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稼台位于武功老城东门外漆水之滨,相传为后稷向人们宣讲稼穑百谷之道的场所。
后稷,名弃,为姜嫄所生。后稷自幼热爱农业,好耕种,长大后教民培育良种,种植作物,帝尧举为农师,封于“有邰国” (今武功县)。后人为了纪念后稷的历史功绩,而立教稼台。
教稼台历代均有修葺,历经沧桑,几度兴圮:
清雍正元年(1723)知县杭云龙、清道光五年(1825)知县邓兆桐、民国25年(1936)县长钱范宇曾三次重修。
建国初倾坍殆尽,仅余残痕。1970年,由于“文化大革命”更糟严重破坏,只存残壁破瓦。
1987年,耆宿:(指年老资深德高望重的、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年人)发起倡议,士、农、工、商,尤其中央、省属杨陵农业科研单位踊跃筹资4万余元,于1988年秋施工,次年春主体落成。
教稼台重立于旧址,形体依旧,仍呈覆斗形,高12米,周长24米,台周围确定了保护范围,占有面积2500余平方米。遂立标识,设门楣,建起砖围墙,198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稼台四面各辟一门,寓意一年四季;有24 根栏桩,隐含24节气;前后有台阶分别有五阶六阶可达其顶,象征五谷丰登 、 六畜兴旺。台前石碑和四面门洞之中嵌满诸如钱范宇、刘暲昆、周尧、赵宏章、于右任、吕楠、王任重、屈武等人诗词题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农科分院、武功科研中心等单位的《简介》立于台前。既可思索内中事理,又可欣赏诗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