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迷博客 爱好摩托车旅行的人

3 4 月, 2016

2016-02-27摩旅三秦大地行之蔡家坡五丈原诸葛亮庙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4:00 下午

  五丈原,位于岐山县五丈原镇。此处是蜀魏两国交战的古战场,亦是诸葛丞相为国殒身之处。
  为纪念这段历史和诸葛丞相,后人在五丈原建立了诸葛亮庙。庙中除了祭祀、纪念的建筑之外,还筑有诸葛丞相的衣冠冢。
  《三国演义》第三十八回中有一首诗提到了五丈原,诗中写到: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由此,五丈秋风成了后人感念诸葛丞相的一个感情符号。
  五丈原南靠秦岭,北临渭水,东西皆深沟,由原下往五丈原诸葛亮庙去有两条道路可选,一为汽车道,沿原边曲折而上;一为步道,援阶而登。
  来诸葛亮庙的步道。相传,步道下方是蜀魏交战的前线,顺步道上来即是诸葛亮的大营,步道尽头的五丈原碑
  山门对联: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一诗指的是诸葛亮生前爱做梁甫吟。
  《三国演义》中描写:诸葛亮对魏延一直存有防备之心,临终前亦不忘处置魏延的最后预案。后诸葛亮死,魏延果然不服调度。杨议依诸葛亮预案指使马岱斩了魏延。
  诸葛亮庙的山门内有两尊塑像相向而立,是为护卫之像,一尊偏偏为魏延;一尊恰恰为马岱。
  看来建庙者不认可《三国演义》之说,而依了《三国志》之论。《三国志》作者想起陈寿的说法。陈寿不信魏延会反。他认为,魏延善对士卒,勇猛过人,但性格高傲,性情极恶,人人都避其锋,与杨仪更势同水火。如此看来,杨议可能伪托诸葛亮之意而屈杀了魏延。
  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历代文人墨客,官宦庶民,题词立碑,建祠修庙,凭吊千古,这里流下许多珍贵的古文化、古遗迹,特别是气宇轩昂的诸葛亮庙文化内涵丰富,人文景观荟萃。诸葛亮庙始建于唐代,庙宇坐南朝北,耸峙原头,雄伟壮观,进入金碧辉煌的山门,依次是高大的献殿、正殿、八卦亭、屋檐脊兽,千姿百态,墙壁彩绘,绚丽夺目。
  献殿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碑刻,由40块二尺见方的青石连缀而成,表文语出肺腑,文笔出众;笔法奔放苍劲,流利酣畅;镌技高超,形同真迹,人称“三决”碑。后院是柏林竹园,草坪花坛,四季如春,清爽洁净,诸葛亮衣冠冢幽居柏林之中,精巧美观的落星亭耸立于后院的中央,碑廊环揽后院,文臣武将廊分居两侧,曲径通幽,环境优雅。景区内还有著名三国古遗迹二十余处,如蜀国中军帐遗迹壑落城,蜀军大本营九龙山,蜀军下原取水的古道十三盘,取水之泉诸葛泉、司马懿拜将台,妇孺皆知的葫芦峪等。景区自1983年正式对外开放以来,参观者络绎不绝,声名远扬海内外,1991年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现已成为陕西关中西部著名的旅游胜地,年接待中外游客15万人次。
  诸葛亮庙始建于唐代,庙宇坐南朝北,耸峙原头,雄伟壮观,进入金碧辉煌的山门,依次是高大的献殿、正殿、八卦亭、屋檐脊兽,千姿百态,墙壁彩绘,绚丽夺目。献殿两侧的墙壁上,镶嵌着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碑刻,由40块二尺见方的青石连缀而成,表文语出肺腑,文笔出众;笔法奔放苍劲,流利酣畅;镌技高超,形同真迹,人称“三绝”碑。后院是柏林竹园,草坪花坛,四季如春,清爽洁净,诸葛亮衣冠冢幽居柏林之中,精巧美观的落星亭耸立于后院的中央,碑廊环揽后院,文臣武将廊分居两侧,曲径通幽,环境优雅
  来到五丈原诸葛亮庙前,您立刻会有一种庄严肃穆的感觉,因为这里就是中国古代智慧人物化身诸葛亮陨身之地。诸葛亮复姓诸葛名亮,字孔明、号卧龙先生。他虽智慧超人、用兵入神却还是壮志难酬。诸葛亮病逝后,人们为了便于祭奠,在这里修建了诸葛亮庙。
