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 5 月, 2016
2016-02-29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杨凌——周至——马召镇途中风光
2016-02-29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杨凌——周至——马召镇途中风光已关闭评论
2016-02-29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杨凌农业示范区
2016-02-29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杨凌农业示范区已关闭评论
8 5 月, 2016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武功镇教稼台
武功镇最为有名、历史悠久的当属“教稼台”。 教稼台不仅在关中为四大名台之首,在全国的各个名台中也位列前茅。
教稼台位于武功老城东门外漆水之滨,相传为后稷向人们宣讲稼穑百谷之道的场所。
后稷,名弃,为姜嫄所生。后稷自幼热爱农业,好耕种,长大后教民培育良种,种植作物,帝尧举为农师,封于“有邰国” (今武功县)。后人为了纪念后稷的历史功绩,而立教稼台。
教稼台历代均有修葺,历经沧桑,几度兴圮:
清雍正元年(1723)知县杭云龙、清道光五年(1825)知县邓兆桐、民国25年(1936)县长钱范宇曾三次重修。
建国初倾坍殆尽,仅余残痕。1970年,由于“文化大革命”更糟严重破坏,只存残壁破瓦。
1987年,耆宿:(指年老资深德高望重的、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年人)发起倡议,士、农、工、商,尤其中央、省属杨陵农业科研单位踊跃筹资4万余元,于1988年秋施工,次年春主体落成。
教稼台重立于旧址,形体依旧,仍呈覆斗形,高12米,周长24米,台周围确定了保护范围,占有面积2500余平方米。遂立标识,设门楣,建起砖围墙,198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稼台四面各辟一门,寓意一年四季;有24 根栏桩,隐含24节气;前后有台阶分别有五阶六阶可达其顶,象征五谷丰登 、 六畜兴旺。台前石碑和四面门洞之中嵌满诸如钱范宇、刘暲昆、周尧、赵宏章、于右任、吕楠、王任重、屈武等人诗词题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农科分院、武功科研中心等单位的《简介》立于台前。既可思索内中事理,又可欣赏诗书艺术。
教稼台位于武功老城东门外漆水之滨,相传为后稷向人们宣讲稼穑百谷之道的场所。
后稷,名弃,为姜嫄所生。后稷自幼热爱农业,好耕种,长大后教民培育良种,种植作物,帝尧举为农师,封于“有邰国” (今武功县)。后人为了纪念后稷的历史功绩,而立教稼台。
教稼台历代均有修葺,历经沧桑,几度兴圮:
清雍正元年(1723)知县杭云龙、清道光五年(1825)知县邓兆桐、民国25年(1936)县长钱范宇曾三次重修。
建国初倾坍殆尽,仅余残痕。1970年,由于“文化大革命”更糟严重破坏,只存残壁破瓦。
1987年,耆宿:(指年老资深德高望重的、在社会上有名望的老年人)发起倡议,士、农、工、商,尤其中央、省属杨陵农业科研单位踊跃筹资4万余元,于1988年秋施工,次年春主体落成。
教稼台重立于旧址,形体依旧,仍呈覆斗形,高12米,周长24米,台周围确定了保护范围,占有面积2500余平方米。遂立标识,设门楣,建起砖围墙,1988年被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92年被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教稼台四面各辟一门,寓意一年四季;有24 根栏桩,隐含24节气;前后有台阶分别有五阶六阶可达其顶,象征五谷丰登 、 六畜兴旺。台前石碑和四面门洞之中嵌满诸如钱范宇、刘暲昆、周尧、赵宏章、于右任、吕楠、王任重、屈武等人诗词题刻,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农科分院、武功科研中心等单位的《简介》立于台前。既可思索内中事理,又可欣赏诗书艺术。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武功镇教稼台已关闭评论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武功镇
武功镇因为是武功县的老城,所以这里有诸多名胜古迹。最为出名的当属武功八景,这八景分别是:
1、姜塬古墓小华山
姜塬墓位于武功镇华山之巅,姜塬生“后稷”名“弃”。尊称“圣母”,经天纬地,后稷又“树艺五谷”,为农业始祖。
2、教稼台封后稷官
教稼台位于武功镇东廓道旁,为后稷教民稼穑之地,为关中“四台”之首(这四大名台分别是武功故城东门外的教稼台、长安古城西南的仓颉造字台、西安市临潼区的骊山烽火台、咸阳市仪凤西街北口的凤凰台。)。
