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参加自治区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分组讨论时,庄电一委员建议,“海原大地震遗迹,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一笔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财富,应尽快成立‘海原地震博物馆’,妥善保护地震文化和重要遗迹,把其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
■海原大地震相当于投放了1000多颗原子弹
据测算,海原大地震释放出的能量,相当于投放了1000多颗原子弹、2.2亿吨TNT炸药,相当于11.2个唐山大地震。全世界有96个地震台测到并记录了这次大地震。
1920年12月16日20时6分,一场人类历史上罕见的浩劫,突然降临到宁夏南部、甘肃东部山区。轰隆隆的巨响伴随着地动山摇,改变着大地上的一切:房屋倒塌了,道路隔断了,河流堵塞了,村庄不见了!最让人惊骇的是,地震导致一个个山体滑坡、易位。滑坡的山体,吞没了村庄,填平了沟壑,拥堵了河道,摧毁了建筑……
“这是二十世纪发生在我国的最大的地震,也是人类有记录以来继智利、墨西哥大地震的三次大地震之一。”庄电一告诉记者,87年过去了,但是海原大地震仍有幸存者在世,地震留下的珍贵遗迹,仍然随处可见;地震记忆形成的“地震文化”,仍然在当地一代又一代人身上延续……地震及地震遗迹,已经成为当地不可多得、具有垄断性和很大开发利用价值的资源!有关海原大地震的传说和奇闻逸事,还在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甚至形成独特的“地震文化”:地震前,有一首不知何人作词作曲的《摇摆歌》,在海原的儿童中传唱。地震后,再也没有人唱它了,但它的词曲却一直传续至今。
■丰富的地震文化
据调查,海原大地震在我国近代史上创造了多个“第一”:当时的北洋政府中央地质调查所,在震后立即决定建立我国第一个地震台;科学考察组第一次进行地震现场考察;提交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地震科学考察报告;绘制了我国第一份震区裂度等震线图;在比利时召开的世界万国地质大会上,中国学者第一次站到世界讲台上宣读与海原大地震有关的论文。尽管全球每年都要发生许多破坏性地震,但像海原大地震这样留下丰富的地质遗迹的还极为少见,而具有重要科学考察价值的则更少。海原地震断裂带,是当今世界范围内保存最完整、研究和利用价值最高的地震遗迹,是一部“活教材”。正因为如此,近年来不断有各地的科研人员前来考察。
“灾难,可以转化为财富。历史上的灾害遗迹,可以被今天所利用。”庄电一说,在意大利那不勒斯海湾沿岸,有一座在公元79年被维苏威火山吞没的庞贝古城。公元1748年,人们发现了这座沉睡了1600多年的古城遗迹并开始有计划的发掘。从此,那里便成为经久不衰的、世界著名的旅游景点。那么,海原大地震遗迹是否也可以向庞贝古城那样,开发成一个世界仅有的地震遗迹景点和地震知识普及基地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庞贝古城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海原大地震的遗迹在世界上也是独一无二的。”
海原大地震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在黄土高原上形成了一条长达237公里,跨越宁夏、甘肃几个县的断裂带。乗飞机从空中鸟瞰,断裂带更为明显。而山体滑坡的遗迹,更是历历在目。许多山体,就像被利斧劈过一样。一大半仍留在原地,一小半却分离出去、滑向低洼处。海原县最南端的李俊镇大滑坡,从徐家沟到蒿内全长2公里,山体向前推移了1公里,滑坡的泥土有1亿立方米。滑坡堵住了水沟,形成了面积约有1000亩的李俊湖。
像李俊湖这样,由于山体滑坡形成的堰塞湖,在海原县还有许多。而在与之相邻的西吉县,这样的堰塞湖竟有40多个。其中,最著名的党家岔堰塞湖竟有190万平方米水面,蓄水总量则达到1100万立方米,有十余种鱼和近十种珍禽赖以生存。
海原大地震,造成大地扭曲、错位,将部分高地变低,也将部分洼地变高。人们顺着断裂带行走,竟变得比较方便,慢慢地竟走出了一条条小路。因为是在大地震摇出来的路,当地人便形象地称之为“摇路”。在海原县干盐池一带,大地在震后出现严重错位,位移在4-11米之间。其中,最明显的标记就是田埂的错位。
当然,海原县县城边上的“万人坟”,也是一处重要的地震遗迹。如今,那里虽然只有一个个矮得快与地面拉平的小土包,但200亩的面积、上万人的规模,足以让人产生心灵震撼。
西安镇哨马营有一株约有500年的古柳。它的底部被分作两处,已呈枯朽、衰败之态,而上部却枝繁叶茂,冠盖如云。中空的树干,足可以藏匿一人。原来,大地震左旋错动形成的错位,正好从古柳中间穿过,将古柳劈成了两半。但经过类似“五马分尸”的“酷刑”之后,这棵古柳还是顽强地活了下来,成为研究地震的活标本。
海原大地震,是一个大灾难,但也并非无功可表。在李俊镇的滑坡上,不仅有很深的裂缝、洞穴,而且有白花花的矿石裸露出来。原来,这里的石膏储量,位居宁夏第一!但此前人们对此却一无所知。是一场山崩地裂的大地震,抖出了地球的“五腹六脏”,暴露出这些深埋地下的石膏。
■尽快成立地震博物馆
目前,海原县有关部门已在一些地方设立了许多保护标志,但是由于经费紧张等原因,有些重要遗迹并没有实施有效保护。如:著名的哨马营古柳,位于河床中央,树根已被洪水冲得裸露出来,但却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再如,李俊大滑坡,被当地确定为重点保护对象,那里的石膏是禁止乱采滥挖的。海原县政府为此还下达过禁令,进行过联合整治。但是,我在现场调查时看到,山坡上居然竖起了“马儿山石膏矿”等好几个牌子,有许多车辆正把整车的石膏拉运出山,地震滑坡的景观因此也遭受破坏。
“海原大地震遗迹,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是一笔不可再生、不可复制的财富,也是‘海原地震博物馆’赖以兴建的基础。”庄电一委员建议,独特的地震文化和重要遗迹应该妥善加以保护,应该划定为文物保护单位。现在,有关部门计划兴建“海原地震博物馆”,使之成为全国最大、功能最全的全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这是个很好的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