  迎面歇山清式建筑的山门上方一块竖匾悬于正中,上书”五丈原诸葛亮庙”七个鎏金大字,前柱上挂”一诗二表三分鼎,万古千秋五丈原”对联,简洁的概括诸葛亮的一生。门侧两壁绘有颜严、黄忠两员老将的画像,门里檐前悬”伐曹魏名留汉简,出歧山气吞中原”对联。两侧魏延、马岱塑像威然站立,他们披挂整齐、手持兵刃、威风凛凛似在随时准备迎战来犯的魏军,又像在为营中休息的诸葛丞相守护。院中一棵造型奇特的槐树迎风傲立,此树分两叉下分上交,其中一叉又分三枝,三枝向上又合三为一,即两叉三枝,它好像在诉说当年刘关张兄弟三人生死与共、诸葛亮一心为汉室江山”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悲壮故事。因此树形世所罕见所以成为庙内三景之一。树两旁钟鼓楼相对而望,重修于清嘉庆13年。西为钟楼,上书”声闻于天”,内置大钟一口,直径2米,高2米,重2吨。东为鼓楼,上书”空谷传声”,内大鼓直径1.5米,高1.7米。
  正对山门是硬山式建筑的武候献殿,它最早建于元初年,现存为清光绪年间重修。献殿檐下悬”五丈秋风”巨幅牌匾,前柱上挂”三顾许驰驱,三分天下隆中对;六军彰讨伐,六出歧山纲目书”对联,将诸葛亮戎马半生尽收联中。檐上架一直径0、6米,长16米的一根杨木通檩,因其通直无曲、粗细均匀,故而成为诸葛亮庙的又一景。献殿内山墙上绘《三国演义》故事,壁间镶嵌岳飞书诸葛亮前后《出师表》,因诸葛亮〈〈出师表〉〉言出肺腑、感人至深,为后人千古传诵,堪称世之一绝;岳飞当年南归过南阳时有感于自己与诸葛亮心情相投,故此挥泪走笔的澎湃心情无不渗透在字里行间,其书法劲健飘洒、气势磅礴,明太祖朱元璋言其书法”直而不曲,书如其人”,叹为稀世墨宝,为其第二绝;后由清代西北驰名的石匠樊登云刻于石上,他的刀功娴熟随笔走刃,形同真迹,亦为一绝,故此碑被称为诸葛亮庙三绝碑。
  穿过献殿有一八角攒尖顶的八卦亭,亭后为武侯正殿,大殿檐下悬”英名千古”金字大匾,前柱挂冯玉祥将军书的”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谨慎,仰风流于遗迹万古清高”对联,表达了他对诸葛亮的仰慕之情。大殿前檐的两棵中柱尤为注目,柱子未添加任何色彩,柱子上的纹路清晰可辨,它们酷似一龙一凤头朝下盘于柱子之上,这两根柱子为云楸木所造,纹路奇特、绝世无双成为诸葛亮庙第三景。大殿内诸葛亮羽扇纶巾、神态祥和,一副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气度。关兴、张苞、王平、廖化、站立两厢似在倾听丞相密授计谋。大殿的两侧分别配祀姜维和杨仪,配殿墙壁上绘有三国历史故事彩画。
  大殿后西侧为诸葛亮衣冠冢,墓的简单实为后世楷模。大殿正后方为落星亭,亭内有一形状独特的石头。据说它是当年诸葛亮病逝时从天上落下来的”将星石”。将星亭两侧为文臣武将廊,塑的是诸葛亮生前所喜爱的五文五武共十位大臣。
  在五丈原诸葛亮庙里与诸葛丞相被陪祀的蜀国文臣将领很多,但都是后蜀国时期的人物,是以诸葛丞相为核心的蜀国人物。
  祭祀诸葛丞相正殿两侧分别陪祀的是文臣杨议、武将姜维,在正殿中分侍诸葛丞相两旁的是张苞、廖化;王平、关兴
  五丈原诸葛亮庙后院建有文臣武将廊,分塑文蒋琬、费祎、李福、李恢、杨顒;武马忠、张翼、吴懿、吴班、张嶷。看到这里想起一句话: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心中感叹:以诸葛丞相大才,手下再有无数大将英雄可供差遣,大汉何愁不会复兴。
  五丈原诸葛亮庙后院还有一处圣迹。在庭院正中建有一亭,中供一块别样的石头,这是一块大石、中又镶嵌了若干小石的一块奇石。东晋有书《晋阳秋》记:有星赤而芒角,自东北西南流,投于亮营,三投再还,往大还小,俄而亮卒。后人以为,这陨落的赤星就是诸葛丞相的将星,这块奇石就是这颗将星。实际上,五丈原周边确实有地名落星坡、落星湾、落星乡。
  五丈原诸葛亮庙后院建有诸葛丞相的衣冠冢,冢建于三国末年,明嘉靖年间获得重修。重修时加建石栏槛二十八桩,喻诸葛丞相自隆中出到陨落五丈原辅佐刘备父子二十八年。
  五丈原诸葛亮庙山门北开,诸葛亮衣冠冢墓碑却向南而立。有传,这是蜀国将士刻意而为:诸葛丞相虽然逝去,祈愿丞相英灵时时眷顾蜀国子民。

