趋车直至朴老(赵朴初)所题“慈航普渡”匾额的山门前,我们便开始了青烟寺之行。带着意欲探寻宗教文化之精髓的眼睛,我着意逡巡于殿堂、楼阁、塔像之间,倾力关注着那些碑铭、石刻及匾额,执著而坦然,充实且欣慰,真是“风尘世事外,情趣匾碑中”。听说现任住持持瑞法师担任着中国佛协理事、甘肃佛协副会长、定西佛协会长等重要职务,佛法深厚,遐迩闻名,特别是对于重建青烟寺居功至伟。
据相关史料记载,明永乐年间(1403~1424),巉口籍高僧悟瑁大师(俗姓康)曾在此(时谓“晴烟寺”)修行悟道,宏通佛理。又拜安定县城南关崇福寺了让和尚为师,取名“也失端竹”。后“云游天下,登览三湘七泽、五岳四渎之胜”,遂致智力宏通,深悟佛法。明正统年间(1436~1449),悟瑁大师北走京都,恰值明英宗建醮内宫,一时禅宗羽客雾集云屯,“而裒然首座者,唯我竹公”。明英宗嘉其善行醮事,敕赐“大国师”称号。悟瑁大师尤其精于书法,曾书写《大藏金经》全部,金字《华严经》一部,人皆以为至宝。明正统十二年(1447),悟瑁大师赴京谢恩,“上览书法,嘉赏不已,复赐高丽纸,诏写《华严经》一部,磨金为字,秘之内库,世为国宝”。趁此机便,他遂潜写一部(已佚),携之归于本邑。后住持扩建定西崇福寺,居功至伟。
悟瑁法孙灵峰大和尚(俗姓傅)也是巉口籍人,初在青烟寺习诸经典,坐禅修行。后钦命中州少林寺堂头大和尚无吉禅师下嗣,终致通晓经典,能诗善画,曾云游于南海、金陵等地,绘制诸佛法像,远近闻名,即便明肃王贵戚亦无不尊崇,皆以“灵峰上人”尊称。明天启(1621~1627)年间,灵峰上人前赴南方各地募缘,宏建定西西岩寺,其功绩之显赫,亦“不殆端竹”矣。
因历史之变迁,青烟寺曾屡毁屡建,可谓饱经沧桑。据史料记载,元至正十二年(1353),青烟寺毁于关陇大地震。明洪武三年(1370),元明发动沈儿峪大战,青烟寺之震余残迹惨遭洗劫。明宣德年间(1398~1435),悟瑁大师奔波募资,发起重修青烟寺倡议,地方绅耆、士民争相捐助,先后建成了接引殿、观音殿、大雄宝殿及方丈、僧舍多间。延至明清两代,青烟寺已然是“殿阁林立,法像生辉,香烟鼎盛,信徒云集”。同治丁卯(1867)之后,又遭逢连年兵燹战乱,遂致殿堂焚烧殆尽,佛像悉遭损害。时至光绪壬午年(1882),在地方士绅及众多施主的热心募助下,先后重新建成了接引殿、观音殿及数间僧房,以供养观音、文殊、普贤“西方三圣”及接引佛等。直至解放后的大跃进运动、文化大革命两个历史阶段,这所历经千余年的古刹遂毁之于一旦,昔年地方形胜顿成一片废墟,“以致钟磬绝响,经铎不闻,残垣颓壁,满目萧然”。
三中全会之后改革开放以来,政策开明,百废复兴,信仰自由,润及梵台,原平凉崆峒山莲花寺住持释尼持瑞(俗姓康,巉口籍人)萌发宏愿,立志兴寺。经多方联系,并征得有关部门同意,于1993年开始了兴建工程。期间,她东走西安,南下四川、云贵,远赴缅甸,历经千辛万苦,募集以得数百万巨资,而后力聘专家重新规划,精心设计,诚请工匠着力修建,精心塑绘,历经十多年的辛苦经营,如今寺院已颇具规模,现建有大雄宝殿(本有大小两座,其中一座正在拆除重建中)、念佛堂、藏经楼、祖师堂、居士林、海会塔、露天观音、法物流通处等,有大小斋堂两个,大小僧房77间。每当农历每月初一、十五两日,寺里均要安排进行较大佛事活动。目前,青烟寺占地面积30余亩,总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常住尼僧十余人。这座千年宝刹终于重又焕发异彩,以日趋崭新的面貌呈现在世人眼前了。
在离开青烟寺时,我忽然想起了禅宗三代祖师商那和修的开悟偈语来,有道是“非法亦非心,无心亦无法。说是心法时,是法非心法。”又不禁想起六祖惠能《坛经》所说顿悟法门中的句子“佛性不从心外得,心生便是罪生时。我本求心不求佛,了知三界空无物”来,凡庸之心竟也了然了许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