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天水武山县滩歌镇是古代陕西和甘肃之间的商贸重地,这里至今仍然存留着很多历史文化遗迹。尤其是位于滩歌镇中心的”明清一条街”最具特色。
滩歌古称威远寨,原名枭蓖寨,由唐代末年吐蕃枭波部族修建。1014年秦州(今天水)知州张佶更名威远寨,次年九月新任知州曹玮扩建,并任命蕃官带兵驻守。宋廷于1078年设置行政区划威远镇,当地居民多在草滩上载歌载舞,既而更为滩歌镇。滩歌自古商贸繁荣,形成了规模较大的茶马等市,有多种民族在这里繁衍发展,具有丰富的民族文化底蕴。
现存的老街一里地长,十米来宽,两边尚存些低矮古旧的平房,土木结构,青瓦上生满黄绿色的斑驳苔藓,还有些小草。很多房子歪斜着成了危房,已经无人居住,也有倒塌的。街上有一个大户人家的房子,修了座垂花门楼,算是街上最精美的建筑。个别房子的门额上还留有50年代繁体字写的门牌。据街上居民说,政府已经将老街列为文物保护对象,不允许居民拆迁修补老房子,照原样保存。我走进几间房子后的院落,发现些有雕花砖墙和木雕装饰的老屋,但更多的房子都是近年新建的了。
武山县滩歌镇明清街,始建于明朝洪武年间。据记载,古街全长620米,宽4至8米,两侧古商铺房屋总数为387间,建筑面积约为15500平方米。主街道建筑物以明代建筑为基础,两檐水平房沿街道两侧东西向纵列,结构简单,装饰简朴。街道两侧的清代建筑院落造型别致、特色鲜明。是历史上滩歌镇繁荣昌盛的有力见证,也是研究西北地区明清时期民间建筑风格的宝贵实物佐证。 (more…)
30 3 月, 2014
2014-03-26摩旅甘肃武山滩歌古镇
2014-03-26摩旅武山滩歌古镇之山丹河两岸风光
滩歌镇在天水的西南角上,镇子依山而临河,滩歌在藏语中是踏歌而舞的意思,自唐中期到明之前的数百年间,这里一直是吐蕃族枭波部落的游牧之地。那个来自青藏高原的游牧民族,沿着滩歌镇边的白马峪河谷繁衍生息,给滩歌文化留下了许多有游牧民族文化的因子。
从陇西(去往武山方向)——山丹镇——滩歌镇,刚出滩歌镇有大型军备库。
车过董家坪、漆家庄两个村子后拐进了一个大弯,这就是传说中的石碑湾了。
石碑湾在乡亲们口中还有个名字叫圈子阖,意思是说这里地处两山相交,地形非常封闭,如同一个圈子。这是一段倒“S”形的山路,路在悬崖和小河之间,看得出来,如果不是现代化的施工手段,这里是不会有路的。
这块摩崖石刻会不会是某次重大战役结束后留下的。仔细研读碑文后,人们发现这是一个普通的砍伐林木的石刻。碑文记述说,政和八年,宋徽宗下诏汴京重修被火烧毁的宣德楼、集英殿。修建大殿没有木料,皇帝在政和八年八月下诏书给熙河路之巩州(陇西),命令他们伐木。从碑文上看,知州、县令、镇寨官非常重视,最后选定了沿河的青竹坪为伐木地点。这次伐木从农历九月初二开始,到十二月二十一结束,共109天,计采伐五丈至十丈巨木2370余本(棵)。
汴京修建宣德楼、集英殿为何非要从千里之外的天水武山伐木呢?这实在是无奈之举。在六千年前,今天的河南开封一带,生态植被非常好,生活着不少的部族,随着人口的增多,树木逐渐地被砍伐使用了。
古人伐木基本上是沿河砍伐,然后编成木筏往下游输送。到了汉唐时期,随着长安洛阳两京的开发,这里的大木也被砍伐一空了。平定安史之乱时,又将终南山的树木砍伐。宋初,人们只能沿渭水流域继续向上游砍伐,经过百余年的大肆采伐,从今宝鸡到天水的河边的原始森林带也差不多砍光了。宋徽宗要修宫殿,只能继续沿渭河支流山丹河而上寻找林木,结果就选中了距离汴京千里之外的威远镇青竹坪采伐。 (more…)
29 3 月, 2014
4G牌照发放背后的秘密
2009年中国正式发放3G牌照以来,尽管在开始阶段受到了应用不足的困扰,但是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推广,3G移动通信也开始在中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就在消费者以及市场逐步接受并广泛应用该技术之际,4G通信标准以及产业布局的“战争”已于去年底正式打响。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发放了移动4G牌照,制式为TD-LTE。
消费者一边享受着4G带来的全新上网体验,一边却要承担着超出承受范围以外的资费。他们不禁要问自己,我们真的需要4G吗?现有3G网络已经满足绝大部分用户实际需求的同时,中国工信部力推4G有怎样的政策初衷?中国移动在4G布局中处处争先的行为,是否存在利用4G意图扳回3G上巨大劣势的意图?如是,就会引出一个更深层次的问题,即4G背后隐藏的巨大企业利益如何能凌驾于中国电信战略之上?