(more…)

23 3 月, 2016

2016-03-23乡下随拍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0:19 上午

(more…)

22 3 月, 2016

2016-02-25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法门寺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0:24 上午

  法门寺,位于陕西省扶风县城北10公里处的法门镇,东距西安市110公里,西距宝鸡市90公里,始建于东汉末年恒灵年间,距今约有1700多年历史,有“关中塔庙始祖”之称。佛寺院的大门,由于佛寺院多居山林,故名“山门”,一般是三门而立,中间大两边小,象征“三解脱门”,即“空门”、“无相门”、“无作门”,故“山门”也称“三门”,也以山门做寺院的别称。寺院是持戒修道求至涅盘人居地,故由三门入。三门俱开,从信门入。凡夫圣贤人,平等无高下,只在心垢后,取证如反掌。前殿始建于民国28年(1939年),为仿效明清建筑,内塑华严三圣,韦驮天将及十八罗汉像。
  1981年8月24日,宝塔半边倒塌。1986年政府决定重建,1987年2月底重修宝塔。适逢四月初八佛诞日,“从地涌出多宝龛,照古腾今无与并”,在沉寂了1113年之后,2499件大唐国宝重器,簇拥着佛祖真身指骨舍利重回人间!地宫内出土的稀世珍宝,不论在中国社会政治史、文化史、科技史、中外交流史、美术史等方面的研究上,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法门寺地宫的发现是继半坡、秦兵马俑之后我国又一次重大考古新发现,是世界文化史上一件幸事2001年博物馆又新建成四大陈列“法门寺历史文化陈列”、“法门寺佛教文化陈列”、“法门寺唐密曼茶罗文化陈列”、“法门寺大唐珍宝陈列”和“法门寺唐代茶文化陈列”。

(more…)

16 3 月, 2016

2016-02-25摩旅三秦大地行之灵台县–麟游—法门镇途中风光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21 下午

(more…)

13 3 月, 2016

2016-03-13悲催的浪门之旅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28 下午

  今天去转亲戚,去发现不在家,也浪亲戚去了,又去亲戚家找,跑了两座山,山上的塘土那个厚,可惜我新换的链条没跑几天就被土泥的不像样子了。

(more…)

8 3 月, 2016

2016-02-25摩旅三秦大地行之灵台县巍巍古灵台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5:27 上午

