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迷博客 爱好摩托车旅行的人

19 3 月, 2015

2014-03-26摩旅甘谷大像山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34 下午

  甘谷大像山位于天水市甘谷县城郊约三公里。山体正看如旗,横看如龙,因为山中悬崖间峭壁上有大洞窟一个,洞内有一石胎泥塑大佛而得名。甘谷县八景中称之为“悬崖大像”。
  甘谷大佛石窟造象可远溯至北魏,具体年代已经无从稽考。现存释迦牟尼大佛像始凿于北魏,一直到盛唐才趋完美。大佛石胎泥塑,身高23.3米,腰阔10.4米,结跏跌坐于莲座之上,高大魁梧,温顺善良,坐于30.2米高、窟顶呈圆拱形的石窟内,颐面丰满,肉髻高突,两耳下垂,颈短并饰三道弦纹,短须作蝌蚪状,施拔济众生印,足踩丰莲。窟内还残存悬塑达摩、频伽、飞天、捲云、莲叶等,栩栩如生。大像山横岭之上楼阁鳞次,祠宇相望。自山脚攀登而上,经韦陀殿,再穿越飞栈阁道直上至最高处三圣殿,上有石刻:“白云封处”。山上楼阁殿宇建筑,依山就势、密布山岭,层层楼阁,座座殿院、逐台登高。计有土地庙、墨翟殿、伏羲殿、接引佛殿、文昌阁、鲁班殿、财神殿、无量殿、韦陀殿等。相传鲁班殿为大像山建筑全部竣工后用所剩零块木料拼凑为梁架而建造,殿宇结构奇巧,玲珑剔透,独具匠心,充分显示了精湛的建筑技艺。窟龛以大像窟为中心向左右罗列,西侧紧倚飞云岩,有七窟,东侧攘连松花崖,有十四窟,大佛洞窟两旁依山势建有长长的走廊将窟龛相连。这些窟龛大部分平面近方形,正壁开大圆拱龛,设高坛基,并有僧人修行的禅窟,此为大像山窟龛的特殊之处。 (more…)

18 3 月, 2015

青烟古寺焕新颜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4:05 下午

  青烟寺位于今安定区巉口镇以西三公里处,坐落在莲花山(俗名墩岭山)东麓,此处层峦叠嶂,风光绮丽。相传宋元明清时期,寺内佛事兴盛,每日清晨黄昏,但见青烟缭绕,历久不散,故有“巉口青烟”(或作“巉口晴烟”)之说,是古代“安定八景”之一。经专家考证,寺内所出土的陶质器皿等文物,皆属汉代器物。由此可见,远在汉代时这里就建有禅林寺院。又通过对其址所出土的铜质佛灯的鉴定,证明系宋代器物。据此可以断言:青烟寺始建于西汉,初盛于北宋,衰落于元末,明清重又兴盛,后因历史之变迁,几经毁建,可谓饱经沧桑。
  趋车直至朴老(赵朴初)所题“慈航普渡”匾额的山门前,我们便开始了青烟寺之行。带着意欲探寻宗教文化之精髓的眼睛,我着意逡巡于殿堂、楼阁、塔像之间,倾力关注着那些碑铭、石刻及匾额,执著而坦然,充实且欣慰,真是“风尘世事外,情趣匾碑中”。听说现任住持持瑞法师担任着中国佛协理事、甘肃佛协副会长、定西佛协会长等重要职务,佛法深厚,遐迩闻名,特别是对于重建青烟寺居功至伟。
  据相关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巉口籍高僧悟瑁大师(俗姓康)曾在此(时谓“晴烟寺”)修行悟道,宏通佛理。又拜安定县城南关崇福寺了让和尚为师,取名“也失端竹”。后“云游天下,登览三湘七泽、五岳四渎之胜”,遂致智力宏通,深悟佛法。明正统年间(1436~1449),悟瑁大师北走京都,恰值明英宗建醮内宫,一时禅宗羽客雾集云屯,“而裒然首座者,唯我竹公”。明英宗嘉其善行醮事,敕赐“大国师”称号。悟瑁大师尤其精于书法,曾书写《大藏金经》全部,金字《华严经》一部,人皆以为至宝。明正统十二年(1447),悟瑁大师赴京谢恩,“上览书法,嘉赏不已,复赐高丽纸,诏写《华严经》一部,磨金为字,秘之内库,世为国宝”。趁此机便,他遂潜写一部(已佚),携之归于本邑。后住持扩建定西崇福寺,居功至伟。
  悟瑁法孙灵峰大和尚(俗姓傅)也是巉口籍人,初在青烟寺习诸经典,坐禅修行。后钦命中州少林寺堂头大和尚无吉禅师下嗣,终致通晓经典,能诗善画,曾云游于南海、金陵等地,绘制诸佛法像,远近闻名,即便明肃王贵戚亦无不尊崇,皆以“灵峰上人”尊称。明天启(1621~1627)年间,灵峰上人前赴南方各地募缘,宏建定西西岩寺,其功绩之显赫,亦“不殆端竹”矣。
  因历史之变迁,青烟寺曾屡毁屡建,可谓饱经沧桑。据史料记载,元至正十二年(1353),青烟寺毁于关陇大地震。明洪武三年(1370),元明发动沈儿峪大战,青烟寺之震余残迹惨遭洗劫。明宣德年间(1398~1435),悟瑁大师奔波募资,发起重修青烟寺倡议,地方绅耆、士民争相捐助,先后建成了接引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及方丈、僧舍多间。延至明清两代,青烟寺已然是“殿阁林立,法像生辉,香烟鼎盛,信徒云集”。同治丁卯(1867)之后,又遭逢连年兵燹战乱,遂致殿堂焚烧殆尽,佛像悉遭损害。时至光绪壬午年(1882),在地方士绅及众多施主的热心募助下,先后重新建成了接引殿、观音殿及数间僧房,以供养观音、文殊、普贤“西方三圣”及接引佛等。直至解放后的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两个历史阶段,这所历经千余年的古刹遂毁之于一旦,昔年地方形胜顿成一片废墟,“以致钟磬绝响,经铎不闻,残垣颓壁,满目萧然”。 (more…)

