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功镇因为是武功县的老城,所以这里有诸多名胜古迹。最为出名的当属武功八景,这八景分别是:
1、姜塬古墓小华山
姜塬墓位于武功镇华山之巅,姜塬生“后稷”名“弃”。尊称“圣母”,经天纬地,后稷又“树艺五谷”,为农业始祖。
2、教稼台封后稷官
教稼台位于武功镇东廓道旁,为后稷教民稼穑之地,为关中“四台”之首(这四大名台分别是武功故城东门外的教稼台、长安古城西南的仓颉造字台、西安市临潼区的骊山烽火台、咸阳市仪凤西街北口的凤凰台。)。
3、苏武节碑龙门传
苏武墓位于武功镇城北二里之龙门村,为中华民族最具代表性的爱国主义典范,位封“汉典属国”。
4、上阁钟声响九天
上阁寺位于城西塬畔上,为人们历代祭奠姜塬圣母、始祖后稷所立之祠,松柏涛涛、依山间有窑洞、神仙塑像、楼台、亭、阁,曲回之山道,别具景象,楼台高筑,钟声响彻九天。
5、喀山晚照晒书卷
喀山庙位于武功镇南二里?漆水河畔东崖上,此地理位置奇特,居高远望西山,有夕阳重现之景观,传说唐李世民幼时在武功读书,在漆水河摸鱼嬉水,书没入水中,夕阳落而再现,将书晒干。
6、东桥水波花柳显
东桥为古丝绸之路经漆水河之古桥,周民族繁衍生息的摇篮之一,先民以河两岸而居,垂柳成荫,水清见底,鱼族其中。 (more…)
8 5 月, 2016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武功镇
6 5 月, 2016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武功镇苏武墓
纪念馆占地面积7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80平方米,其主要建筑依次为仿汉阙门、苏武牧羊铜像、南北陪殿、苏武大殿、南北祭亭、苏武墓祭台、墓冢。墓前 竖有清乾隆年间陕西巡抚毕沅书《汉典属国苏公墓》、武功县令阮曙书《汉典属国苏子卿墓》及民国时期的《重修苏武墓门碑》等碑石。1957年5月31日 被陕西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陕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汉苏武,字子卿,陕西武功人,为平陵候苏建次子。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受汉武帝派遣,出使匈奴,后因受到副吏张胜事发牵连,滞留匈奴十九载,仗节牧羊,忠贞不屈,爱国正气浩然长存。汉昭帝始元六年(公元前81年)才回到汉长安,被汉昭帝封为典属国,专门负责边疆民族事务。神爵二年(公元前60年)苏武病故,葬于故里武功,终年八十余岁。
苏武作为汉代杰出的外交家之一,名垂青史的民族英雄,历朝历代都把其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史书、诗歌、戏曲均载有他的故事,世代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的爱国热情。
该纪念馆被咸阳市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这里连续多年举办了世界苏姓祭祖大会。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武功镇报本塔
报本塔因建在报本寺内而得名,据宋代学士宋敏求编《长安志》卷十四载:报本寺原为唐高祖李渊别宅,唐太宗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1月23日)生于此宅。李世民登基后,为报其母(太穆皇后)恩,舍宅为寺,名曰“报本”。报本寺塔建于何年,目前尚无定论。据传原为木塔,焚于战乱。北宋时建成砖塔。报本塔建筑手法为唐代风格,整体结构为楼阁式,七级八面,通高39.66米,底部直径10米,第一层高10米,第二层不足6米,往上各层的面阔及高度逐级递减,每层的出檐呈叠梁式,柱额上安置砖雕转角,补间排列斗拱,砖雕图案粗犷大方,刀法严谨,每层辟门为四,圆卷式洞门真假相间,变化有序。塔势挺拔峻秀,内设塔梯,可供游人登临塔顶远眺武功镇全景。
