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峰在夜幕下移动,山崩如瀑布般一泻而下,巨大的地裂吞没了房屋、驼队,村庄在一片起伏松软的土海中消失的无影无踪。这就是在1920年12月16日发生在中国甘肃大地震中的一些景象…就像罗马历史学家讲述庞贝城不可思议地消失那样……”约瑟夫·W·霍尔在1922年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第12卷第五期发表《在山走动的地方》如此描述。86年过去了,这次近代以来全球震级最强、死亡人数最多的大地震,遗留下的许多悬念至今没有破解。
“摇摆歌”是地震前兆还是巧合?
园子里长的绿韭菜
摆摆摇
货郎子哥哥快挑来
摇摇摆
咯呀咯噔摇
哗呀哗啦摇
货郎子哥哥不挑来
摇摇摆
地摇了
稀哩哗啦塌散了
哗呀哗啦摇
咯呀咯噔摇
一碗浆水咽下去
摆一摆
心上的火气败下了
摇一摇
咯呀咯噔摇
哗呀哗啦摇
四六的毛毡上躺下了
摇摇摆
地摇了
稀哩哗啦塌散了
哗呀哗啦摇
咯呀咯噔摇……
这首“摇摆歌”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前在海原等地普遍传唱的童谣,地震过后,当地人认为,这首在当地颇为流行的“摇摆歌”是地震前兆,冥冥之中另类东西在暗示要发生地震。
关于“摇摆歌”怎么在地震前流行起来有两个版本。
版本一:据幸存者回忆,那年春夏之际,海原地震带来了个形似和尚的货郎,他边走边唱,见到什么就唱什么,每唱完一句,就在后面缀一句:“摇摇摆,摆摆摇,地摇了,哗呀哗啦摇,咯呀咯噔摇”的造势词,“地摇了”其实就是海原人对地震的最通俗称呼。由于孩子们好奇好学,再加之此歌不讲究韵律,见什么唱什么,孩子们很容易学会,因此,“摇摆歌”就像风一样在海原地震带流行了起来。
版本二:兰州地震局地质研究所研究员郭增建说“‘摇摆歌’在地震前在海原一带流行的现象很怪,说不清,很可能是孩子的某种感知天性没有受到后天的影响,感知到地震在那要来临,但孩子们又不能明白地说清怎么回事,便以歌谣的形式传达感知到的信息。
另外,据资料记载和民间传说,1920年地震前,海原一带还有很多反常现象。
《朔方道志》记载:“民国八年五月二十六日,盐池暴风大起,尘粒霾四塞,屋瓦齐飞,逾时乃止。九年十一月初七宁夏地大震……海城民屋、衙署、寺宇……”也就是说,在海原大地震前,震中———盐池发生过强度很高的龙卷风。
据时任固原县公安局长程一夔在其文集中对1920年大地震前兆有这样一段记载:“固原地震未有预征,亦未有人早知,但未震之先,有居山之人,有时夜半看见山中闪火,并闻沟内空响。又有向居平原之人,家有井绳10丈,震前忽强半而能汲水,人以为水旺,其实地震之预兆也。”
据地震中幸存者说,地震前夕,海原县西安州城道观里老道曾右手拿桃左手拿枣,多日在街上高呼:“枣桃”,也许是出于天机不可泄漏的缘故吧,老道预见到了地震,才以这种方式让人们感悟到灾难要来临,快点“早逃”。
另外据民间传说,1920年海原县的庄稼收成特别好,但海原的香水梨树的果子还没成熟时,梨树出奇又开花了;牛、羊、猪、狗等动物莫名其妙地扬头嚎叫;黄土崖在没外力干扰下经常掉土块或垮塌……
有很多研究专家认为,这些都是地震前兆的表现。但宁夏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主任赵卫明却认为,这一切还不能证明地震发生有前兆,也许是一种巧合。“摇摆歌”、“枣桃”等事件有很多唯心的牵强附会之嫌,甚至不乏迷信色彩;动物反常行为也不一定预兆要发生地震,日本地震研究所前些年对地震前动物反常行为特别在意,曾经做过系统研究,但研究结果认为一些反常现象与地震没有太大关系,随后就放弃此类的研究。偶然发生的龙卷风也不能说是地震前兆,去年彭阳就发生龙卷风,但其是因为大气对流造成的,更何况彭阳本身就处于根本没条件发生地震的地质板块上;井水上涨也非地震前兆,2002年海原县西安州盆地的几眼机井发生“呼吸”空气现象,后来调查结果是过渡开采地下水和大气压差造成的。也许是人类的认知能力还没达到准确预测地震发生的水平,才有了对地震前兆的不同看法,使之悬念迭起和无比神秘。试图通过总结地震前兆来预测地震发生成了地震界一个永远搁置不下的选题。
那支驮着金银财宝的驮队被哪个地裂吞没?
