海原地震遗址需要有个“家”
在参加自治区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分组讨论时,庄电一委员建议,“海原大地震遗迹,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一笔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财富,应尽快成立‘海原地震博物馆’,妥善保护地震文化和重要遗迹,把其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海原大地震相当于投放了1000多颗原子弹
据测算,海原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投放了1000多颗原子弹、2.2亿吨TNT炸药,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全世界有96个地震台测到并记录了这次大地震。
1920年12月16日20时6分,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浩劫,突然降临到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山区。轰隆隆的巨响伴随着地动山摇,改变着大地上的一切:房屋倒塌了,道路隔断了,河流堵塞了,村庄不见了!最让人惊骇的是,地震导致一个个山体滑坡、易位。滑坡的山体,吞没了村庄,填平了沟壑,拥堵了河道,摧毁了建筑……
“这是二十世纪发生在我国的最大的地震,也是人类有记录以来继智利、墨西哥大地震的三次大地震之一。”庄电一告诉记者,87年过去了,但是海原大地震仍有幸存者在世,地震留下的珍贵遗迹,仍然随处可见;地震记忆形成的“地震文化”,仍然在当地一代又一代人身上延续……地震及地震遗迹,已经成为当地不可多得、具有垄断性和很大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有关海原大地震的传说和奇闻逸事,还在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甚至形成独特的“地震文化”:地震前,有一首不知何人作词作曲的《摇摆歌》,在海原的儿童中传唱。地震后,再也没有人唱它了,但它的词曲却一直传续至今。
■丰富的地震文化
据调查,海原大地震在我国近代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当时的北洋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在震后立即决定建立我国第一个地震台;科学考察组第一次进行地震现场考察;提交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地震科学考察报告;绘制了我国第一份震区裂度等震线图;在比利时召开的世界万国地质大会上,中国学者第一次站到世界讲台上宣读与海原大地震有关的论文。尽管全球每年都要发生许多破坏性地震,但像海原大地震这样留下丰富的地质遗迹的还极为少见,而具有重要科学考察价值的则更少。海原地震断裂带,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保存最完整、研究和利用价值最高的地震遗迹,是一部“活教材”。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不断有各地的科研人员前来考察。
“灾难,可以转化为财富。历史上的灾害遗迹,可以被今天所利用。”庄电一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湾沿岸,有一座在公元79年被维苏威火山吞没的庞贝古城。公元1748年,人们发现了这座沉睡了1600多年的古城遗迹并开始有计划的发掘。从此,那里便成为经久不衰的、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那么,海原大地震遗迹是否也可以向庞贝古城那样,开发成一个世界仅有的地震遗迹景点和地震知识普及基地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庞贝古城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海原大地震的遗迹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海原大地震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在黄土高原上形成了一条长达237公里,跨越宁夏、甘肃几个县的断裂带。乗飞机从空中鸟瞰,断裂带更为明显。而山体滑坡的遗迹,更是历历在目。许多山体,就像被利斧劈过一样。一大半仍留在原地,一小半却分离出去、滑向低洼处。海原县最南端的李俊镇大滑坡,从徐家沟到蒿内全长2公里,山体向前推移了1公里,滑坡的泥土有1亿立方米。滑坡堵住了水沟,形成了面积约有1000亩的李俊湖。 (more…)