报本塔地宫内有金棺、银椁、舍利子等稀世珍贵文物近百件。1957年5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本寺塔曾给武功带来了千百年风调雨顺,祥瑞频临的福祉。报本寺塔已经被列为陕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借此由头,近年来,武功县便以“李世民出生的地方,唐太宗的第二故乡。”为导言,吸引游客关注武功,走进武功,为武功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使这座“沉默寡言”实则人杰辈出的古镇重新焕发青春的活力。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武功镇报本塔
报本塔因建在报本寺内而得名,据宋代学士宋敏求编《长安志》卷十四载:报本寺原为唐高祖李渊别宅,唐太宗李世民于隋开皇十八年十二月二十二日(公元599年1月23日)生于此宅。李世民登基后,为报其母(太穆皇后)恩,舍宅为寺,名曰“报本”。报本寺塔建于何年,目前尚无定论。据传原为木塔,焚于战乱。北宋时建成砖塔。报本塔建筑手法为唐代风格,整体结构为楼阁式,七级八面,通高39.66米,底部直径10米,第一层高10米,第二层不足6米,往上各层的面阔及高度逐级递减,每层的出檐呈叠梁式,柱额上安置砖雕转角,补间排列斗拱,砖雕图案粗犷大方,刀法严谨,每层辟门为四,圆卷式洞门真假相间,变化有序。塔势挺拔峻秀,内设塔梯,可供游人登临塔顶远眺武功镇全景。
报本塔地宫内有金棺、银椁、舍利子等稀世珍贵文物近百件。1957年5月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报本寺塔曾给武功带来了千百年风调雨顺,祥瑞频临的福祉。报本寺塔已经被列为陕西省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借此由头,近年来,武功县便以“李世民出生的地方,唐太宗的第二故乡。”为导言,吸引游客关注武功,走进武功,为武功的经济发展注入新鲜的血液,使这座“沉默寡言”实则人杰辈出的古镇重新焕发青春的活力。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扶风县班固墓
现在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陕西省历史学会,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等有关部门联合协作,启动了休整班固墓工程。
在西安游览汉城湖风景区时,里面的一个景点叫“西都赋”,就是把班固写的一篇文章“西都赋”篆刻在碑石上,供游人观赏。
《西都赋》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一篇文章。大家都知道东汉时期的国都已迁至东都洛阳。针对当有人建议将国都再迁回西都长安,而班固为维护建都洛阳写了《西都赋》和《东都赋》。《西都赋》写长安都城的壮丽宏大,宫殿之奇伟华美,后宫之奢侈淫靡,也极尽铺排之能事,使作者着实表现出了写骋辞大赋的才能。但结果却不是写得越奢华便越体现着作者对它的赞扬。他不在规模和繁华的程度上贬西都而褒东都,而从礼法的角度,从制度上衡量此前赞美西都者所述西都的壮丽繁华实为奢淫过度,无益于天下。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扶风县班固墓
现在中国秦汉史研究会,陕西省历史学会,西北大学、陕西师范大学、陕西神州汉文化保护发展基金会等有关部门联合协作,启动了休整班固墓工程。
在西安游览汉城湖风景区时,里面的一个景点叫“西都赋”,就是把班固写的一篇文章“西都赋”篆刻在碑石上,供游人观赏。