  逛完安口窑后继续骑毛驴经崇信直奔灵台县。路况相当的给力,傍晚时分抵达灵台县城。
  灵台县位于甘肃省东部,北接陇塬,南依岐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自夏商起,灵台县境内先后建立密须国、密国等方国,秦汉以后又设三水、鹑觚、朝那、良原等县,直到唐天宝元年才因古迹灵台而得名灵台。隋大业元年(公元605年),取“文王伐密筑灵台”义分古鹑觚县东南部置灵台县,灵台县名首见于史册。千百年来,文王伐密筑灵台祭天的历史典故代代相传,而古“灵台”被誉为“神州祭天第一台”而名扬天下。
  说到灵台,不得不提密须国,密须国乃黄帝后裔姬姓而出。乃父系氏族公社一方人在黄河流域,渭水流域,泾水流域,黑水流域(今甘肃灵台达溪河),漆水河等流域繁衍的远古人类。后经夏商二朝,于商末正式受纣王之封。因密城密山而名,御名“密须”。密者:宝也。须者:寿也。意为:“国强富贵长寿,日月争辉相映”之意。因此密须国是父系氏族公社到商末周初的奴隶制商属西陲独立王国。
  古灵台相传为周文王伐灭密须国后所建。远在三千年前的商朝末年,商纣王残暴无道,宫内沉迷酒色,朝廷宠信佞臣,听信谗言,朝中忠信之臣,尽皆弃而不用。使得朝政荒废,天下民不聊生,四方诸侯纷纷背叛。商纣王听信崇国(今沣河西岸)诸侯崇侯虎的谗言,将西伯侯(陕西省岐山县北,过去人们称西岐)姬昌(即周文王)拘禁羑里(今河南省汤阴县北)监狱。最终在周的诸位大臣的共同努力下,使得西伯侯出得监狱。西伯侯回到故土西歧,在军师吕公望(即太公姜子牙)等的帮助下,改称为王(后人称为周文王),积极准备复仇灭商,修德进贤,施仁政于民,广交诸侯,网罗人才,发展壮大实力。周国先后臣服了周围许多小国,然后出兵讨伐崇国,杀死仇敌崇侯虎,并在崇国故址上营建新都—丰邑,同时将周都由西歧地迁于丰邑。关于周文王灭崇国建丰邑这一事件,在《诗经》中有《大雅·皇矣》和《大雅·文王有声》分别有这样的记载:“同尔兄弟,以尔钩援。与尔临冲,以伐崇墉。”和“文王受命,有此武功。即伐于崇,作邑于丰”。周文王之灵台就在营建丰邑时所修建,距今约三千多年。在修建灵台同时,并引注沣水以建灵沼(养鱼、龟等水产之处),灵囿(养鹿、等动物之处),加上灵台合称为“三灵”(灵台、灵沼、灵囿)。灵台的建造表示一个国家机制完善,灵台的功能据各种史料记载是一个集观察天候、制定律历、于民施教、动员战争、占卜大事、庆祝大典、会盟诸侯等的一个多功用场所。当时的天下诸侯,臣服周国的有三分之二,足见天下诸侯和百姓对周国的信任。
  在我国最早的诗集《诗经·大雅· 皇矣》中有“密人不恭,敢拒大邦,侵阮租共”、“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等记述,现灵台上反映文王伐密筑灵台祭天的精美壁画,为我们今人还原了当年“灵台祭天”的雄宏场面。商周时期,地处今灵台境内的密须国与尚未灭亡的商朝继续保持着牢固的宗主关系,它不仅拒绝附周,还经常制造事端,侵扰附近方国,阻挠周与其它方国建立同盟关系。这无疑是周人灭商战略计划中必须排除的一个障碍。周文王受命三年(公元前1057年)正月,整顿兵马一路西进,一举灭掉了密须国,伐密取胜后,在班师回西岐的路上,途经荆山之麓(今灵台县城)时,打破商朝只有天子才能祭天的规定,在这里筑台设坛,举行了一次十分隆重的“军礼”祭祀,以祭天以昭德以服民以宣誓,拉开了向商纣戟的序幕,这就是“灵台祭天”。
  为了进行这项祭祀活动,他们驱使密须国的大批奴隶赶造了一座祭坛,称作“灵台”。而《诗经·大雅·皇矣》中则记载着关于西周文王以民力修建灵台时,平民百姓欢乐而顺从之场景,其诗曰:为:“经始灵台,经之营之,庶民攻之,不日成之。经始勿亟,庶民之来”。意思是说,建造灵台时,文王为了节制民力,要求营造速度不要太快,但是百姓都踊跃前来,奋力劳作,不到一天时间就筑起了灵台,显示了百姓对文王的高度拥戴。文王也被百姓的热忱所感动,说百姓这样高兴地修筑祭坛,是神灵的保佑,祭坛应叫做“灵台”。 (more…)

7 3 月, 2016

2016-02-25摩旅三秦大地行之“陇上瓷都”华亭安口窑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14 下午