3 4 月, 2013
2013-03-28摩旅西海固之党家岔—-火石寨途中风光
2 4 月, 2013
农民被碾
一篇在昨天被门户网站集体推荐的评论也来自新京报——《农民接连被碾死让人难接受》。
“四天两命,且当事人均丧生于冰冷的庞然大物碾轧之下,这样惨烈的铁血碰撞,实在让人难以接受。在坚硬的权力和资本面前,他们的生命能换来不被践踏的权利和尊严吗”——媒体人胡印斌的这份痛楚缘自接连发生的两起农民丧生事件,即“河南中牟农民宋合义因不同意公司占地被‘意外碾死’一事,还没有一个准确说法。30日上午,湖北巴东农民张某,又因财产补偿诉求与宜巴高速29标段项目部发生纠纷,被水泥罐车碾轧致死”。
中牟农民被开发商铲车碾死的消息最早来自微博。3月27日18时许,@农民_58370配发血肉模糊的尸体躺在铲车下的图片,开始为血案死者鸣冤,在经过@迷人的梦里花开2012等接力呼号后,此讯次日起引发舆论关注。
也正是在28日下午,中牟县委、县政府给出“意外事故”的官方声明:“3月27日下午,姚家西春岗村发生铲车碾人事件后,已立即成立调查组调查相关情况。经初步调查,这是河南弘亿农业科技公司施工期间发生的一起意外事故。当日,公安部门已介入调查,肇事司机已被拘留。下一步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理。”
30日,@新华视点等更新当地官方通报:“从河南中牟县公安局获悉,经过侦察,走访相关当事人,施工中驾铲车致农民宋合义死亡的弘亿公司员工王某被认定涉嫌过失致人死亡。经法医鉴定,确认死者宋合义系因碾压导致颅脑损伤、血气胸造成死亡,其血液中酒精含量为223.91mg/100ml,为醉酒状态。”
只不过,这同样也不能说服“老不信”的网民。昨天广州日报评论《“中牟碾死案”的意外与不意外》就已对此坦言:“尽管这个结论与此前官方给出的‘意外事故’的‘初步认定’高度一致,尽管有“死者当时为醉酒状态”的剧情铺垫,但新闻背后的跟帖中,仍写满网友的‘不信任’。”
根据这篇评论所言,较之警方“过失致人死亡”的认定结果,网友们的“不信任”有更充足的理由和常识判断:“铲车不是跑车,事发地点不是高速公路而是死者的承包地,肇事司机有着充分的预判时间和应急反应能力,发生致人死亡事故的概率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肇事司机王某为河南省弘亿国际农业科技公司员工,其行为代表着公司行为,而该公司正因征地问题而与死者宋合义等几名农户之间产生纠纷。利益冲突之下发生的这起充满诡异巧合的‘碾死农民’案,显然无法仅用‘过失’来解释。”
当然,除了认定当地警方“案件本身的认定充满瑕疵”外,还有对中牟官方的追问:“当地政府与名为农科技公司实为开发商的弘亿公司之间存在着隐秘的利益关联。也正因为如此,当地政府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公正性和中立性。案发仅一天时间,中牟县委、县政府即发布声明称,‘经初步调查,这是一起意外事故’。法理而言,政府对刑事案件的声明并不具有任何法律上的效力,但在现实中,这样的官方表态往往比法律更管用。” (more…)
苹果道歉
在被中国官办媒体炮轰了整整半个月后,苹果昨夜道歉。尽管新浪今晨还在推荐青年时报所感叹的“愚人节来自苹果的诚挚道歉,到底有几分诚意也只有苹果自己清楚”,但毕竟环球时报也已经舒了一口气,用社评表达欣慰之情:“昨晚有人在互联网上提出,4月1日是西方的愚人节,苹果公司‘挑’这个日子出来道歉是否有别的意思?我们认为,完全没必要把苹果公司往那方面想。如果道歉者内心真有那样的邪念,那是把自己降到了文明交往的下线之下。那完全不是世界级力量之间的事。”
维和的功劳里,确实有胡锡进团队的一份。
上周六,这份人民日报子报发表社评——和3个月前劝告南方周末抗议者时的口气几乎一模一样——劝诫身处暴风眼中心的当事方:“苹果风波一开始是典型商业事件,央视‘3•15’晚会曝光的不止苹果公司一家。但事情有逐渐政治化的苗头,这对各方显然都不是好事。”
按照这篇《苹果应避免围绕它的风波扩大化》中的说法, “央视作为中国最有影响的电视媒体,有曝光企业问题的权利。这些年‘3•15’晚会为维护消费者权益总体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也是它得以在中国民间长期保持巨大影响力的根本原因”,然而,“中国的‘果粉’炒作‘8点20’纰漏,将事情上纲成‘官方媒体’对苹果的‘陷害’,进一步营造了对抗氛围。他们这样做对苹果一点好处也没有,是在害它。”