笔者认为,当初中移动被迫接受TD-SCDMA牌照本身就是政治需要,这犹如“皇帝的新衣”;以中国目前的3G使用状况,推出4G是完全不必要的,强令三大电信运营商都上TD-LTE技术标准的4G,更是错误的,难逃“遮羞布”之嫌。
什么是3G、4G?
3G是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的简称,其数据业务的传输速率一般在Mbps量级。3G有三种技术标准:由欧洲起源的WCDMA(全球三分之二以上的国家采用,包括中国联通),美国高通公司推出的CDMA2000(全球少数国家采用,包括中国电信),以及中国推出的TD-SCDMA(仅有中国移动采用)。
4G是第四代无线移动通信的简称。一般又把它称为LTE技术。其数据传输速度有了较大的提高,可以达到几十Mbps量级。4G有FDD和TDD两种制式。目前,全球绝大部分4G运营商采用FDD-LTE(即FD-LTE)制式,拥有95%以上的用户。世界上只有少数运营商采用TDD-LTE(即TD-LTE)制式。截止到去年年底,世界上使用TD-LTE的用户不到5%。
中国TD-SCDMA错误决策的恶果 (more…)
24 3 月, 2014
2014-03-15摩旅榆中青城古镇
青城位于榆中县北部,黄河南岸,距兰州90公里、白银23公里。全镇总面积137平方公里,辖14个村7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6万人,总耕地面积1.44万亩,人均耕地0.64亩,平均海拔1450米,年平均气温10.2℃。青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适宜种植瓜果蔬菜和水稻,被誉为“陇上江南,鱼米之乡”。
青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据史料记载,唐朝在此修筑龙沟堡(旧城),北宋仁宗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叛乱,时任秦州刺史的宋朝大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天然的防御工事–黄河,在唐朝龙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因为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或“条城”。后来为了纪念狄青,将“一条城”叫做青城。
青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商贸中心,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塞军事重镇,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2006年被甘肃省建设厅、甘肃省文物局命名为“甘肃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青城是水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明末清初,青城人民就发明了水烟,到了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水烟的种植、加工、销售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的水烟作坊已有200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使青城形成了独特的水烟经济。水烟业的兴起、鼎盛,推动了古青城加工业、商业、教育、文化和建筑业的发展,促进了古青城经济社会的全面繁荣。这里曾经商贾云集,人才荟萃,教育兴盛,民风淳朴,被誉为“风雅青城,仁义之乡”。
青城在废除科举制度之前,先后培养出了11大进士,其中皇榜翰林1人;文举23人,武举51人;孝廉方正8人,贡生83人;秀才不计其数。青城在各个历史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如著名的剧作家李干臣,书画家李公善、王元、高炳辰、张炳宸,诗人顾名、罗经权、张浚濂,地理学家曾成睿,教育家关紫清,针灸学家高涵九,甘肃省第一任文史馆馆长杨巨川等。