《西都赋》是东汉史学家班固撰写的一篇文章。大家都知道东汉时期的国都已迁至东都洛阳。针对当有人建议将国都再迁回西都长安,而班固为维护建都洛阳写了《西都赋》和《东都赋》。《西都赋》写长安都城的壮丽宏大,宫殿之奇伟华美,后宫之奢侈淫靡,也极尽铺排之能事,使作者着实表现出了写骋辞大赋的才能。但结果却不是写得越奢华便越体现着作者对它的赞扬。他不在规模和繁华的程度上贬西都而褒东都,而从礼法的角度,从制度上衡量此前赞美西都者所述西都的壮丽繁华实为奢淫过度,无益于天下。
5 5 月, 2016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扶风县伏波将军马援墓
马援,东汉陕西扶风茂陵人,是当时的名将,官拜伏波将军。一生南征北战。马援没有韩信张良的智慧,也没有项羽吕布的勇猛,却因为他以六十二岁的高龄依然随军征讨,不幸出师未捷身先死,终为马革裹尸还。实践着自己马革裹尸而还的话语,那“马革裹尸”的豪言壮语而彪炳千秋,成为世代中国军人的楷模。但我们却永远记住了这位可敬的老将军。
更有台湾马英九,一般人都知道其祖籍是大陆湖南衡山,但马英九曾说:他的真正祖籍在大陆陕西扶风,他们一家都是东汉名将马援的后代。明朝年间,马援后裔有一支族人移居到湖南衡山,那里成了马英九一家的“第二故里”。2002年,当陕西新闻界访问台湾时,马英九曾主动会见代表团成员,说明自己的祖籍情况,与成员们沟通乡谊。
又据《汉书》记载,马援到过荔浦。当年马援带兵平定了交址的叛乱起义(交址是西汉所建立的一郡,包括越南北部及广西南部的一部分土地),繁荣了当地经济发展,改善了民众生活环境,人们怀念马援,到处立庙建祠,在桂林伏波山上也建祠塑像。
4 5 月, 2016
2016-02-28摩旅三秦大地行之岐山周公庙
岐山周公庙位于陕西省宝鸡市歧山县城西北7.5公里的凤凰山南麓,即《诗经》记载的“凤凰明矣,于彼高岗”处,唐武德元年(618)为纪念西周政治家周公姬旦修建,距今已1380多年,是专门为纪念祭祀周公而建的。《诗经》的名篇《卷阿》中的“有卷者阿,飘风自南”这句中的”卷阿”指的是位于今天陕西省岐山县城西北方的凤凰山南麓,由于此地背靠凤鸣岗,东、西、北三面环山,唯南边与平地相接,形似簸箕状,故称卷阿。古卷阿所在,即今天陕西岐山周公庙的位置。岐山是周室发祥之地,3000多年前“凤鸣岐山”的典故就发生在古卷阿北部的凤凰山上。
周公姓姬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父。他生于岐邑,死于丰都(今西安市西),曾辅佐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是周王朝的开国勋臣。武王死后,成王即位,少不更事,由周公摄政。在此期间,周公率军东征,平定了管蔡之乱,稳定了周初政局。同时,他还制订礼乐,建立朝纲制度,为巩固新兴的周王朝作出了卓越贡献。他功高不盖主,权重不篡位;勤政爱民,礼贤下士,有时正在吃饭,听说有人来访,将口中的饭吐出,专心听访者反映的问题,“周公吐哺”成为勤政的代名词,周公不愧为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他还制定的一套君臣、父子、夫妇、上下、尊卑、贵贱等典章制度和礼节法规,为封建社会的伦理道德奠定了牢固基础。史学家及后人推崇周公的操守,代代传诵他的业绩,就连普通老百姓,也在自家的门帘、枕套上绣出梦见周公四字,以梦中看见周公为荣幸。
岐山周公庙现存古建筑30余座,占地约7公顷,整体建筑对称布局,殿宇雄伟,亭阁玲珑。庙内现存碑与石刻众多,并有汉、唐、宋、元、明古木多株,占地面积900亩,庙内古树参天殿堂成群,除了周公正殿外,还有召公、太公、等周人先祖及功臣勋将的配殿,汉白玉武将像等古迹名胜。庙区东北角有一自然泉眼,其泉水数年一涌,数年一涸,水来则时泰岁丰,去则天旱不收,当地人称之为灵泉。唐宣宗曾下诏给其泉赐名“润德泉”。庙区玄武洞内有唐代所雕汉白玉玄武雕像一尊,其像披发无冠、赤足戎装、手中掌剑、脚踏龟蛇,其玉雕工艺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并且当地胜传摸像可治百病,故游人均以到此摸它为快事。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