海原大地震给地震、社会、探险等方面留下太多之最和悬念。
8.5级的震级被当时上海徐家汇教堂的神父盖尔基评为:“几个世纪以来,没有发生过这样强大的地震,现在我们知道,这确实是中国有记载地震中最强烈的,可以算作行星范围中一个大变动……”据当代科学家计算,1920年海原大地震显示的自然之力,震波能量为3.55*14尔格,相当于2.2亿吨炸药能量,相当于唐山地震11倍的能量。
震波范围之广创历史之最。震中在海原干盐池湖的大地震产生的地震波绕地球两圈,被不同国家的96个地震台纪录到了。因此,1920年海原大地震又被称为环球地震。北京、上海、广州的“电灯摇动,令人头晕目眩”,其中上海的一台地震仪纪录地震波的“笔尖跌落下来”,越南海防的观象台的“一个天文钟停摆”等。
当地有关史料如此描述此次地震:“状如车惊马奔,轰声振耳,房倒墙塌,土雾弥天,屋物如人乱抛,桌动地旋,人晕难立。……顷刻之际,何所为金汤巩固者,顿成秃垣缺隙,昔之亭、台、楼、阁变为瓦砾之场畴之画栋雕梁,成为平坦秃垣,呜呼!迂劫之可悯。”“大震时地体膨胀约高十余丈,建筑物四向甭斜如爆裂,悬挂物摆动无定向,案上陈列品四散乱逃。”
地震界普遍认为此次地震共死亡23.4万人,是近代以来,全球震级最强、死亡人数最多的大地震。但南京工业大学从事地震研究多年的韩传寿认为,对于海原大地震23.4万甚至10万死亡人数的报道均是错误的,此次地震最少死亡28万人。韩传寿发现国内外对近代地震死亡人数的报道各不相同,有的甚至相差几十万。特别是海原大地震没有统一的死亡人数报道,因为发生地震时,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混战时期,统计数据并不完全。“我发现23.4万死亡人数的统计是根据当时甘肃11个县计算出来的。而当时受灾面积又何止11个县,地震波波及范围达到70-80个县。”韩传寿分析认为,地震发生在晚上,北方天气异常寒冷。由于居民都在室内,死伤更为严重。有的人闷死于窑洞,重伤者活活痛死或惨遭狼吞食,许多人被冻死、饿死。事后北洋政府没有采取救灾措施,致使灾情扩大。第二年春瘟疫蔓延,又造成大批人死亡。
地震使这里的社会生态发生了变化。在大地震前,海原地震带大多数人居住在崖窑里,由于窑洞地震时极易坍塌,因此造成了大量的人员伤亡。有了这次地震教训后,海原地震带上的居民立即抛弃了窑洞居住方式,选择了有一定抗震力的砖木结构的房子居住。
地震造成当地人口死亡惨重,也遗留下难能可贵的史料供社会学家研究在灾难中人类怎样对待同类、在无政府状态下残留人群是怎样进行群体生活等。
下面的图片是从会宁到西吉党家岔震湖途中的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