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迷博客 爱好摩托车旅行的人

9 4 月, 2015

2014-04-07摩旅陇上杏花第一村——东乡唐汪川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04 下午

  唐汪川位于东乡族自治县东北部,东起葡萄山拱北壑岘,与达板镇接壤,西至峡口吧咪山,与刘家峡水库毗连,北隔洮河与临洮县红旗乡相望,南傍牛形山,与本县境内的大树、北岭、董岭三乡接壤。东西长约10公里,南北宽约8公里,总面积为46平方公里。地形两头大、中间小,犹如一只宝葫芦横搁在洮河川道里。唐汪川有12个行政村,69个社,总人口13972人。这里东乡族、回族、汉族共居,伊斯兰教、佛教、道教同存。人们共处一个川,共饮洮河水,共敬同祖先。
  唐汪川距省城兰州市70公里,距临夏市55公里,距东乡县城锁南坝30公里。境内群山环拱,洮水西流,川道开阔,沟渠纵横,土田肥沃,气候温和,山川秀丽,景色宜人。久负盛名的“唐汪大接杏”是此地一宝,还有唐汪葵花籽、唐汪大红枣等物产远近闻名。曾几何时,“唐汪”二字成为品牌的代名词而名扬陇上。牛形山、石峡口、红塔寺、吧咪山、囤子沟等著名的自然景观为历代文人墨客题咏不绝,“丝绸古道河湟口,陇上杏花第一村”是唐汪川历史文化、自然景观、风俗民情的积淀。
  一进入唐汪川的东大门——阿拉畴和岘,首先映入你视野的是矗立于唐汪川西侧的丹霞地貌——红塔。层层赫岩叠磊而成的山岩边,有两根高约百丈,青岩盖帽,形似宝塔,屹立苍穹的红色巨柱,名曰红塔。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杰作,承载着许多美丽传说,远远望去,充满着冲天之势的阳刚之气。清末河州名人邓隆见此独特的自然景观后,留下千古名句:
  擎天石柱号红塔,万古凌云笔一支。
  洮水满田青不尽,月明倒影蘸清池。
  红塔下面就是临夏地区著名的藏传佛教喇嘛寺院——红塔寺,依悬崖峭壁凿窟而建,可谓巧夺天工,颇为玄妙。红塔寺始建于南宋末年,据方志云:十六国时,佛教已在洮西传播,唐时颇盛,南宋末年,汉传佛教禅宗派盛兴之时,信众始在红塔山峭壁凿窟立寺。有碑文记载了当时盛况:“洮河为古枹罕地,境内不少名刹,而洪(红)塔寺为最著”。这里“山势岧娆,林木蓊郁,仿佛落伽之地”、“傍山而禽鸟参禅,近水而鱼龙听法,游人随喜而不思去,高僧至止而愿高栖,此所以甲于洮河之诸刹也。”从明洪武元年(1368年)至清乾隆元年(1736年),红塔寺经多次修建,建成了上、中、下三殿,分别供奉起释迦牟尼、燃灯、弥勒三大古佛,观音、文殊、地藏三尊菩萨,殿壁彩绘了四大天王、天龙八部和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神像。并建起了山门、过厅、钟鼓楼、戏台、厢房等附属设施,规模空前。沧海桑田,“文革”十年浩劫,红塔寺面目全非,建筑设施毁焚损坏,寺藏文物经卷丢失殆尽。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民族宗教政策的落实,古刹红塔寺在改革的春风中面目焕然一新,重现了昔日的风彩,成为东乡境内佛教文化观瞻胜境。
  唐汪川三面环山,一面临水,进入川里,犹如置身于一块盆地。牛形山脚下就是繁华的沙沟集市,具有传统式古建筑情调的牌坊门,醒目的写着“唐汪川”三个大字。硬化后平坦而整洁的街道两旁铺面连着铺面,店铺内陈设琳琅满目,风味小吃随处可见。若逢集日,赶集之人熙熙攘攘,商贩的叫卖声、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好一个物阜民丰、经济繁荣的乡间闹市。那一座座具有阿拉伯式唤醒楼的清真寺,使这个河谷中的千年古镇充满浓浓的民族情味。瓦房连着瓦房,也有不少突起的小二楼充分体现了唐汪川人民的生活水平已蒸蒸日上。田陌渠道交错分布,著名的皇渠从中横穿而过,杏树林一片连着一片,春天一到,万亩杏花争放,蜂蝶飞绕,又成为名副其实的“杏花村”。杏黄时节,八方客人,纷止沓来,观景尝杏,游山玩水。