  在甘肃省华亭县东部的陇山深处,有一座千年古镇,旧称安口窑,今名安口镇,是甘肃四大古镇之一。历史上,这里陶土、坩坭、煤炭资源丰富,累朝累代广开窑口,全国各地逃荒避乱的陶瓷艺人常常来此安家立口,烧造的日用陶瓷闻名西北大地,流传千家万户,“安口窑”之名即由此而来。
  追溯安口窑的陶瓷烧造史,可谓沧海桑田,几度兴衰,令人感叹。据史料记载,安口窑陶瓷烧造业兴起于唐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宋元时以烧制黑瓷“铁锈花”和青瓷为主,技术逐渐成熟。至明代以炼制颇负盛名的青花瓷为标志,实现了技术上质的飞跃,从而携“陇上窑”之美名跻身全国名窑之列,达到鼎盛期。明清时以烧制黑、白陶为主,至明末清初趋于衰落。后来到晚清至民国末年的100余年间,由于战乱频仍,全国各地的瓷工艺人纷纷流落安口,不断带来新技术、新工艺,于是安口窑陶瓷业再度兴起,盛时瓷窑多达50余座,瓷工3000多人,产品90余种,年产量700多万件。解放后瓷窑收归国营,先后办起了陶瓷厂、电瓷厂,瓷工最多时达到20000人,产品远销西北各地,成为寻常百姓不可或缺的日用品。改革开放后因工艺落后、设备老化、经营不善而再度衰落,虽经2002年停业改制等几番折腾,最终还是于几年前以彻底倒闭歇业而告结束。
  我怀着拜谒的敬意,2016年2月25日走进了位于安口北边山坡上的窑头镇。在安口窑的一些小巷,每一家每一户的围墙乃至猪舍厕所的墙,几乎全是用瓷器围砌的,当然这些瓷器都是缸罐之类的一些次品或者废品,这种围墙不怕风吹雨淋不说,在阳光灿烂的晴好天气,色彩斑斓,光华灼灼,又是安口窑的一大奇观。
  安口窑虽然地界狭小,位置偏僻,但却是一个与陶瓷有着不解之缘的地方,一个产生过历史名窑——“陇上窑”的所在,一个曾经堪称“陇上瓷都”的小镇,然而现如今,竟连一块瓷片也不能生产了。这不仅对于下岗失业的数千陶瓷工,既便对于我辈稍有一点安口窑情结的外人而言,也实在是一个不愿看到的结局。
  怀着对安口窑陶瓷业的忧患与不平,举步来到小镇北侧汭河对岸那片解放初期的旧瓷场。看到昔日轰轰烈烈的烧造之地,如今已变成了一座座形似废墟的陈旧村落,爬跨在陡峭的山坡上,呈现出一派破败萧条的荒废气象。只有高高垒砌于墙头檐角的残缸废罐,巍然林立,恰似一张张着了釉彩的名片,在向人们表白这里曾是一处规模不小的瓷作之场。我久久地徘徊在那些缸罐垒砌的墙角檐下,记录所见情形,体察古之瓷工辛劳烧造与今之后人垒砌屋墙的不同心境,深味于人类器用文化的兴衰断续与沧桑流变。不禁测想,陶瓷之于中国,亦如陶瓷之于安口。陶瓷既能与中国同名而同在,安口窑就一定会有三度兴盛的时候。但愿目前的歇业倒闭并非最后的结局,而是走向更高一级的兴盛的开始! (more…)

6 3 月, 2016

2016-02-24摩旅三秦大地行之庄浪云崖寺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3:55 上午

