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迷博客 爱好摩托车旅行的人

9 4 月, 2015

2014-04-07摩旅陇上杏花第一村——东乡唐汪川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04 下午

  唐汪川位于东乡族自治县东北部,东起葡萄山拱北壑岘,与达板镇接壤,西至峡口吧咪山,与刘家峡水库毗连,北隔洮河与临洮县红旗乡相望,南傍牛形山,与本县境内的大树、北岭、董岭三乡接壤。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总面积为46平方公里。地形两头大、中间小,犹如一只宝葫芦横搁在洮河川道里。唐汪川有12个行政村,69个社,总人口13972人。这里东乡族、回族、汉族共居,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同存。人们共处一个川,共饮洮河水,共敬同祖先。
  唐汪川距省城兰州市70公里,距临夏市55公里,距东乡县城锁南坝30公里。境内群山环拱,洮水西流,川道开阔,沟渠纵横,土田肥沃,气候温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久负盛名的“唐汪大接杏”是此地一宝,还有唐汪葵花籽、唐汪大红枣等物产远近闻名。曾几何时,“唐汪”二字成为品牌的代名词而名扬陇上。牛形山、石峡口、红塔寺、吧咪山、囤子沟等著名的自然景观为历代文人墨客题咏不绝,“丝绸古道河湟口,陇上杏花第一村”是唐汪川历史文化、自然景观、风俗民情的积淀。
  一进入唐汪川的东大门——阿拉畴和岘,首先映入你视野的是矗立于唐汪川西侧的丹霞地貌——红塔。层层赫岩叠磊而成的山岩边,有两根高约百丈,青岩盖帽,形似宝塔,屹立苍穹的红色巨柱,名曰红塔。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杰作,承载着许多美丽传说,远远望去,充满着冲天之势的阳刚之气。清末河州名人邓隆见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后,留下千古名句:
  擎天石柱号红塔,万古凌云笔一支。
  洮水满田青不尽,月明倒影蘸清池。
  红塔下面就是临夏地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喇嘛寺院——红塔寺,依悬崖峭壁凿窟而建,可谓巧夺天工,颇为玄妙。红塔寺始建于南宋末年,据方志云:十六国时,佛教已在洮西传播,唐时颇盛,南宋末年,汉传佛教禅宗派盛兴之时,信众始在红塔山峭壁凿窟立寺。有碑文记载了当时盛况:“洮河为古枹罕地,境内不少名刹,而洪(红)塔寺为最著”。这里“山势岧娆,林木蓊郁,仿佛落伽之地”、“傍山而禽鸟参禅,近水而鱼龙听法,游人随喜而不思去,高僧至止而愿高栖,此所以甲于洮河之诸刹也。”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清乾隆元年(1736年),红塔寺经多次修建,建成了上、中、下三殿,分别供奉起释迦牟尼、燃灯、弥勒三大古佛,观音、文殊、地藏三尊菩萨,殿壁彩绘了四大天王、天龙八部和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神像。并建起了山门、过厅、钟鼓楼、戏台、厢房等附属设施,规模空前。沧海桑田,“文革”十年浩劫,红塔寺面目全非,建筑设施毁焚损坏,寺藏文物经卷丢失殆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古刹红塔寺在改革的春风中面目焕然一新,重现了昔日的风彩,成为东乡境内佛教文化观瞻胜境。