  唐汪川下游的青石台地上,坐落着临夏地区著名的伊斯兰教嘎吉勒耶石峡口拱北,墓主人为先知穆罕默德第十九辈后裔穆罕默德·罕乃非耶。据当地百姓传说,先贤罕乃非耶由波斯来到中国,传播伊斯兰教嘎吉勒耶教理。到了东乡县唐汪川,见到滚滚而来的洮河水自东向西流到石峡口时,被巍峨的卧龙山挡回,形成了一个很大湖泊。一遇到暴雨和山洪,湖水泛滥,致使湖泊沿岸,快要成熟的粮田统统被淹,附近百姓深受其害,便发怜悯之心,决心导水。他在卧龙山下一处山岩平台上做了一个“都哇”(东乡语意为祈祷),然后拿起一柄利斧,朝卧龙山岩上挥去,犹如晴天霹雳,卧龙山被劈开一个缺口。在他的引导下,唐汪川人齐心协力,从缺口处打通了峡谷。倾刻间汹涌翻滚的洮河水从峡谷中破岩而出,汇入了黄河。水患渐渐平息了,万亩良田生机盎然。先贤罕乃非耶也在卧龙山麓石峡口觅得洞府,便笃志清修、潜心养性,教化附近群众,深受教众拥戴。归真之时年逾百岁。教众将先贤尸骨埋葬于石峡口南侧卧龙山麓的土平台上,并修建了墓冢。历经几辈当家人的共同努力,石峡口拱北现已建成气势宏伟的三层砖木结构的上、下八卦两栋,一栋二层楼房十二间和客庭、对庭、过庭、静室、牌坊、宿舍、库房、厨房、三花门等建筑设施80多间。同时还修建了一座礼拜大殿。新建了长达百米的石墙三道,接通了水和电。融我国古典建筑和伊斯兰建筑于一炉,风格迥异的八卦墓庐、楼台庭院走廊清雅肃穆,巍巍壮观,成为临夏地区风景名胜之一。站在石峡口卧龙山花岗岩平台上,壮丽的景观一揽视野:俯瞰茅陇峡洮河水汹涌翻滚,远眺吧咪山连绵起伏,回首可见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唐汪川全景。使人心旷神怡,留连忘返。
  据考古发掘,远在三、四千年前,唐汪川就有人类生活,水草丰盛,松杉满山,榆杏遍川,曾以农业为主,兼及畜牧。当时沿河一带还有老虎出没,人们称此为“老虎滩”。具有独特风格的“唐汪式陶器”就出土于胡浪村山神庙遗址。这里的居民中,杨、赵家是世代传下的老户。元朝末年陕西张姓回民迁居唐汪川上川张家嘴,即现在的马巷;驻守兰州华林坪的一位姓唐的参将举家迁居唐汪川下川。到了明朝洪武年间,又从陇西巩昌迁来了汪姓人氏在“马家要窝”定居下来。人口繁衍,尤其唐姓人家成了唐汪川的大族,地名也变成了“唐家川”。后由于汪姓人家增多,才叫成了“唐汪川”。唐汪川清代会社制中划分为河州第二十一会洪济桥。民国设唐汪乡,归临夏县管辖。解放后设红塔乡、新华乡,归临夏县唐汪区公所管辖。东乡族自治县成立后,唐汪川成了县属下的一个区、乡,2003年7月8日撤乡建镇。
  唐汪川昔日曾是丝绸之路的通道,唐蕃古道的渡口,南去河州、夏河,北上省城兰州的交通要道。唐文成公主、金成公主进藏和亲,途经唐汪川时,曾对此地赞不绝口。
  唐汪川有洪济桥古渡,为兰、河二州通道。明初建桥,明万历时桥毁,改建成浮桥。用船12只,冬撤春建。这里成为河州至兰州的“官道”。从河州起行,经锁南坝,下大湾头到唐汪,渡过洮河进漫坪,上尖山子进兰州。
  清代秀才唐隶华、唐焕章、举人张拱辰、张自诚,共和国的虎将唐万成、著名的民族诗人、画家汪玉良、中西医专家唐士诚就是这块宝地孕育出的杰出人才。

没有评论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L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

Powered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