2014-09-08摩游庆阳行之宁夏彭阳小岔沟毛主席长征宿营地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3:11 上午

  1935年10月7日,红军长征路过宁夏彭阳小岔沟,毛主席在这里宿营一晚。
  小岔沟毛泽东长征宿营地,位于彭阳县古城镇小岔沟彭青公路北侧,为当时农民张有仁家旧宅院,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经彭阳时毛泽东曾住过,也是毛泽东长征途中在宁夏境内四处宿营地之一。
  1996年7月1日,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县人民政府宣布此处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窑内现保存有毛泽东当年用过的六条腿柜、炕桌、带“福”字雕花木椅、案板、水缸等生活用具。2004年3月,该遗址更名为“毛泽东长征宿营地”,并被彭阳县委、政府确定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more…)

20150308摩游会宁县八里湾—-唐家寺途中风光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2:47 上午

(more…)

16 3 月, 2015

20150308摩游会宁杨集乡陇西川古乐楼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3:55 下午

  坐落在会宁县杨崖集乡陇西川村的“乐楼”,是一座历史悠久、闻名遐迩的古楼。据文物考古、人文遗产专家鉴定,此乐楼已有600余年历史,它犹如一座见证沧桑的丰碑,矗立在农家院落、店铺馆舍相拥的长街之中,与此相映衬的前有关帝庙,后有文昌宫。这三大名胜曾使襟山帯河、民风淳朴,形胜甲于四周的陇西川引以为荣。同时,也为陇西川带来了神韵灵气,成了陇西川人文荟萃、独具特色的标志和象征。时至今日,不仅在会宁乃至白银境内成为年代最久、独一无二的古建筑,即使在全国也堪称年代久远、保存完整、建筑风格独具特色的戏楼,尤以造型隽秀精致而著称。
  陇西川位于市境最南端,与平凉市静宁县接壤,向为商旅往来、贸易繁华之地,商业的发达促进了文化的繁荣,陇西川乐楼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
  陇西川乐楼是一座历经沧桑,不绝于世,几经损葺,始终保持元明风格的歇山顶式砖木结构建筑。楼体造型起脊翘角,斗拱疏朗,飞檐大方,线条分明,形制典雅,悬柱设置独特,莲花风铃奇秀。体现虎架龙眼之特征,富有江南阁榭之风韵。
  陇西川乐楼始建于明代洪武二年(1369年),因陇西川地处西北僻壤,信息闭塞,不知朝代更替之年号,故梁记纪年书作“元明二年”。数百年来,乐楼历经风云变幻,屡损屡修,仅明清两代修葺者达6次,并且每次修葺后都刻制巨匾一块,以纪其盛世,至今留在人们记忆中的尚有“浩荡乾坤”“彩凤云霞”“神听和平”等匾额内容,可惜这些富有传统文化的书法艺术精品或毁于历代兵燹,或毁于政治变革,至今荡然无存。
  现存的乐楼为民国34年(1945年)加固修葺的建筑,总高8.3米,宽7.5米,进深8米。其中楼基高2.2米,四周用石块围砌,里面用土夯垫,楼体高4.5米,顶端装饰物高1.6米;楼体分为前台和后堂两部分,前台呈亭阁状,高3.6米,宽7.5米,深3米,前沿口两侧装有1.5米×1.5米的窗楼式木栅栏;后堂为人字梁结构,高4.5米,宽7.5米,深5米,台、堂之间用木板分隔,隔板上留有“出相”“入将”之门,隔板正中顶端镶有一块2.5米×0.6米的大匾,为民国年间邑人梁松操题写的“陇镇雅观”四个榜书大字。由于设计造型独特、稳定性极好,因而民国9年(1920年)大地震时,周围其他建筑物均毁于一旦,而此楼岿然不动,基本保持完好。