  春节过完后突发奇想,想去陕西一带逛逛,从定西出发,经会宁、静宁,过庄浪,路过云崖寺景区。
  在会宁加油,93号5.33,发改委说了是地板价了,鄙视一下。
  苹果之乡静宁路边的苹果树,是一道风景
  云崖寺景区里高山出平湖,山青水秀。先看景洗心。
  山道上唯见落叶满地,并无其他游人。行到水穷处,云崖寺石窟就在崖上。峭壁之上,洞分三层,一共有窟龛十九处,石刻造像十三尊,泥塑七十二尊。现在能看到的造像分布在第二层。第三层为精华所在的编号第六窟和第七窟,事先知道这一层不开放,所以也没有太大的失落。
  上到第二层,首先看见的是编号第四窟,这是一个敞口的浅龛,内为一佛二菩萨的一铺三身像。中间主佛的佛头为后补。
  两胁侍菩萨基本完好,岁月侵蚀之下,表面风化粗糙不平。二菩萨姿态相似,均戴宝冠,冠两侧下垂宝缯;一手下垂,一手于胸前持花。长眉细目,嘴角含笑,亲切可人。
  当我们说起云崖寺石窟的时候,实际上是指以云崖寺石窟为主体,包括了周边红崖寺、朱林寺、大寺、西寺等等多处小石窟在内的石窟群。时间已经不允许一一遍访这些石窟了,但是朱林寺肯定不会错过。因为它就在景区入口。
  在这座有几分类似麦积山的山体上,分布着五座洞窟,其中一座内有造像,即编号一号窟(下图的中央位置)。

(more…)

17 9 月, 2015

2015-08-30摩旅渭源行之渭源锹峪镇—渭源莲峰镇—陇西途中风光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2:29 上午

  中国古代有许多仁人志士,名士文豪曾造访莲峰山。早在元朝,就有巩昌使汪世显曾将此山作为王府游览地,每年夏季都要住在山上避暑度假,并派汪氏宗亲汪德广为山上寺庙住持。
  明清以来,许多名士骚客退隐官员常年住在莲峰山上,修身养性,读书写诗,都曾希望在这里安家,并诚恳的表明把卜居莲峰山作为“终老之际”。明嘉靖三十七年惠大夫辽东太仆少卿翼浍便写下的《圆明寺灵异记》碑;清代诗人吴镇游莲峰山,面对此等佳山佳水一时激动,提笔挥毫,欣然写到:“孤鹤泪烟海,遥投仙客家,五峰云散尽,涌出碧莲花”。
  诸多历史证明莲峰山有着辉煌的过去,但令我不解的是在华夏大地的崇山峻岭之间,这样一座不起眼的山凭什么赢得这么多文人名士的厚爱呢?
  很可能是因为他曾经有过的宗教气氛。莲峰山自南北朝时期就开始开凿石窟(与敦煌莫高窟属于同一时期)。从汉代起这里就有石窟寺庙建筑,至元明时期达到鼎盛。到全国解放初期,布满各个山峰的古建筑群落有34处,200余间,僧侣700多人。每年农历四月初八是莲峰山的山会,附近各县的游人前来此处,可以说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热闹非凡。
  不起眼的莲峰山,竟有着如此辉煌的历史,我想可能是因为他所蕴含的某种历史魅力,也可能是它瑰奇秀丽的自然风光,否则佛道寺院不会选其为址,名人文士也不会流连其间。
  据介绍,莲峰山因九峰环峙,状似莲花而得名。又因马鹿成群出没于山林,俗称马鹿山。车至山门,才发现来旅游的只有我们,茶庄清冷,满地落尘,唯见隐隐残雪在朝阳的映照下泛着苍白。山路崎岖,在寂静中蜿蜒。
  进了山门,拾阶而上,就再也见不到房舍。山外的一切萧疏景象突然不见,一时涌出无数绮丽的林木,丛丛簇簇掩映与山石之间。峰峦竞秀,崖壁峥嵘,松涛阵阵,雾霭萦绕,全部感觉被其瞬间收服了。难怪有人说:“不看岷山千年雪,错把莲峰当蓬菜。”我在想这种山川实在是造物主使着性子雕琢出来的千古奇迹,内秀熨帖着张扬。这样的美景,水是无论如何也少不了的。假使偶见一条贴着山石的水,幽幽的流,欢欢的唱,那该是何等的机敏空灵,清澈甜凉!或许是冬季的缘故,竟没有一条溪涧跑出来,任凭你怎样地想念。我想这也应该是整个北方的遗憾吧,因为没有水,所以也少了许多灵性。没有水声,连虫声也不闻,寂寞引来鸟鸣,不同的声调,不同的演奏细细地搭配着,有一声,没一声,弱一声,强一声,搭配出一种比寂然无声更静的静。宛若诗人画家笔下的静女:五官腰肢,举手投足一一看去,无一不妥帖,于是最终妥帖成一种难以言传的宁静。
  对于观景,我最不喜欢将各个景物割裂开来描摹雕饰,此刻站在山屲中实在很难有任何分割性的的思维,只觉得山抱着你,你又抱着山,浑然天成,无懈可击,容不得你有丝毫吟咏歌颂的空隙,便猛然想起黄庭坚的两句诗:“哀怀抱绝景,更觉落笔难。”
  山道越走越长,寂静也越来越纯,路旁青苔依然鲜绿,不自觉的揪上一撮玩弄于指间,想从它寂寞的亘古直视到寂寞的将来。栏杆斑驳,石径明滑,无不镌刻下莲峰山曾经有过的繁荣。遥想昔日僧侣道士熙熙攘攘,接踵摩肩;善男信女一路虔诚,顶礼膜拜;远道士子流连忘返,恣肆泼墨。今天却不知为何突然消失了全部浩浩荡荡,寂静的山道上只剩下了我们,除了寂寞,还有惶恐…… (more…)