青城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0处,恢复庙宇10处、家祠3处,修复古街5条,发掘民俗文化5项,其中2项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城古镇经过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独特的水烟文化、科举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家族文化和饮食文化。
青城的文物古迹有高氏祠堂、青城书院、城隍庙、罗家大院、二龙山戏楼、闯王墓和散落在古镇核心区的49处古民居四合院等,这些古建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其规模宏大,做工精美,古朴典雅,风格多样。民俗活动有西厢小调、隍爷出府、柴山、英雄武鼓、剪纸、刺绣等。自然景观有小河漂流、百年梨园、千亩稻田、东滩荷塘等。土特产有水烟、青城干面、农家陈醋、西瓜、葡萄、苹果、梨等。特色饮食有青城长面、糁饭、驴肉、酸白菜、酸烂肉等。 (more…)
2014-03-15摩旅榆中青城古镇
青城位于榆中县北部,黄河南岸,距兰州90公里、白银23公里。全镇总面积137平方公里,辖14个村71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6万人,总耕地面积1.44万亩,人均耕地0.64亩,平均海拔1450米,年平均气温10.2℃。青城土地肥沃,气候温和,光照充足,水资源丰富,适宜种植瓜果蔬菜和水稻,被誉为“陇上江南,鱼米之乡”。
青城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文化底蕴深厚,自然风光优美。据史料记载,唐朝在此修筑龙沟堡(旧城),北宋仁宗年间,西夏王李元昊叛乱,时任秦州刺史的宋朝大将狄青为防止西夏入侵,凭借天然的防御工事–黄河,在唐朝龙沟堡的基础上增筑了新城。因为新城东西长,南北狭,故称“一条城”或“条城”。后来为了纪念狄青,将“一条城”叫做青城。
青城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和商贸中心,唐宋元明时期的边塞军事重镇,被誉为“黄河千年古镇”。2006年被甘肃省建设厅、甘肃省文物局命名为“甘肃历史文化名镇”,2007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国家文物局命名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青城是水烟的发源地,被誉为“中国水烟之乡”。明末清初,青城人民就发明了水烟,到了清乾隆、嘉庆、道光年间,水烟的种植、加工、销售达到了鼎盛时期,当时的水烟作坊已有200多家,从业人员上万人,使青城形成了独特的水烟经济。水烟业的兴起、鼎盛,推动了古青城加工业、商业、教育、文化和建筑业的发展,促进了古青城经济社会的全面繁荣。这里曾经商贾云集,人才荟萃,教育兴盛,民风淳朴,被誉为“风雅青城,仁义之乡”。
青城在废除科举制度之前,先后培养出了11大进士,其中皇榜翰林1人;文举23人,武举51人;孝廉方正8人,贡生83人;秀才不计其数。青城在各个历史时期还涌现出了许多杰出人物,如著名的剧作家李干臣,书画家李公善、王元、高炳辰、张炳宸,诗人顾名、罗经权、张浚濂,地理学家曾成睿,教育家关紫清,针灸学家高涵九,甘肃省第一任文史馆馆长杨巨川等。
青城现有文物保护单位50处,恢复庙宇10处、家祠3处,修复古街5条,发掘民俗文化5项,其中2项已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青城古镇经过千年的历史沉淀,形成了独特的水烟文化、科举文化、建筑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家族文化和饮食文化。
青城的文物古迹有高氏祠堂、青城书院、城隍庙、罗家大院、二龙山戏楼、闯王墓和散落在古镇核心区的49处古民居四合院等,这些古建大多是明清时期的建筑,其规模宏大,做工精美,古朴典雅,风格多样。民俗活动有西厢小调、隍爷出府、柴山、英雄武鼓、剪纸、刺绣等。自然景观有小河漂流、百年梨园、千亩稻田、东滩荷塘等。土特产有水烟、青城干面、农家陈醋、西瓜、葡萄、苹果、梨等。特色饮食有青城长面、糁饭、驴肉、酸白菜、酸烂肉等。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