  唐汪川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进入川里,犹如置身于一块盆地。牛形山脚下就是繁华的沙沟集市,具有传统式古建筑情调的牌坊门,醒目的写着“唐汪川”三个大字。硬化后平坦而整洁的街道两旁铺面连着铺面,店铺内陈设琳琅满目,风味小吃随处可见。若逢集日,赶集之人熙熙攘攘,商贩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好一个物阜民丰、经济繁荣的乡间闹市。那一座座具有阿拉伯式唤醒楼的清真寺,使这个河谷中的千年古镇充满浓浓的民族情味。瓦房连着瓦房,也有不少突起的小二楼充分体现了唐汪川人民的生活水平已蒸蒸日上。田陌渠道交错分布,著名的皇渠从中横穿而过,杏树林一片连着一片,春天一到,万亩杏花争放,蜂蝶飞绕,又成为名副其实的“杏花村”。杏黄时节,八方客人,纷止沓来,观景尝杏,游山玩水。
  唐汪川下游的青石台地上,坐落着临夏地区著名的伊斯兰教嘎吉勒耶石峡口拱北,墓主人为先知穆罕默德第十九辈后裔穆罕默德·罕乃非耶。据当地百姓传说,先贤罕乃非耶由波斯来到中国,传播伊斯兰教嘎吉勒耶教理。到了东乡县唐汪川,见到滚滚而来的洮河水自东向西流到石峡口时,被巍峨的卧龙山挡回,形成了一个很大湖泊。一遇到暴雨和山洪,湖水泛滥,致使湖泊沿岸,快要成熟的粮田统统被淹,附近百姓深受其害,便发怜悯之心,决心导水。他在卧龙山下一处山岩平台上做了一个“都哇”(东乡语意为祈祷),然后拿起一柄利斧,朝卧龙山岩上挥去,犹如晴天霹雳,卧龙山被劈开一个缺口。在他的引导下,唐汪川人齐心协力,从缺口处打通了峡谷。倾刻间汹涌翻滚的洮河水从峡谷中破岩而出,汇入了黄河。水患渐渐平息了,万亩良田生机盎然。先贤罕乃非耶也在卧龙山麓石峡口觅得洞府,便笃志清修、潜心养性,教化附近群众,深受教众拥戴。归真之时年逾百岁。教众将先贤尸骨埋葬于石峡口南侧卧龙山麓的土平台上,并修建了墓冢。历经几辈当家人的共同努力,石峡口拱北现已建成气势宏伟的三层砖木结构的上、下八卦两栋,一栋二层楼房十二间和客庭、对庭、过庭、静室、牌坊、宿舍、库房、厨房、三花门等建筑设施80多间。同时还修建了一座礼拜大殿。新建了长达百米的石墙三道,接通了水和电。融我国古典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于一炉,风格迥异的八卦墓庐、楼台庭院走廊清雅肃穆,巍巍壮观,成为临夏地区风景名胜之一。站在石峡口卧龙山花岗岩平台上,壮丽的景观一揽视野:俯瞰茅陇峡洮河水汹涌翻滚,远眺吧咪山连绵起伏,回首可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唐汪川全景。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据考古发掘,远在三、四千年前,唐汪川就有人类生活,水草丰盛,松杉满山,榆杏遍川,曾以农业为主,兼及畜牧。当时沿河一带还有老虎出没,人们称此为“老虎滩”。具有独特风格的“唐汪式陶器”就出土于胡浪村山神庙遗址。这里的居民中,杨、赵家是世代传下的老户。元朝末年陕西张姓回民迁居唐汪川上川张家嘴,即现在的马巷;驻守兰州华林坪的一位姓唐的参将举家迁居唐汪川下川。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又从陇西巩昌迁来了汪姓人氏在“马家要窝”定居下来。人口繁衍,尤其唐姓人家成了唐汪川的大族,地名也变成了“唐家川”。后由于汪姓人家增多,才叫成了“唐汪川”。唐汪川清代会社制中划分为河州第二十一会洪济桥。民国设唐汪乡,归临夏县管辖。解放后设红塔乡、新华乡,归临夏县唐汪区公所管辖。东乡族自治县成立后,唐汪川成了县属下的一个区、乡,2003年7月8日撤乡建镇。
  唐汪川昔日曾是丝绸之路的通道,唐蕃古道的渡口,南去河州、夏河,北上省城兰州的交通要道。唐文成公主、金成公主进藏和亲,途经唐汪川时,曾对此地赞不绝口。
  唐汪川有洪济桥古渡,为兰、河二州通道。明初建桥,明万历时桥毁,改建成浮桥。用船12只,冬撤春建。这里成为河州至兰州的“官道”。从河州起行,经锁南坝,下大湾头到唐汪,渡过洮河进漫坪,上尖山子进兰州。
  清代秀才唐隶华、唐焕章、举人张拱辰、张自诚,共和国的虎将唐万成、著名的民族诗人、画家汪玉良、中西医专家唐士诚就是这块宝地孕育出的杰出人才。

