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 5 月, 2016
2016-05-29骑行石泉
21 5 月, 2016
2016-02-29摩旅三秦大地行之佛坪新老县城影像
其实历史上佛坪县城并不在现在这里,而是位于周至县厚畛子乡老县城村。现在的县城也比佛坪老县城大多了。上个世纪初,佛坪两位县长同时为土匪所杀,新任县长带了大印逃到现在佛坪县城所在地袁家庄,也就把县政府一并带了来,建成现在的佛坪县城。那么,那座废弃的老佛坪县城有多大呢?
20 5 月, 2016
17 5 月, 2016
10 5 月, 2016
2016-02-29摩旅三秦大地行之金盆水库—108—-佛坪途中
过了南天门隧道差点被狗咬,现在想起来害怕,过了隧道由于是下坡,我熄火滑行,路边院子里窜出一条大狼狗,向我扑来,摩托车电子打火坏了,只能挂进5档憋着车,这时狼狗已到我车边,万幸它没咬我腿,只是和我赛跑了几百米,真是后怕。
9 5 月, 2016
2016-02-29摩旅三秦大地行之周至黑河峪口金盆水库
2016-02-29摩旅三秦大地行之马召镇仙游寺
仙游寺位于周至县城南17公里的终南山北麓马召镇黑水峪口。仙游寺从隋朝建宫,迄今有1414年历史了。隋仁寿元年(601),杨坚送佛舍利至仙游宫建塔安置,改称仙游寺。唐大中年间(847~859),扩为三寺,今存二寺。后经历代重修,现存正殿5间。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这里。仙游寺地势险要,唐末黄巢、明末高迎祥、清末曹沛都曾屯兵于此。
这里四山环抱,一水中流,峰峦奇绝,甘泉飞瀑,是西安西南线西端融自然与人文景观于一体的著名旅游景点。相传秦穆公之女弄玉与萧史的爱情故事发生在这里,弄玉自幼擅长吹箫,通晓音律。它与风流俊逸、才华出众的萧史志趣相投,结为夫妻,住在寺边的玉女洞。悠扬动听、超凡脱俗的箫声引来祥龙瑞凤,他们双双结伴成仙而去。这就是“乘龙快婿”典故的由来。
隋文帝仁寿元年(公元601年),在兴建行宫,起名仙游宫,现留南北二寺在黑水河南北两岸。南寺称仙游寺,北寺称中兴寺,二寺之间有一“黑水潭”,亦称“仙游潭”。寺周围九峰列障,清溪似带。
仙游寺吸引游客原因之一,是这里有许多历代著名文人墨客的轶闻遗迹,其中有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马融、唐代王勃、岑参、李商隐、朱庆余等,特别是著名诗人白居易曾在这里一气呵成写下了以李隆基和杨玉环的爱情故事为主题的长诗《长恨歌》,成为时代相传的千古绝唱。白居易还写有《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曾于太白峰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开。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惆怅旧游那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在岑参的《冬夜宿仙游寺南凉堂呈谦道人》中,仙游寺的山光水色如在眼前:“太乙连太白,两山知几重。路盘石门窄,匹马行才通。”“昨夜山北时,星星闻此钟。秦女去已久,仙台在中峰。箫声不可闻,此地留遗踪。石潭积黛色,每岁投金龙。乱流争迅湍,喷薄如雷声。”“夜来闻清磬,月出苍山空。空山满清光,水树相玲珑。回廊映密竹,秋殿隐深松。灯影落前溪,夜宿水声中。”文人士子和骚人墨客多喜这里清幽脱俗,常来仙游寺游览休息,相与酬唱,递作笙簧。
仙游寺处于一个东西稍长、南北较短的谷地中,是黑河水出终南山时冲出的一道湾。时间已是下午,斜阳西照,南面列岫崔嵬,森壁争霞,东面麦苗青青,深谷蓄翠,西面在阳光的逼射下,黑河水清光潋滟,闪烁不定。而以法王塔为中心的仙游寺,出檐挑角,掩映错落,竟笼罩在一片金色中!静谧,庄严,与山外的喧嚣、寒冷回然不同,使人生出一种神圣的温暖的感觉。
实际上,这座塔是隋文帝诏令建造而又经过唐代重修的。关于隋文帝杨坚,由于他代周自立是“以下犯上”,而且不悦诗书,所以传统的史家对他有一种文化心理上的抵触情绪。他的江山也不是打来的,后代喜欢英雄的老百姓对他也所知不多,甚至他的儿子杨广的知名度也要远远超过他。原因是杨坚针对北周末年“刑政苛酷,群心崩骇”(《隋书》卷一)的局面,大崇惠政,躬履节俭。与以前的多数帝王都不一样,他是以佛法的宽容精神为旗帜而收揽天下人心的。杨坚一反北周灭佛的政策,大兴佛教。结果不足十年,民众归心,天下大治,户口滋盛,仓库盈积,结束了三百年来的割据战乱,全国复归一统,为盛唐的出现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隋文帝如何以佛法的精神治理国家?这座法王塔就是一个最好的证据。
站在塔下,仰望着被斜阳直射而发出耀眼光芒的塔身,透过历经千余年风霜雨雪浸蚀而斑斑驳驳的砖缝,我仿佛看见了当年那幢幡缤纷眩目浮空的场面,听到了那梵呗赞响钟鼓訇然的声音。隋文帝大兴佛教中最有影响者,莫过于仁寿年间(1604)分三次在全国一百一十余州普建舍利塔。仙游寺的这座塔即其中之一。而且,据《广弘明集》所载,是第一批30座塔中的第一座。 (more…)
2016-02-29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杨凌——周至——马召镇途中风光
2016-02-29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杨凌农业示范区
8 5 月, 2016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武功镇教稼台
教稼台位于武功老城东门外漆水之滨,相传为后稷向人们宣讲稼穑百谷之道的场所。
后稷,名弃,为姜嫄所生。后稷自幼热爱农业,好耕种,长大后教民培育良种,种植作物,帝尧举为农师,封于“有邰国” (今武功县)。后人为了纪念后稷的历史功绩,而立教稼台。
教稼台历代均有修葺,历经沧桑,几度兴圮:
清雍正元年(1723)知县杭云龙、清道光五年(1825)知县邓兆桐、民国25年(1936)县长钱范宇曾三次重修。
建国初倾坍殆尽,仅余残痕。1970年,由于“文化大革命”更糟严重破坏,只存残壁破瓦。
1987年,耆宿:(指年老资深德高望重的、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年人)发起倡议,士、农、工、商,尤其中央、省属杨陵农业科研单位踊跃筹资4万余元,于1988年秋施工,次年春主体落成。
教稼台重立于旧址,形体依旧,仍呈覆斗形,高12米,周长24米,台周围确定了保护范围,占有面积2500余平方米。遂立标识,设门楣,建起砖围墙,198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稼台四面各辟一门,寓意一年四季;有24 根栏桩,隐含24节气;前后有台阶分别有五阶六阶可达其顶,象征五谷丰登 、 六畜兴旺。台前石碑和四面门洞之中嵌满诸如钱范宇、刘暲昆、周尧、赵宏章、于右任、吕楠、王任重、屈武等人诗词题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农科分院、武功科研中心等单位的《简介》立于台前。既可思索内中事理,又可欣赏诗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