3、苏武节碑龙门传
苏武墓位于武功镇城北二里之龙门村,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爱国主义典范,位封“汉典属国”。
4、上阁钟声响九天
上阁寺位于城西塬畔上,为人们历代祭奠姜塬圣母、始祖后稷所立之祠,松柏涛涛、依山间有窑洞、神仙塑像、楼台、亭、阁,曲回之山道,别具景象,楼台高筑,钟声响彻九天。
5、喀山晚照晒书卷
喀山庙位于武功镇南二里?漆水河畔东崖上,此地理位置奇特,居高远望西山,有夕阳重现之景观,传说唐李世民幼时在武功读书,在漆水河摸鱼嬉水,书没入水中,夕阳落而再现,将书晒干。
6、东桥水波花柳显
东桥为古丝绸之路经漆水河之古桥,周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之一,先民以河两岸而居,垂柳成荫,水清见底,鱼族其中。 (more…)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武功镇已关闭评论
6 5 月, 2016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武功镇苏武墓
苏武故园暨苏武纪念馆位于武功镇北二里之龙门村前的台地之上,东临漆水,西依凤岗。苏武墓穴东向,背附青山,漆水河自墓前蜿蜒而过,依山傍水,环境优美,为“武功八景”之一。
纪念馆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其主要建筑依次为仿汉阙门、苏武牧羊铜像、南北陪殿、苏武大殿、南北祭亭、苏武墓祭台、墓冢。墓前 竖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汉典属国苏公墓》、武功县令阮曙书《汉典属国苏子卿墓》及民国时期的《重修苏武墓门碑》等碑石。1957年5月31日 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苏武,字子卿,陕西武功人,为平陵候苏建次子。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后因受到副吏张胜事发牵连,滞留匈奴十九载,仗节牧羊,忠贞不屈,爱国正气浩然长存。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才回到汉长安,被汉昭帝封为典属国,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苏武病故,葬于故里武功,终年八十余岁。
苏武作为汉代杰出的外交家之一,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历朝历代都把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史书、诗歌、戏曲均载有他的故事,世代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爱国热情。
该纪念馆被咸阳市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这里连续多年举办了世界苏姓祭祖大会。
纪念馆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其主要建筑依次为仿汉阙门、苏武牧羊铜像、南北陪殿、苏武大殿、南北祭亭、苏武墓祭台、墓冢。墓前 竖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汉典属国苏公墓》、武功县令阮曙书《汉典属国苏子卿墓》及民国时期的《重修苏武墓门碑》等碑石。1957年5月31日 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苏武,字子卿,陕西武功人,为平陵候苏建次子。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后因受到副吏张胜事发牵连,滞留匈奴十九载,仗节牧羊,忠贞不屈,爱国正气浩然长存。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才回到汉长安,被汉昭帝封为典属国,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苏武病故,葬于故里武功,终年八十余岁。
苏武作为汉代杰出的外交家之一,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历朝历代都把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史书、诗歌、戏曲均载有他的故事,世代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爱国热情。
该纪念馆被咸阳市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这里连续多年举办了世界苏姓祭祖大会。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武功镇苏武墓已关闭评论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武功镇报本塔