在警告“如果真的将对抗激化,苹果显然赢不了”的同时,环球时报亦提醒这家美国企业千万别用“果粉”在互联网上的支持来判断整个中国社会对这起风波的态度:“现在许多事情在中国时常被政治化,中国内部的价值观分化常把小事搞成大事,导致对立丛生。这是中国自己的问题。外国商业公司应离中国当下特殊的‘政治热情’尽可能远一点,别往里搅和……中国微博上不少活跃人士如今‘逢政府必反’,甚至像外国愤青一样‘逢中国必反’,这怎么可能是中国的‘主流民意’呢?苹果在中国的发展最终取决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消费者群体,而不是微博上那几个喊政治口号的人。”
作为总编辑,胡锡进在微博上的话说得更直白。前一天下午,他就已经通过iPhone客户端留言,除了承认“我喜欢苹果,望它清醒”外,更是对自家报纸的立场预告:“微博上一些人将苹果风波往政治方向引,这是在害苹果公司。这就是一起商业公司的公共舆论事件,苹果对待批评的弹性不够。它应以舆论事件结束。美媒称中国可能会因华为等在美所受不公平待遇报复美国公司,苹果不应对号入座。互联网上一些人‘逢政府必反’,是在撺掇苹果对抗……如果中美最终都把苹果风波定性成‘政治事件’,苹果必将在中国市场走向衰败。因此它‘必须’以非政治事件结束。喜欢苹果的人,就不应把事情朝政治的方向炒。”
次日早晨,他又转发“苹果已经悄然将中国Mac和iPad产品的主要部件保修延长为两年”的业界动态,并给出评语——“这是有尊严的变化”。
事实上,也就是从周六开始,环球时报的母报——人民日报上暂停了对苹果售后服务的揭批,倒是央视有始有终,周日晚间再以新闻联播宣布《保修期延长,苹果服务政策仍遭诟病》。 (more…)
2013-03-28摩旅西海固之西吉党家岔震湖风光
海原县西安镇一张姓人家至今把一张经历了那次大地震的炕桌供奉在祠堂。据这家主人说,1920年大地震时,他的父亲是个7岁的小孩。那天晚上,这个小孩依偎在父亲读书写字的小炕桌旁睡着了,突然,地动天摇,睡在孩子旁边的母亲本能地把这张炕桌扣在了孩子身上,房屋倒塌了,父母离开了人世,小孩却因小炕桌得救了,这个小孩后来繁衍30多口子孙。供奉这个小炕桌不仅仅是在见证那次大地震,更多的是怀念那份感天动地的母爱。
这只是那次大地震中一件感动人心的小事。据地震幸存者回忆,由于当时人口“死者十之八九”,大地震使海原地震带人口锐减,有的村庄仅存活两三人,“心心相惜”、人爱人、人疼人”成为灾后海原地震带社会生态的基本写照。由于很多孩子失去了生身父母成了孤儿,但众多的孤儿并没有造成收养难问题,这些孤儿或者被同族收养或者被与其没有血缘关系的残缺家庭收养。另外由于地震灾区男女性别严重失调,男性远远多于女性,这样一来,为了将来给儿子娶个不要钱的媳妇,或为了收一笔不少的彩礼补充家庭收入,女孩更容易被人收养。据史料记载,太大的灾难使人不再太多讲究人伦道德,只要双方愿意,幸存者为了繁衍后代,远方婶婶和远房侄子便可以结合生儿育女。在抢险救灾中,只要有敢于承担责任的人出头救人,这个人就是残存人群的头领,即使震前的县长也顺存这个头领。大地震史料中有两个关于金银财宝的记载,至今成为探宝者永远不死的寻宝依据,他们在苦苦追寻那个吞没驼队的地裂。
探宝一:据徐家汇观测台地震纪录《1920年12月16日大地震的概述和评注〉记载:“地震发生后,这一地区到处堆积的废墟流出了灰黑色的地下水!大路因此发生断沟而变了形状。有一个骆驼商队全部都在这个地裂缝中消失了?!”《固原县志》记载:“三营至海原间,地裂而复合,黑泉涌而漩凝。有盐骆驼七八链,驼5只为一链,中途陨没”。据后来调查的地震专家考证,1920年海原大地震在鞍状地貌上形成了13条拉张裂缝断层跨度大概为200—300米。当时,大地震震中的海原干盐池盛产食盐,干盐池城内商贾众多,并驻有军队,食盐销往周边的固原、西安、兰州等地。这一驮队主人在繁华的大都市出售完食盐,想利用年关的嫁娶高峰商机,倾其所有捎带些金银财宝准备回到海原大赚一笔,不料,返程途中遭遇地震,连人带骆驼一起被地裂吞没了。
探宝二:据著名地震专家、当时民国政府委派的调查委员之一谢家荣在《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中》说:“地震后宣传,靖远因山崩发现古城,一时,京、沪各地颇为信以为真者,且有广东某君,拟组织一远征队往探其地,籍为古物学之研究”。后来虽经调查为谣传,但后来也有人调查认为,当时发现古城之地不在靖远而在海原南华山一带,可能是西夏王李元昊留下的避暑山城等。
震湖水怪是确有其事还是子虚乌有?
谢家荣在《民国九年十二月甘肃地震报告中》记载:“地震发生山崩极多”,“山崩附近之河道,多被土堆壅塞”。海原李俊堡、西吉党家岔、隆德滥河流域等发生了多处因地震山体滑坡造成的河道壅塞,其中海原李俊蒿艾里“二山合甭阔约八百余公尺……将河道一段长约八百公尺完全壅塞。其上流蒿艾里附近积水甚深,水面距村不过数尺。沟内之树多被淹没,只露其颠。”由于大多数河道壅塞处距离村庄太近,因怕堰塞湖决堤造成水灾,灾后,当时政府组织灾民以工代赈挖开了大多堰塞湖,只有西吉县党家岔堰塞湖群———震湖被保留了下来。 (more…)
1 4 月, 2013
屡战屡败的调控,这次又是空调吗?