  任何文化遗产,出了其自身固有的价值之外,大都具有“文使地生辉”的作用。陇西川乐楼自古到今曾吸引天南地北、四面八方的众多名流前来光顾,尤其是备受历代戏剧表演艺人的青睐。每逢年节、庙会和重大庆典,都会吸引众多的艺人登台表演。曾经声震陕甘宁地区的兰州“化俗社”、“文化社”、“老班子”、“关娃娃”戏班,武威的“民乐社”,庄浪的“将军爷戏班”,会宁的“同乐社”和众多的知名演员都在此乐楼唱堂戏、演节目。并且还有众多的走单帮、闯江湖的陕甘戏剧界名家登台献艺。曾经上演过《三闯宫》、《五台山》、《蛟龙驹》、《苟家滩》、《清风亭》、《闯宫抱斗》、《哭长城》、《火焰驹》、《诸葛亮祭灯》、《黄河阵》等许多秦腔传统名剧和现代戏。诸如此类的演艺活动,不仅引发和带动了当地和周边广大地区文艺事业的大发展,促成了当地自乐班的产生和传承,同时借助广泛的人流带动了物流,促进了商贸流通业乃至经济的全面发展。民国24年(1935年),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陕甘支队在长征途经陇西川时,曾利用乐楼举行抗日联欢活动,宣传革命道理,燃放革命火种,使陇西川乐楼由此而身价倍增,跻身于会师文化之中。 (more…)

20150308摩游清代会宁的山陕会馆石碑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2:39 下午

  “山陕会馆”是指明清时代山西商人(也称晋商)和陕西商人(也称陕商或秦商)为方便经商而在全国各地所建的会馆。是在外经商的山西商人和陕西商人住宿、议事、签约、交易、酬宾的场所。是山陕客商们“叙乡谊、通商情”的地方。会宁是陕甘驿道上历史久远的重要城镇,陕甘驿道自西安开始,过平凉、隆德、静宁、会宁、等地到达兰州。清乾隆嘉庆时期,会宁县城商业鼎盛,贸易繁荣。当时在会宁经商者多为山西、陕西等地客商。“邑之商业,自乾嘉以来,客商大于土商,凡繁富之乡镇,皆有山陕人合群营业”(《会宁县志续编卷之三》309页)这些山陕客商为了便于经商,便在会宁县城西关大街修建了著名的山陕会馆。
  会宁的山陕会馆是由贡生王克绍以及在会宁的山陕客商捐资,于乾隆三十年(1766)修建的,光绪年和宣统年曾两次改建。据《创建会馆碑记》记载:会馆修建在县城西大街,从东往西凡三进。正殿供奉关圣帝君(明清时期秦晋商人非常崇敬关羽,他们以“义”标榜自己,崇尚以义制利、仗义疏财等经营信条。所以各地的山陕会馆大殿内一般都供奉着关公塑像),关公塑像傍边则是关平和周仓塑像。商人们议事也在关公殿。除了正殿之外,还有过殿、戏楼、看楼,茶亭、书屋、南北两庑等大小建筑,并在两庑庑角设置钟鼓,会馆布局精妙,蔚为壮观。
  会宁山陕会馆的创建对当时会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据县志记载,“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会宁商业)日趋繁荣,山西、陕西客商尤多,以经营布庄,店铺为最” (《 会宁县志》1994年版358页)。“清乾、嘉时期,县城集市设在西关,二、五、八逢集,甚为繁华” (《 会宁县志》1994年版367页)。“白银南部以会宁县城为主,在乾嘉时,商业鼎盛,贸易繁荣,较大的商号有71家,以山陕客商居多,辐射土门岘,老君坡,大沟,甘沟,韩集等地,设集交易,输出以粮食、食油、畜禽为主(《古今白银》176页)。道光时期会宁城“铺面相连,商贾云集,百货畅通” (《 会宁县志》1994年版358页)。又据《会宁县志续编》记载,清宣统元年,会宁县为了便于“管理市政,以资提倡商务”,将刚刚成立的商会也设在了山陕会馆内。
  会宁山陕会馆的创建同时也使得会宁县城特别是县城西关更为繁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禁烟英雄林则徐被流放新疆途径会宁时就曾经下榻于会宁西关山陕会馆内。林则徐盛赞会宁城:“此处县城,颇为完整,自泾州以来,皆无其比”(林则徐《荷戈纪程》)。据会宁县志记载,当时林则徐还兴高采烈地展纸挥毫,为会宁山陕会馆留下了珍贵的书法墨宝。可惜这些珍贵资料,大多没有流传下来。更为可惜的是会宁的山陕会馆也在后来的战乱中被焚毁,会馆遗址今已荡然无存。 (more…)

