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被中国官办媒体炮轰了整整半个月后,苹果昨夜道歉。尽管新浪今晨还在推荐青年时报所感叹的“愚人节来自苹果的诚挚道歉,到底有几分诚意也只有苹果自己清楚”,但毕竟环球时报也已经舒了一口气,用社评表达欣慰之情:“昨晚有人在互联网上提出,4月1日是西方的愚人节,苹果公司‘挑’这个日子出来道歉是否有别的意思?我们认为,完全没必要把苹果公司往那方面想。如果道歉者内心真有那样的邪念,那是把自己降到了文明交往的下线之下。那完全不是世界级力量之间的事。”
维和的功劳里,确实有胡锡进团队的一份。
上周六,这份人民日报子报发表社评——和3个月前劝告南方周末抗议者时的口气几乎一模一样——劝诫身处暴风眼中心的当事方:“苹果风波一开始是典型商业事件,央视‘3•15’晚会曝光的不止苹果公司一家。但事情有逐渐政治化的苗头,这对各方显然都不是好事。”
按照这篇《苹果应避免围绕它的风波扩大化》中的说法, “央视作为中国最有影响的电视媒体,有曝光企业问题的权利。这些年‘3•15’晚会为维护消费者权益总体上发挥了积极作用,这也是它得以在中国民间长期保持巨大影响力的根本原因”,然而,“中国的‘果粉’炒作‘8点20’纰漏,将事情上纲成‘官方媒体’对苹果的‘陷害’,进一步营造了对抗氛围。他们这样做对苹果一点好处也没有,是在害它。”
在警告“如果真的将对抗激化,苹果显然赢不了”的同时,环球时报亦提醒这家美国企业千万别用“果粉”在互联网上的支持来判断整个中国社会对这起风波的态度:“现在许多事情在中国时常被政治化,中国内部的价值观分化常把小事搞成大事,导致对立丛生。这是中国自己的问题。外国商业公司应离中国当下特殊的‘政治热情’尽可能远一点,别往里搅和……中国微博上不少活跃人士如今‘逢政府必反’,甚至像外国愤青一样‘逢中国必反’,这怎么可能是中国的‘主流民意’呢?苹果在中国的发展最终取决于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消费者群体,而不是微博上那几个喊政治口号的人。”
作为总编辑,胡锡进在微博上的话说得更直白。前一天下午,他就已经通过iPhone客户端留言,除了承认“我喜欢苹果,望它清醒”外,更是对自家报纸的立场预告:“微博上一些人将苹果风波往政治方向引,这是在害苹果公司。这就是一起商业公司的公共舆论事件,苹果对待批评的弹性不够。它应以舆论事件结束。美媒称中国可能会因华为等在美所受不公平待遇报复美国公司,苹果不应对号入座。互联网上一些人‘逢政府必反’,是在撺掇苹果对抗……如果中美最终都把苹果风波定性成‘政治事件’,苹果必将在中国市场走向衰败。因此它‘必须’以非政治事件结束。喜欢苹果的人,就不应把事情朝政治的方向炒。”
次日早晨,他又转发“苹果已经悄然将中国Mac和iPad产品的主要部件保修延长为两年”的业界动态,并给出评语——“这是有尊严的变化”。
事实上,也就是从周六开始,环球时报的母报——人民日报上暂停了对苹果售后服务的揭批,倒是央视有始有终,周日晚间再以新闻联播宣布《保修期延长,苹果服务政策仍遭诟病》。
央视的确不能退缩,否则只会让那些等着看笑话的“果粉”笑得更加大声。其实,冷眼旁观者中也并不一定都是乔布斯的忠实拥趸,他们更多地是因为同样厌恶官办喉舌而聚合起来——苹果有没有问题不重要,重要的是央视和人民日报究竟想干什么?