报本塔位于武功镇武塔村,东临漆水河,西辅香山,古色古香,风景秀丽,也是武功八景之一。
报本塔因建在报本寺内而得名,据宋代学士宋敏求编《长安志》卷十四载:报本寺原为唐高祖李渊别宅,唐太宗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1月23日)生于此宅。李世民登基后,为报其母(太穆皇后)恩,舍宅为寺,名曰“报本”。报本寺塔建于何年,目前尚无定论。据传原为木塔,焚于战乱。北宋时建成砖塔。报本塔建筑手法为唐代风格,整体结构为楼阁式,七级八面,通高39.66米,底部直径10米,第一层高10米,第二层不足6米,往上各层的面阔及高度逐级递减,每层的出檐呈叠梁式,柱额上安置砖雕转角,补间排列斗拱,砖雕图案粗犷大方,刀法严谨,每层辟门为四,圆卷式洞门真假相间,变化有序。塔势挺拔峻秀,内设塔梯,可供游人登临塔顶远眺武功镇全景。
报本塔地宫内有金棺、银椁、舍利子等稀世珍贵文物近百件。1957年5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本寺塔曾给武功带来了千百年风调雨顺,祥瑞频临的福祉。报本寺塔已经被列为陕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借此由头,近年来,武功县便以“李世民出生的地方,唐太宗的第二故乡。”为导言,吸引游客关注武功,走进武功,为武功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使这座“沉默寡言”实则人杰辈出的古镇重新焕发青春的活力。
报本塔因建在报本寺内而得名,据宋代学士宋敏求编《长安志》卷十四载:报本寺原为唐高祖李渊别宅,唐太宗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1月23日)生于此宅。李世民登基后,为报其母(太穆皇后)恩,舍宅为寺,名曰“报本”。报本寺塔建于何年,目前尚无定论。据传原为木塔,焚于战乱。北宋时建成砖塔。报本塔建筑手法为唐代风格,整体结构为楼阁式,七级八面,通高39.66米,底部直径10米,第一层高10米,第二层不足6米,往上各层的面阔及高度逐级递减,每层的出檐呈叠梁式,柱额上安置砖雕转角,补间排列斗拱,砖雕图案粗犷大方,刀法严谨,每层辟门为四,圆卷式洞门真假相间,变化有序。塔势挺拔峻秀,内设塔梯,可供游人登临塔顶远眺武功镇全景。
报本塔地宫内有金棺、银椁、舍利子等稀世珍贵文物近百件。1957年5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本寺塔曾给武功带来了千百年风调雨顺,祥瑞频临的福祉。报本寺塔已经被列为陕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借此由头,近年来,武功县便以“李世民出生的地方,唐太宗的第二故乡。”为导言,吸引游客关注武功,走进武功,为武功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使这座“沉默寡言”实则人杰辈出的古镇重新焕发青春的活力。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武功镇报本塔已关闭评论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武功镇报本塔
报本塔位于武功镇武塔村,东临漆水河,西辅香山,古色古香,风景秀丽,也是武功八景之一。
报本塔因建在报本寺内而得名,据宋代学士宋敏求编《长安志》卷十四载:报本寺原为唐高祖李渊别宅,唐太宗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1月23日)生于此宅。李世民登基后,为报其母(太穆皇后)恩,舍宅为寺,名曰“报本”。报本寺塔建于何年,目前尚无定论。据传原为木塔,焚于战乱。北宋时建成砖塔。报本塔建筑手法为唐代风格,整体结构为楼阁式,七级八面,通高39.66米,底部直径10米,第一层高10米,第二层不足6米,往上各层的面阔及高度逐级递减,每层的出檐呈叠梁式,柱额上安置砖雕转角,补间排列斗拱,砖雕图案粗犷大方,刀法严谨,每层辟门为四,圆卷式洞门真假相间,变化有序。塔势挺拔峻秀,内设塔梯,可供游人登临塔顶远眺武功镇全景。
报本塔地宫内有金棺、银椁、舍利子等稀世珍贵文物近百件。1957年5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本寺塔曾给武功带来了千百年风调雨顺,祥瑞频临的福祉。报本寺塔已经被列为陕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借此由头,近年来,武功县便以“李世民出生的地方,唐太宗的第二故乡。”为导言,吸引游客关注武功,走进武功,为武功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使这座“沉默寡言”实则人杰辈出的古镇重新焕发青春的活力。