(more…)

2014-06-14摩旅陇南成县西峡颂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54 上午

  位于成县13公里处的天井山麓,鱼窍峡中,镌于东汉建宁四年(公元171年),距今已有1800多年,全名为《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峡颂》,俗称《黄龙碑》,是汉代《石门颂》、《甫阁颂》、《西峡颂》三大颂碑中保存最完整的一摩崖刻石,1980年被列为省级文件保护单位。《西峡颂》摩崖碑高220厘米,宽340厘米,碑额为”惠安西表”四个篆刻字,正文阴刻12行,385字。主要记述了李翕生平及屡任地方行政长官之卓越政绩,以及其率民修通西狭古道,为民造福之德政。碑刻字为汉隶,每字9至10厘米见方,结构方正,笔划舒展平稳,笔峰遒劲有力,独具风格。碑文和书法均有很高的考石研究和临摹鉴赏价值。在国内及日本等国掀起了《西峡颂》研究热,碑上阳刻小字题名12行,142字,与正文书法风格相同,皆系当时成县人仇靖所撰刻。
  当代著名国画大师李可染题字”西峡颂”摹勒刻石于崖碑右侧。正文右侧刻有黄龙、嘉禾、白鹿、木连理和承露人之图象,称为”邑池五瑞图”,象征李翕主政期间政通人和,五谷丰登,民乐其居,是对碑文的形象补充。《西峡颂》景点所在的鱼窍峡,峭壁折叠对峙,石崖如墨泼青染,峡谷一泓清流终年奔湍,浪花飞溅,水势随乱石变幻无穷,形成了瀑、湍、池、潭。崖碑西测有圆形石潭,民间传说为李翕政绩所感动,久潜黄友从潭内飞出,欲称”黄龙潭”。

(more…)

8 4 月, 2015

2014-11-24摩旅兰州金天观(兰州工人文化宫)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53 上午

  要说金天观,估计知道的人不是很多,但要说兰州工人文化宫,应该很多人都知道。
  金天观在兰州市七里河西津东路,肃庄王建于明建文一年(1400),占地54亩。在此之前,唐为云峰寺,宋为九阳观。因地处城池正西,在五行中西方属金,故名金天观。当时的金天观是兰州最大的道观,宫殿高大巍峨,同廊连贯,观内汉柏唐槐,古木参天。有四大建筑群:东有元坛祠、洗心道院;中有雷坛;西有英武祠;北面九阳山上有玉皇阁、老子殿;以北有花园,叠石为山,称山字园。清人郭朝祚曾做《金天观歌》:
  金天观里多乔木,黛色阴森无夏暑。
  大者十围围不周,小者亦复如车毂。
  状若怒龙喷浊浪,又如山鬼相撕扑。
  据记载,金天观里原有36株唐槐,称为“三十六部雷将”。现存唐槐3株、树龄120年以上的明清柏3株。最高的—株唐槐达20余米,胸径近3米。
  1956年,金天观改为兰州工人文化宫。院南有明清碑刻十余块。其中,有移自节园的明肃王妃“碧血碑”,立于原二清殿西廊。明崇祯十六年(1643),李自成大顺军将领贺锦攻占兰州,末代肃王朱识鋐被擒。肃王妃颜氏、赵氏、顾氏,嫔田氏、杨氏率宫人200余人从凝熙园奔上北城墙上的拂云楼,准备从北城墙上投黄河自尽。当时追兵迫近,颜氏扑向立于拂云楼上的肃王诗碑,触碑而亡。其余妃嫔跳墙、自刎、上吊,全部殉难。当地人把肃王妃嫔的尸体收集起来,在园里掘了个大墓,全部埋葬。从此后,叠立在拂云楼上的肃王诗碑上颜妃洒血的地方,留下了—块碗大的血痕,每逢阴雨或天气变化,痕迹就非常明显。清同治十二年(1873),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在拂云楼上看见此碑,忽动恻隐之心:
  一日上北城,过肃王碑,见烈妃所自碎首处,血痕喷洒,团渍缕注。军士告余,天阴雨湿,其痕视常日加明。精诚所至,金石亦开,曷足异也。
  于是命人在墓前建烈妃祠,将碑移至墓旁,取《庄子·外物》中“苌弘化碧”之意,称“碧血碑”。20世纪四十年代,将碑移至墓西南稻香亭内。1976年移入金天观。碑高2.3米,宽1.3米,上刻肃王草书七律诗一首《次司马太恒吴老先生韵兼送之甘州》:
  边城春柳解婆娑,别殿香风舞彩罗。
  白简暂违双凤阙,丹衷直上五云阿。
  平戎漫讶龙堆远,策马频从乌道过。
  最是识荆离乱后,不堪回首阴关河。
  从诗的内容和流露的感情来看,应是第一代肃王朱棋手笔。烈妃祠建成后,左宗棠还为“碧血碑”撰联:
  一杯荒土苍梧泪,百尺高楼碧血碑。