所以,这就催生了中国民间舆论场上一个让人有些啼笑皆非的场面。这些中央媒体明明是在批评一家企业不遵守中国法律规定,损害消费者利益,但被保护的对象却毫不领情,毅然决然地站在“奸商”一边,指斥对方才是大奸大恶之人。
宣传官员们应该“恨铁不成钢”吗?还是应该检讨网络民意的“逆反心理”何以至此?或者,应该想办法掘地三尺,唤醒那些“沉默的大多数”,让他们也能够走到麦克风前,不至于让这些因为“反喉舌”而“撑苹果”的意见领袖主导了网络舆论潮流。
@染香在这个时候显示出了她的价值。微博转载那篇《打掉苹果“无与伦比”的傲慢》,并毫不避讳地预测“苹果有可能撤出中国”:“央视和人民日报向苹果开炮,为中国消费者的权益据理力争,某些中国人却比死了亲爹还要难受……这是一群比美国人还要爱美国的中国人……在批评苹果这件事情上,人民日报并没有做错什么。对官媒不满的只是一些爱装逼的小众,因为大众会明白自己才是受益者。”
实名认证为大江网总编辑的@大江网练蒙蒙也是其盟友:“我说苹果价格贵,他说苹果服务好。我说服务有歧视,他说法律没规定。我说法律有规定,他说国产的更差。我说苹果太傲慢,他说两桶油更奢华。我说两桶油官媒也在骂,他说空气这么差。我说环保有人管。他说社会这么黑……中国,中国,你只要还有丁点不公平,就不许把我干爹苹果骂!”
的确,在那些站在苹果身边的异议者看来,央视和人民日报的最大毛病就是“选择性曝光”。@财经网上周三起设问,“作为消费者,您最想打掉哪个(些)企业的傲慢”,截至昨夜,这项微调查得到了700多条评论,被最多提及的名字是国有垄断企业,例如“三桶油”、“四大银行”、中移动,以及最讽刺的——CCTV、人民日报。
屋漏偏逢连夜雨。就在这个出不得错的当口,CCTV偏巧出了岔子。在上周四的焦点访谈中,30秒和3分34秒处,出现两个一模一样的受访者,却被字幕标注成一个是北京市民姚春芳,一个是长春市某商场职工王维——这样的大好机会,反央视者又怎么会错过?
@作业本截图为证,在对方伤口上再撒一把盐:“请问央视CCTV1,今晚八点二十左右能不能对‘群众演员穿帮’做出道歉或者说明?”;然后,还冒出来个@司令本,找来更多的“央视造假集锦”,讥笑“央视编辑不是一般的黑,再这样台长出来道歉吧!”
虽然@CCTV焦点访谈周六发布声明,为“字幕错打”而致歉,但@长安县令马上跟评一句“打掉CCTV‘无与伦比’的傲慢!”, @于建嵘更称“没事,我们早就习惯了。您一道歉,我反而糊涂了”——就算相信那的确只不过是个技术失误,但异议者从来都乐于对央视落井下石。
何况,此时已有一位专家在央视出镜说出名言:“我注意到苹果公司LOGO上缺一块东西,我想大概缺的是对中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深刻理解,缺乏对中国消费者的感恩之心”。
正是主办“3.15”晚会的央视财经频道,为了替“质检总局责令改正,工商总局声明依法查处”助阵,请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刘俊海在周五晚间抨击“苹果之所以在中国市场采取不同的维修政策是因为它认为中国的法律体系不健全”。
或许,刘教授还曾为这个“缺一块东西”的比喻而自鸣得意,但在那些知晓苹果LOGO来历的人们看来,这实在是个自以为是的冷笑话。连同为媒体账号的@重庆商报都忍不住要笑出声来,转发网友那句“你是专门负责搞笑的砖家吗?!”的惊诧,@简直嘲讽教授才是“傻缺”,@刘同更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我注意到芒果台的logo缺了一块,可能缺少的正是对中国电视观众的责任和良心”;“我注意到银行的logo都缺了一块,可能缺少的正是对中国储户的责任和良心”……