16 9 月, 2015

2015-08-30摩旅渭源行之渭源五竹镇—渭源锹峪途中风光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4:32 上午

  来到渭源五竹镇,不得不说说五竹寺。五竹寺位于渭源县城西南15公里,在清源河对面的秀峰山上,秀峰山是渭源县境青雀山支脉,东西走向,蜿蜒数十里,海拔2330米,属典型的南部二阴山区,有原始天然松林2万多亩。
  松林虽大多为新植,但却连缀成片,松树的叶子像针一样,一簇簇向外伸长着。
  踩在满是松针的小道,发出“沙沙”的轻响,让人瞬间忘却了所有的尘嚣。
  我们所去的五竹寺原名秀峰岩寺。据说大臣郭节随建文帝朱允炆一行避“靖难之役”,至秀峰岩隐居削发为僧,植红、黄、白、绿、蓝五色之竹于禅院,自称“五竹僧”,寺因此得名。
  按照渭源地方志的记载,早在唐代这里就建有寺院。先前的三宝殿据说曾有画圣吴道子所画的壁画,毁于明末兵燹。在清同治年间按照秀峰山旧有的洞窟,穿檩架梁而成,横栏悬柱,明椽亮瓦,虚底单檐长廊,一连四五十楹,蔚为大观。
  而我们所看到的五竹寺却是上世纪90年代重修过的,也有大佛殿、三大古佛殿、观音殿、三霄殿、护神殿、清圣祠、马王殿等,但大红大绿的彩绘让人难以揣想郭节在此驻锡出家时的情景。
  “日照西山雪,老僧门始开。冻瓶粘柱础,宿火陷炉灰。”我宁愿相信这是遗臣郭节在落发为僧后的日常修行生活的写照。
  又有谁知道这位昔日曾作为建文帝辅国重臣的内心深处,回想起那段炼狱般的往事真能心如止水吗?
  曾经忌讳莫深的旧事,成了君臣朝堂之间公开讨论的热门话题
  说到建文帝的遗臣郭节,自然要说到“靖难之变”。明王朝的第二代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之嫡孙。朱元璋去世后,年方21岁的朱允炆继位,史称建文帝。诸王拥兵自重。有的多为不法。建文帝削藩,结果引发燕王朱棣举兵反叛,称其师为“靖难”。公元1402年6月,朱棣亲率燕兵攻陷南京。恰在此时,皇宫大院里莫名其妙升腾起一片大火,熊熊烈焰疯狂地吞噬着着砖木结构的大小宫殿。霎时间,墙倒屋塌顿现断垣残壁。有燕兵从残宫废墟的瓦砾中发现几具焦炭状的遗体,已经是面目全非了。经俘虏的宫中官吏辨认,其中有建文帝和皇后及长子朱文奎等。
  破城次日,朱棣迫不及待地登基皇位,是为成祖帝,年号永乐。
  时隔不久,民间就有流言,传用天子大礼埋葬的尸骨并不是朱允炆的遗骸,建文帝根本就没有死——他趁主帅李景隆变节倒戈迎燕兵入城之际,借“焚宫”烟幕化装潜逃了。
  朱棣虽对建文帝生死心存疑窦却讳莫如深,亦不可听之任之。恼怒之下,他将建文年间宫内的档案文藉统统销毁,命当朝史官修志时对建文帝归宿钦定为“自焚而死”,以绝朝野流言。 (more…)

« Newer PostsOlder Posts »

Powered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