报本塔因建在报本寺内而得名,据宋代学士宋敏求编《长安志》卷十四载:报本寺原为唐高祖李渊别宅,唐太宗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1月23日)生于此宅。李世民登基后,为报其母(太穆皇后)恩,舍宅为寺,名曰“报本”。报本寺塔建于何年,目前尚无定论。据传原为木塔,焚于战乱。北宋时建成砖塔。报本塔建筑手法为唐代风格,整体结构为楼阁式,七级八面,通高39.66米,底部直径10米,第一层高10米,第二层不足6米,往上各层的面阔及高度逐级递减,每层的出檐呈叠梁式,柱额上安置砖雕转角,补间排列斗拱,砖雕图案粗犷大方,刀法严谨,每层辟门为四,圆卷式洞门真假相间,变化有序。塔势挺拔峻秀,内设塔梯,可供游人登临塔顶远眺武功镇全景。
报本塔地宫内有金棺、银椁、舍利子等稀世珍贵文物近百件。1957年5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本寺塔曾给武功带来了千百年风调雨顺,祥瑞频临的福祉。报本寺塔已经被列为陕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借此由头,近年来,武功县便以“李世民出生的地方,唐太宗的第二故乡。”为导言,吸引游客关注武功,走进武功,为武功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使这座“沉默寡言”实则人杰辈出的古镇重新焕发青春的活力。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武功镇报本塔已关闭评论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扶风县班固墓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辞赋家、史学家。曾为兰台令史、校书郎、玄武司马等,历时二十五年撰写了《汉书》。和帝永元元年(89),随大将军窦宪(扶风平陵人)征讨匈奴,为中护军。后因窦宪骄横擅权获罪,班固被牵连入狱,死于狱中。
现在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陕西省历史学会,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等有关部门联合协作,启动了休整班固墓工程。
在西安游览汉城湖风景区时,里面的一个景点叫“西都赋”,就是把班固写的一篇文章“西都赋”篆刻在碑石上,供游人观赏。
《西都赋》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一篇文章。大家都知道东汉时期的国都已迁至东都洛阳。针对当有人建议将国都再迁回西都长安,而班固为维护建都洛阳写了《西都赋》和《东都赋》。《西都赋》写长安都城的壮丽宏大,宫殿之奇伟华美,后宫之奢侈淫靡,也极尽铺排之能事,使作者着实表现出了写骋辞大赋的才能。但结果却不是写得越奢华便越体现着作者对它的赞扬。他不在规模和繁华的程度上贬西都而褒东都,而从礼法的角度,从制度上衡量此前赞美西都者所述西都的壮丽繁华实为奢淫过度,无益于天下。
现在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陕西省历史学会,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等有关部门联合协作,启动了休整班固墓工程。
在西安游览汉城湖风景区时,里面的一个景点叫“西都赋”,就是把班固写的一篇文章“西都赋”篆刻在碑石上,供游人观赏。
《西都赋》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一篇文章。大家都知道东汉时期的国都已迁至东都洛阳。针对当有人建议将国都再迁回西都长安,而班固为维护建都洛阳写了《西都赋》和《东都赋》。《西都赋》写长安都城的壮丽宏大,宫殿之奇伟华美,后宫之奢侈淫靡,也极尽铺排之能事,使作者着实表现出了写骋辞大赋的才能。但结果却不是写得越奢华便越体现着作者对它的赞扬。他不在规模和繁华的程度上贬西都而褒东都,而从礼法的角度,从制度上衡量此前赞美西都者所述西都的壮丽繁华实为奢淫过度,无益于天下。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扶风县班固墓已关闭评论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扶风县班固墓
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人,东汉辞赋家、史学家。曾为兰台令史、校书郎、玄武司马等,历时二十五年撰写了《汉书》。和帝永元元年(89),随大将军窦宪(扶风平陵人)征讨匈奴,为中护军。后因窦宪骄横擅权获罪,班固被牵连入狱,死于狱中。
现在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陕西省历史学会,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等有关部门联合协作,启动了休整班固墓工程。