20150308摩游会宁县韩家集乡谷地场村唐家寺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6:48 上午

  唐家寺位于韩家集乡谷地场村白坡社尖纸山南半山腰,始建于清代,去是正在修建,大殿等都是80年代依原样复建的。

(more…)

15 3 月, 2015

20150308摩游会宁县寺观山白音寺—云台山崇昌寺途中风光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2:13 下午

(more…)

14 3 月, 2015

20150308摩游会宁县大沟乡大沟烈士陵园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5:04 上午

  烈士墓位于会宁县大沟乡韩岔村堡子社东山脚下,陵园南北长约80米,东西宽约40米,面积2400平方米。陵园东埋有烈士墓七座,园正中有1985年会宁县人民政府立水泥碑一通,上书:“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背面碑文:“解放初期,伪会宁县常备自卫大队队长王匪五田,勾结地方反动势力,成立反革命组织,妄图武装暴乱,颠覆我人民政权,甘肃军区警区团某连,于1950年11月奉命围剿,全歼顽抗敌匪。战斗中王金锁、胡吉祥、樊学荣、刘长有、武尚山、冯焕、周立水等七人,光荣牺牲,特立此碑,以资纪念。”据会宁县志载:当时有11名指战员牺牲,其中4名烈士遗骨搬回原籍,故此陵园内有七位烈士墓。陵园西南约50米,就为王五田堡子。当年战士攻打王五田堡子时牺牲。现园内松柏掩映,庄严肃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

(more…)

20150308摩游会宁县大沟乡韩岔村王五田堡子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4:58 上午

  王五田堡子位于大沟乡韩岔村堡子社西临堡子沟畔。堡平面呈长方形,东西向40米,南北向55米,建筑面积2020平方米。堡分内外堡,内堡呈正方形,边长40米,内堡墙高4.5米,外堡墙残高5-8米,堡墙基宽2.5米,墙顶宽2米;堡内四角建有堡墩,东北堡墩12米见方,西北角堡墩8米见方,西南角堡墩8米见方,东南角堡墩7*4。外堡在内堡南加宽15米,大部堡墙已毁,仅余东部堡墙及东南角堡墩。堡门南开,内堡门保存完好,外堡门仅余一残墙,堡墙顶原有女墙,现已全部铲平。堡外四周有壕,底宽10米,口宽15米,残深2-3米。堡西北约150米处有16米见方土碉堡一个,高约6米,原有暗道和堡子相连。该堡对研究当地史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有关王五田事迹大略:
  一、五田青年时期多有小灾困厄,百医无效。问于神道,回曰:无他,但蓄须耳。五田信其有,二十有八蓄须,俨然五十长者风范也,后果无病灾,诸事顺昌。
  二、五田驻军靖远。夜,卫兵见一白虎入营,随尾随其后。几经周折,大虫进入团部。卫兵大愕,持械闯入,未见白虎,唯团长卧榻养神耳。醒,问其故,对曰:有虎入帐矣。五田稍诧,转而斥退卫兵,自睡。
  三、五田非本名尔,乃自取字号也。时在靖远,街遇瞎半仙,乃卜卦。半仙触摸其额,捋其臂脊,无语;抓其膝,大惊曰:虎将也。随问其名,曰五田。半仙略有思,旋言道:五田也好啊,五十大升迁。五田笑而不语。后五田罹难,时年五十。后人猛醒:“十”被“口”囚住了。 (more…)

« Newer PostsOlder Posts »

Powered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