(more…)

7 4 月, 2015

2014-11-14摩旅天水玉泉观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2:51 上午

  玉泉观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城北天靖山北麓,占地面积九万余平方米。观因玉泉而得名,以“玉泉仙洞”的美誉而荣列秦州十景,玉泉观创建于唐代,始称“北山观”,宋代改称“天庆观”、“玉泉观”,宋末时遭毁。元代初期重修,历元、明、清、三代的扩建重修,鼎盛时拥有建筑90余座,为一处庞大的道教宫观古建筑群落。建筑布局以道教规制分布,在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上坐落着宏伟的玉皇殿、三清殿、牌楼等七大建筑。在东、西、南的岗峦、土阜、山坳里坐落着规模较大的祭祠、庙堂、泉亭和碑廊等。在现存的60余座建筑中,有明代建筑5座,其余均为清代各时期的建筑。
  2006年05月25日,玉泉观作为元至清时期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more…)

6 4 月, 2015

2014-11-14摩旅天水仙人崖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5:17 下午

  天水仙人崖风景区位于天水麦积区麦积镇朱家后川村,距离麦积山石窟15公里,由三崖、五峰、六寺所组成。三崖,即东崖、西崖、南崖。五峰即玉皇峰、宝盖峰、献珠峰、东崖峰和西崖峰。六寺为木莲寺、石莲寺、铁莲寺、花莲寺、水莲寺和灵应寺。“五峰”和罗汉沟群峰众相参差罗列,姿态万千,若揖拜“玉皇峰”,人称“十八罗汉朝玉帝”。
  仙人崖山巍、水秀、崖俊、林密,自然风景秀丽;人文景观仅次于麦积山景区,寺观、庙宇、窟龛多建于高耸的峰顶或凸凹的飞崖间。自南北朝以来,历代在这里均有建筑和雕塑造像,遗憾的是多被损毁,遗存甚少。据1953年中央文化部勘察团鉴定,这里现存的寺宇是经唐、宋、明、清等朝代建筑和重新修缮的,部分泥塑为北魏晚期作品。长期以来,这里是释、道、儒三家共存的风景胜地。

(more…)

2014-11-14摩旅天水南郭寺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4:52 下午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南郭寺位于天水市城南约2公里的慧音山坳,面临藉水,背负青山。这里风景优美,古树参天,梵宇辉煌,有汉柏隋塔唐槐之说。历来为天水第一古刹,“南山古柏”被列为秦州八景之—。
  南郭寺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历代诗人墨客览胜之地。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下一百余首赞美诗,其中”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的诗句.寺内现存三段前蜀乾德三年(921年)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宋熙宁六年(1073年)僧惠宝有秦州南山妙胜院新修砖塔第二级石碣记,和清代的三通石碑,详细记载了南郭寺各代修葺情况。现存建筑是经清代顺治、乾隆、光绪几代修葺和增建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建关圣殿。光绪三十年(1904年)又重修和新建了其它庙宇。为纪念大诗人杜甫,同年将”东禅林院”改为杜少陵祠。其余三座牌楼式大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八角亭等都是市人民政府拨款,市建委新修或翻修。南郭寺西牌坊门前有两株千年古槐,围达七米多,虬枝揽云,茂叶蔽日。院内砖砌勾栏围护二株生长达2300年至2500年南北欹侧的千年古柏,其中:南向一枝黛色霜皮,干枯如紫,直插云霄,但顶端仍是青春焕发,枝叶茂盛,西北向一枝已枯,北向一枝巧架于槐树枝杈上,更神奇的是,她的已劈开的枯干中寄生着一株胸围108公分的黑蛋树(朴树),和老树“相依为命”,据考全国只此一树,观者无不称奇。这就是杜甫笔下的老树。全寺以三座山门组成东、中、西三院,构造奇特,佛像多尊,雕塑栩栩如生,中山门内有前后院,前院东、西看楼,后改为钟鼓楼,西仍为“禅林院”,东为“杜少陵祠”,祠内有杜甫及侍童塑像三尊。后院为三间两进宽阔宏大的天王殿,原额悬摹北宋大书画家米芾书“第一山”巨匾悬挂,气势磅礴。东山门为三间悬山顶牌坊,院内有财神殿,东院观音殿前新修八角亭,内有北流泉,清澈见底,水味甘美,终年不竭。东院还有新建的二妙轩诗碑长廊以及梅园等。