在西安游览汉城湖风景区时,里面的一个景点叫“西都赋”,就是把班固写的一篇文章“西都赋”篆刻在碑石上,供游人观赏。
《西都赋》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一篇文章。大家都知道东汉时期的国都已迁至东都洛阳。针对当有人建议将国都再迁回西都长安,而班固为维护建都洛阳写了《西都赋》和《东都赋》。《西都赋》写长安都城的壮丽宏大,宫殿之奇伟华美,后宫之奢侈淫靡,也极尽铺排之能事,使作者着实表现出了写骋辞大赋的才能。但结果却不是写得越奢华便越体现着作者对它的赞扬。他不在规模和繁华的程度上贬西都而褒东都,而从礼法的角度,从制度上衡量此前赞美西都者所述西都的壮丽繁华实为奢淫过度,无益于天下。
现在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陕西省历史学会,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等有关部门联合协作,启动了休整班固墓工程。
在西安游览汉城湖风景区时,里面的一个景点叫“西都赋”,就是把班固写的一篇文章“西都赋”篆刻在碑石上,供游人观赏。
《西都赋》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一篇文章。大家都知道东汉时期的国都已迁至东都洛阳。针对当有人建议将国都再迁回西都长安,而班固为维护建都洛阳写了《西都赋》和《东都赋》。《西都赋》写长安都城的壮丽宏大,宫殿之奇伟华美,后宫之奢侈淫靡,也极尽铺排之能事,使作者着实表现出了写骋辞大赋的才能。但结果却不是写得越奢华便越体现着作者对它的赞扬。他不在规模和繁华的程度上贬西都而褒东都,而从礼法的角度,从制度上衡量此前赞美西都者所述西都的壮丽繁华实为奢淫过度,无益于天下。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扶风县班固墓已关闭评论
5 5 月, 2016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扶风县伏波将军马援墓
马援墓: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西3.5公里的伏波村旁,是一座圆形夯土堆墓,高约10米,直径约10米,墓前有“汉伏波将军马公墓”和“始祖伏波将军马公援墓”、“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马援墓”石碑各一通,精美石雕一块。
马援,东汉陕西扶风茂陵人,是当时的名将,官拜伏波将军。一生南征北战。马援没有韩信张良的智慧,也没有项羽吕布的勇猛,却因为他以六十二岁的高龄依然随军征讨,不幸出师未捷身先死,终为马革裹尸还。实践着自己马革裹尸而还的话语,那“马革裹尸”的豪言壮语而彪炳千秋,成为世代中国军人的楷模。但我们却永远记住了这位可敬的老将军。
更有台湾马英九,一般人都知道其祖籍是大陆湖南衡山,但马英九曾说:他的真正祖籍在大陆陕西扶风,他们一家都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后代。明朝年间,马援后裔有一支族人移居到湖南衡山,那里成了马英九一家的“第二故里”。2002年,当陕西新闻界访问台湾时,马英九曾主动会见代表团成员,说明自己的祖籍情况,与成员们沟通乡谊。
又据《汉书》记载,马援到过荔浦。当年马援带兵平定了交址的叛乱起义(交址是西汉所建立的一郡,包括越南北部及广西南部的一部分土地),繁荣了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了民众生活环境,人们怀念马援,到处立庙建祠,在桂林伏波山上也建祠塑像。
马援,东汉陕西扶风茂陵人,是当时的名将,官拜伏波将军。一生南征北战。马援没有韩信张良的智慧,也没有项羽吕布的勇猛,却因为他以六十二岁的高龄依然随军征讨,不幸出师未捷身先死,终为马革裹尸还。实践着自己马革裹尸而还的话语,那“马革裹尸”的豪言壮语而彪炳千秋,成为世代中国军人的楷模。但我们却永远记住了这位可敬的老将军。
更有台湾马英九,一般人都知道其祖籍是大陆湖南衡山,但马英九曾说:他的真正祖籍在大陆陕西扶风,他们一家都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后代。明朝年间,马援后裔有一支族人移居到湖南衡山,那里成了马英九一家的“第二故里”。2002年,当陕西新闻界访问台湾时,马英九曾主动会见代表团成员,说明自己的祖籍情况,与成员们沟通乡谊。
又据《汉书》记载,马援到过荔浦。当年马援带兵平定了交址的叛乱起义(交址是西汉所建立的一郡,包括越南北部及广西南部的一部分土地),繁荣了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了民众生活环境,人们怀念马援,到处立庙建祠,在桂林伏波山上也建祠塑像。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扶风县伏波将军马援墓已关闭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