当然,这种反攻央视的路线多少有些孩子气,腾讯更愿意选择光明正大地解析《如何看待苹果公司的“歧视与傲慢”》。根据责编张德笔周六汇总,苹果公司在换机时保留后盖,是钻了“三包”的空子,“三包缩水”源于苹果售后错误地使用“更换”概念,但微博红人“留几手”当初为“3.15”晚会烘托之时所说的“美国保修期是两年,在中国却是一年”并不确切:“显然,苹果是想优先执行其‘全球一年保修’标准的,也希望消费者认为苹果的政策就是如此。但实际上苹果还是执行中国三包政策‘电脑主要部件2年保修’的,消费者的Mac在过了一年后,仍然可以找苹果,只是苹果不主动告诉你罢了。所以,在这方面对苹果的指责,还是有道理的。”
腾讯也认为苹果“傲慢有一点”,因为其对中国市场有“不上心”的传统:“此次面对媒体的指责,苹果的反应一如既往——只有简短的声明,没有更多的沟通。曾有人称苹果是对新闻媒体态度最冷淡的公司之一……苹果的产品质量上乘,但是在中国,称不上是服务优秀。苹果是设计商和品牌商,不是制造商,产品完全依赖代工,在服务的先天能力上存在不足。虽然其在生产供应链,代工商的控制方面,能力强悍,但这种能力并未体现到服务链上。
“用法律来对付苹果公司的服务质量问题,用‘用脚投票’来惩戒苹果公司的傲慢”,这家门户网站以此结语表明立场。再加上财新网昨日刊出《傅蔚冈:“苹果”该怎样打?》,强调“媒体应起到传递信息而非道德制高点的作用”,这是继新京报带头后,市场化媒体对“老大哥”的又一次劝解。
这些良苦用心——无论来自环球时报还是腾讯,总算收到了些成效。昨晚22时许,五大门户和人民网、新华网均在首页转发苹果官网消息,称其CEO发布致中国消费者的一封致歉信,并针对售后实施了四项重点改进,其中包括对iPhone 4和iPhone 4S维修政策的调整。
至此,这场引发中国舆论错位的“黑苹果”战争,终于告一段落。人民日报今晨亦以头版导读标题的方式刊出《苹果向中国消费者致歉》,文中未留类似“服务政策仍遭诟病”的尾巴。
正巧,祝华新在中国青年报上的专栏今天又值刊出,要讲的也正是《“苹果”与奶粉:媒体的责任》。将苹果昨夜致歉信定义为“中国民意的胜利”,这位来自人民网的舆情分析师虽然没有写出自家报纸的名号,但也要用“追问苹果手机换后盖的声音再密集,毕竟没有超出WTO法则下的消费者维权范畴”为媒体角色一辩:“当中国的iPhone销售增幅达三位数、销售点1.7万个时,如果本土媒体漠不关心,反倒是不正常现象。美国国会某些人和某些企业不是试图把中国的中兴、华为逐出美国市场吗?美国媒体不也曾经连篇累牍地质疑中国玩具的安全性吗?美国人不是曾经以检查莫须有的‘化学武器原料’为由,在公海上粗暴拦截中国‘银河号’货轮吗?”
如果说前面这段可以宽慰那些爱国青年,那对媒体角色的后半部分阐述则能更合公知之意:“作为外国企业,对此不必作出过于政治化的解读。但作为本国民众,却可以对本国媒体有更多的要求。毕竟,有资格享用和期盼‘苹果’的,只是一小部分人群;更多中国人关注的是空气、饮用水、奶粉、五谷杂粮、药品、饮料、白酒这样一些日常生活起居的消费质量……如果媒体把与苹果较劲的热情,同样用到整治奶粉、地沟油、水污染、空气污染、食品安全上,该有多好?”
2 4 月, 2013
苹果道歉
没有评论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L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