作为上一届政府调控房地产市场的最后遗产,“国五条”被限定在3月内出台各地细则。25日晚,广东率先颁布实施细则,被广泛评价为“避重就轻、模棱两可,执行上有差别化,实质性‘杀伤力’有限,力度小于市场预期”。
然而,好戏在后头,作为首善之地,北京果然出手不凡,周六下午发布官方通报:“规定自3月31日起禁止京籍单身人士购买二套房;严格按个人转让住房所得的20%征收个人所得税,出售五年以上唯一住房免征个税;进一步提高二套房贷首付款比例,新旧政策以存量房买卖合同网签时间为准。”
此言一出,哀鸿遍野。那些单身贵族顿时变成了求做房奴而不得的落魄贵族。之前是为了规避国五条征税,而热烈讨论如何假离婚,如今180度大转弯,要研究的话题变成了如何假结婚。
中国经济时报副总编辑车海刚当即腾讯微博上举了一个实例:“一对京籍夫妻名下有两套房,按现行政策不能再买第三套。为规避政策,二人29日办了离婚手续。结果30日京版国五条细则出台,单身人士不准购第二套房,两人的婚白离了。”
根据财新网报道,当天正在参加第二届岭南论坛的经济学家许小年,立即以此为据,呼吁“建立市场秩序首先要管住政府这只闲不住的手”:“现在什么秩序都乱套了,不仅仅房地产市场秩序乱了,社会秩序都乱了,就是被房子给弄的……我是离不了,岁数太大了。离了以后,又出了一个规则,单身也限购……大多数的干预是违法的,法律上查不到依据的,房屋限购有法律依据吗,什么时候人大讨论过法律可以允许政府房屋限购,没有法律条文,拿出来看看”。
作为北京日报下属媒体,京华时报不能这么说,而是要由评论员徐立凡强调《京版国五条细则体现调控层次感》:“京版国五条细则既有基于当前社会反应的新设计,也强调了国五条的调控逻辑,还透露了未来京版楼市调控的政策思路。相对于调控技术细节,它所强调的调控层次感更加丰富一些……对于地方版国五条细则,许多人的关注重点在操作细节对于楼市能够产生多么直接的影响,并从中计算自己的利益得失,推测未来的政策方向。然而,同样的调控力度,有的人会说调控轻了,有的人会说调控重了。实际上,无论哪种判断,可能都有失偏颇:在土地政策、税收政策还远没有完全理顺的情况下,指望楼市很快达到‘健康’状态,如缘木求鱼。调控的技术手段,即使最大效应能够呈现出来,也只是补充。真正的‘健康’基因,必须从与土地和楼市有关的基础性制度中寻找。”
徐立凡不平凡,还被中共中央机关报看中,在今日评论版头条位置再强调《楼市调控不要只看“临时疗效”》:“地方版调控细则出台后‘疗效’如何?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这其实很正常。一方面,楼市聚集了太多的利益诉求,决定了判断标准的不统一;另一方面,楼市调控既不能完全靠行政命令完成,也不能完全靠市场自发秩序调整。如何在政府和市场中寻找到最佳交集点,从而达到双方意愿的平衡,需要长期探索。从这个角度说,楼市调控的‘疗效’非一日之功能够完全显现…根本原因不在于楼市调控的方向、节奏,或某一调控环节的细则是‘松’还是‘严’,而在于与楼市相关的基础性制度中,存在着鼓励楼市非理性因素生成的驱动力。” (more…)
2013-03-28摩旅西海固之会宁到西吉党家岔震湖途中
2013-03-28突发奇想,想去看一下1920年海原大地震的遗迹,缅怀在那场地震中逝去的生命。
“山峰在夜幕下移动,山崩如瀑布般一泻而下,巨大的地裂吞没了房屋、驼队,村庄在一片起伏松软的土海中消失的无影无踪。这就是在1920年12月16日发生在中国甘肃大地震中的一些景象…就像罗马历史学家讲述庞贝城不可思议地消失那样……”约瑟夫·W·霍尔在1922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第12卷第五期发表《在山走动的地方》如此描述。86年过去了,这次近代以来全球震级最强、死亡人数最多的大地震,遗留下的许多悬念至今没有破解。
“摇摆歌”是地震前兆还是巧合?
园子里长的绿韭菜
摆摆摇
货郎子哥哥快挑来
摇摇摆
咯呀咯噔摇
哗呀哗啦摇
货郎子哥哥不挑来
摇摇摆
地摇了
稀哩哗啦塌散了
哗呀哗啦摇
咯呀咯噔摇
一碗浆水咽下去
摆一摆
心上的火气败下了
摇一摇
咯呀咯噔摇
哗呀哗啦摇
四六的毛毡上躺下了
摇摇摆
地摇了
稀哩哗啦塌散了
哗呀哗啦摇
咯呀咯噔摇……
这首“摇摆歌”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前在海原等地普遍传唱的童谣,地震过后,当地人认为,这首在当地颇为流行的“摇摆歌”是地震前兆,冥冥之中另类东西在暗示要发生地震。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