(more…)

2014-05-24摩旅天水古巷古民居之——连家巷连腾宵故居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4:34 下午

  天水城区古巷连家巷,位于天水市北关,成纪大道北侧,巷道口直对着到中心广场的大众北路,这里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连腾宵故居,为清初的一组古代建筑群,原为一门通进三院,即2、4、6号院,现为三进三院,各院独立门户。现有房屋30余间,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500多平方米,是天水惟一的一座清代官邸式民宅合一的古建筑群。2003年7月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连腾霄,生卒年月不详,约生活在清乾隆年间。太学生,曾任秦州知州。据现存匾额题词称:“特受秦州直隶州正堂加三级记录五次季为”。据此可知连腾霄在秦州为官其间,曾经居住在连家巷,人称这座宅院是连氏官邸。

(more…)

2014-05-24摩旅天水古巷古民居之——自由路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3:11 上午

  天水秦州区自由路,位于天水市中心广场西北角,东西走向,长度大约400米左右。民国七至十年(1918—1921年),陇南镇守使孔繁锦曾先后两次加宽街道,新开辟了由中城直通西关的街道一条,当时称之为后街里,新中国成立后改为自由路。

(more…)

2014-05-24摩旅天水古巷古民居之——育生巷(二郎巷)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3:03 上午

  天水市育生巷,位于解放路南侧,南北连接解放路和南明路,长度约300米。
  元末,明举人西厢张氏第一世张哲迁入居住置宅建而自成巷道,此巷便名张家巷。清同治年间,张氏入秦18世平三公张登阶,捐资修伏羲城、筹军饷平叛有功,遂改名为三阳巷(张登阶号三阳公)。光绪年间,张登阶以二郎神最大为由,改名为二郎巷。民国三十年(1941年),经天水绅士敬议,取张世英先生字为巷名(张世英字育生),从此这条巷便叫育生巷。
  张世英(1844-1916),字育生,号佩莪,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为西厢张氏迁秦第十七世,初任翰林院庶吉士,历任陕西甘尔、蒲城、城固、渭南、宁羌、凤县、扶风、眉线、凤翔知县和商州,邠州知州,西宁府知府、甘肃军政府总务长、民国甘肃省税务厅厅长。

(more…)

2014-05-24摩旅天水古巷古民居之——石家巷石作瑞故居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2:50 上午

  天水石家巷位于伏羲城东门十字路口东南角,原叫尚武巷、爱武巷,后因天水名人石作瑞而改名石家巷。由于周围房地产开发,巷道仅存50米左右,石作瑞故居在被淹没在锅形凹地中间,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岌岌可危。
  石作瑞,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自幼生活在儒商家庭,九岁作诗文,乾隆六年(1741年)辛酉科拔贡被派往四川川北清溪任知县,后任川北道道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提升为川南永宁道道台加巡按使,并授予通译大夫。一说石作瑞殁于任所,一说他七十多岁卸任回原籍,卒于天水。民间传说乾隆年间石作瑞为皇后祝寿时被皇后收子并加官进爵。

(more…)

« Newer PostsOlder Posts »

Powered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