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宁的山陕会馆是由贡生王克绍以及在会宁的山陕客商捐资,于乾隆三十年(1766)修建的,光绪年和宣统年曾两次改建。据《创建会馆碑记》记载:会馆修建在县城西大街,从东往西凡三进。正殿供奉关圣帝君(明清时期秦晋商人非常崇敬关羽,他们以“义”标榜自己,崇尚以义制利、仗义疏财等经营信条。所以各地的山陕会馆大殿内一般都供奉着关公塑像),关公塑像傍边则是关平和周仓塑像。商人们议事也在关公殿。除了正殿之外,还有过殿、戏楼、看楼,茶亭、书屋、南北两庑等大小建筑,并在两庑庑角设置钟鼓,会馆布局精妙,蔚为壮观。
会宁山陕会馆的创建对当时会宁经济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据县志记载,“清代乾隆、嘉庆年间(会宁商业)日趋繁荣,山西、陕西客商尤多,以经营布庄,店铺为最” (《 会宁县志》1994年版358页)。“清乾、嘉时期,县城集市设在西关,二、五、八逢集,甚为繁华” (《 会宁县志》1994年版367页)。“白银南部以会宁县城为主,在乾嘉时,商业鼎盛,贸易繁荣,较大的商号有71家,以山陕客商居多,辐射土门岘,老君坡,大沟,甘沟,韩集等地,设集交易,输出以粮食、食油、畜禽为主(《古今白银》176页)。道光时期会宁城“铺面相连,商贾云集,百货畅通” (《 会宁县志》1994年版358页)。又据《会宁县志续编》记载,清宣统元年,会宁县为了便于“管理市政,以资提倡商务”,将刚刚成立的商会也设在了山陕会馆内。
会宁山陕会馆的创建同时也使得会宁县城特别是县城西关更为繁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禁烟英雄林则徐被流放新疆途径会宁时就曾经下榻于会宁西关山陕会馆内。林则徐盛赞会宁城:“此处县城,颇为完整,自泾州以来,皆无其比”(林则徐《荷戈纪程》)。据会宁县志记载,当时林则徐还兴高采烈地展纸挥毫,为会宁山陕会馆留下了珍贵的书法墨宝。可惜这些珍贵资料,大多没有流传下来。更为可惜的是会宁的山陕会馆也在后来的战乱中被焚毁,会馆遗址今已荡然无存。
关于清代会宁山陕会馆的具体情况,记载比较详细的是会宁博物馆馆藏的《创建会馆碑记》和《山陕会馆捐资小引》两块石碑。《创建会馆碑记》碑文由邑人廪生张大成撰文,清代大书法家邑人刘翰华书写。刘翰华号实斋,县城北关人。清嘉庆十八年癸酉拔贡,考选一等京官。历任工部主事、给事中等职,擅长书法,临摹王羲之赵孟頫等书法名帖,师古不泥,挥毫不辍。其书驰誉京师,索之者众,一时有“铁门槛”之美誉。《山陕会馆捐资小引》则由当时会宁的另一位书法家和恺书写,可惜由于年代久远,石碑的字迹相当模糊,已经很难看清捐资的具体情况。和恺也是县城北关人。清嘉庆二十四年己卯优贡生。勤奋好学,精于书法。中年家贫,赴北京卖字,一帧条幅可卖白银数两。后被聘为八旗教习。这两块石碑既是研究会宁山陕会馆弥足珍贵的资料,同时也是难得的书法精品。
创建会馆碑记
秦晋相好今轶古——穆为君以来,粟相输币相酬,仕宦者归帑赠荣,而富商大贾以时错居,雍及绛若土著焉, 今且不拘于此,而——–京师至于府州县邑山陕人鬻财往往缓急与通若度事宜奉祭祀则又有会馆以联之———
—-孰是肝胆而潜包楚——-会邑会馆未立以前,贡生王克绍首捐资五十两,询众众志同,各捐银有羌,合本六百两——-滋息赵国刚等理之,时乾隆十一年戊辰岁也,至三十年共权母子银两千三百八十,于是议建会馆于邑之中央—– 而推王廷都等为— 纪明年某月鸠工,又明年某月岁事凡费见银不足,而资助之钱又以十万计,诚壮举哉,当是时会馆东为上院–区为三中上大殿,
关圣位独尊,佐享神左右各二,配享神二位,南北庑庑角具钟鼓,西建坊设屏,侧置茶亭,又西赛楼,楼前门二重列肆出赁资以—补葺,后有书屋,门西面绕两角而翼之,门相向,中分为四,外带逥栏,岁时晏会恒于斯,小房在殿之南北门东,—-会者于斯取具,此会馆之大概也,其思深计远,类非梓人之所能经营而碑记缺如,观者咸惜之,工既之明年贡生王克绍始来落成,置酒欢会竟日而散,又不题碑记一事故湮没到今,后来者未由考云,岂皆避羊杜之喜名而–禳而不居—–与何落寞也,吾因之有感焉矣,会邑蕞尔,初无千钟之藏,藏襁百万之肆,会馆工剧又不止千金之资,而—功成已如此况都会种种什佰与此者乎,用是见人心相协积渐而深而——- —-非复古时款关通河之所可拟也,会首王举鄗等不忍后日之增修而冒前人之功迹欲勒其名———-为记,故笔之云尔。
廪生张大成撰
增生刘翰华书 督理首事人 王廷都 柴成粱 王寿乾 苏 玺 门子德
路 寛 胡威龙 孟大喜 赵积芳 郭 琇
许存谦 任 荣 张效贤 张士英 陈绍俊
李文焕
嘉庆十一年六月 谷旦
石工王世安刻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