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迷博客 爱好摩托车旅行的人

24 3 月, 2015

2014-03-26摩旅秦州十景之赤峪丹灶——天水眼泪罐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4:07 下午

  沿国道316西出天水市城区十里,在天水213机床电器厂南面山上的绿树从中,有一长约一华里左右的山峦,山脚峰峦重叠,红如丹砂,有的像笋,破土而出;有的像柱,擎天而立;有的像情侣相望,有的如雄鹰凌空展翅,还有的如母亲背负婴儿……千奇百态,组成壮丽迷人的奇观景象,这就是赤峪丹灶的所在。天水人把它形象的叫做“天水人的石林”
  相传尹喜是春秋末期天水市麦积区伯阳乡人,有一年,在他做函谷关关令时,特邀老子李耳来天水颐养天年。讲学之余,尹真人还请老子聃翁到赤峪沟,他看到这里的群山黄土裸露、土地贫瘠,决心把这里的峰岗变成金银山造福当地人民。当他炼丹至七七四十九天既将开炉时,他喊道:“金山银山变过了没有?”一个顽童喊道:“金山银山,都变成精勾子红山”,顿时,附近的山谷、黄土全变成了红色。老君的一片苦心,付之东流。他非常伤心,泪眼滂沱,如溪似河,竟将附近的山峰冲刷成了千壑万沟,形成砂砾岩群奇貌。于是,当地的百姓把这种岩林地貌又叫做“老君爷的眼泪罐罐”

(more…)

2014-03-26摩旅武山滩歌威远寨(大堡子)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55 下午

  大堡子便是以前的军事要地的威远寨,也名为镇兴堡,到近代又改称大堡子。现在看到的威远寨古堡东西狭窄,南北宽阔,呈四方形,周长约800米,堡墙宽约3米,外高约6米,四角碉楼痕迹犹存,堡墙南北两侧突出的马面和堡寨中通向堡墙的马道、牙道依稀可见,寨门面东而开,与见龙王山的泰山庙遥遥相望。据老人说寨门前原来有高约两米的照壁,因时间太久早已坍塌。照壁正面有毛泽东头像以及“安定团结不是不要阶级斗争”的毛主席语录,寨墙正面原来也有“中国共产党万岁”七个鲜红醒目的大字,可惜已经都看不见了。

(more…)

2014-03-26摩旅武山滩歌行—魁星阁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3:04 上午

  武山滩歌魁星阁修建于见龙王山西南半山陡崖之上,三面悬空,坐车从武山贺家店沿山丹河,只要当你看到如标志物一样矗立于悬崖之巅的魁星阁时就知道滩歌古镇到了。
  杨建全先生《修葺魁星阁记》碑文云:“魁星阁始建于清乾隆年间,由本地岁贡生陈一蜚、张云闲、魏清等三十多人参与修建。清末,观下有名张谑者,改东北向为西南向。民国时期,由同村张栋等主持维修并书匾记之。文革期间,像毁匾失而阁幸存,为本镇胜迹之一。后风雨剥蚀,空阁椽朽,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矣!二零零八年古历二月十四日,观下张旺桐、下庄田欢喜、观下张杨占、四合湾刘茂平、观下张连成、令全录等募集资金七千五百余元,延请工匠塑魁星像,缮修阁檐,粉绘墙面,于四月二十五日凌晨四时开光告竣焕然一新矣。”此碑为书法家王中原书。而魁星阁“文运光昌”匾者,系滩歌籍戴恩来博士所写。

(more…)

23 3 月, 2015

2014-03-26摩旅武山木梯寺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2:11 下午

  木梯寺位于甘肃武山县城西南约30公里的马力柏林山山腰,山势险峻,茂林叠翠,石窟、寺庙宛如颗颗明珠,掩映在绿荫之中,石窟四周悬崖峭壁,仅有北侧一山门可入寺内。
  木梯寺石窟具体建造年代已无籍可考,据明代重建寺序(木牌)载:“陇川东北有山,曰林寺,又曰木梯寺。”初建于汉,自汉迄唐300余年,历代有经营。“明洪武初年经林僧党郁刚重建。”“自万历十五年,有平凉府隆德县居士任演明捐资重修。”据研究木梯寺在明代前已有石窟造像,从现存窟龛造像风格看,有一部分颇具北魏、唐代塑像风格,是研究我国石窟艺术的宝贵实物资料。
  木梯寺内以古窟龛为主的建筑群还有玉皇阁、三官殿、无量殿、雷神殿、魁星阁、南海菩萨殿等10余处建筑。

(more…)

2014-03-26摩旅陇西文峰暖泉山遗址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50 下午

  陇西暖泉山遗址位于甘肃省定西市陇西县文峰镇南渭河二级台地上。东临暖泉沟,西至鄂窑沟,北至台地边沿,南至石家梁腰。南北长450米,东西宽400米。文化层距地表0.5 – 1米,厚1 – 1.5米。暴露遗迹有灰坑、陶片、住屋白灰面等,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存。1963年2月11日,甘肃省人民委员会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more…)

2014-08-08摩旅榆中沿川湖马啣宝山平西龙王庙会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02 下午

  沿川湖,原名高崖水库,位于榆中县新营乡境内,占地1500亩。1958年截堵马山流出的两条河水汇集而成的人工湖。沿川湖西北倚靠祁连山支脉马山,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积淀。传说中的刘伯文斩龙脉之地,即在此山。东南是众水总归,峡口为左拥白象,右抱青狮。二峰雄狮,威锁石门。峡内群山奔会,皆呈青龙白虎相抱之势;众水赴会,是群龙舞彩之姿;甚为风水相师所重。这里是由谢家营的贾家庄、罗景的苟家河滩、寨子的黎家庄三个自然村形成的沿川子,三面环山,湖西有五台山,东有蝴蝶山,后有渭河,前有水库,是榆中南山一块地势平坦,有流水的湖盆地。
  据《太平御览》记载:“(北)魏文成帝和平六年,高昌人立曲嘉为王,嘉字灵风,金城榆中人。遣使献珠象白黑貂裴名马枕等,宣武延昌中,以嘉为持节平西将军,瓜州刺史。”乡民为纪念曲嘉而建马山平西龙王庙,以此推断,此庙当建于北魏至初唐期间。古今悬隔近1500年,原庙于清同治年间曾两次被火损毁,再度重修,故又名火烧庙。在大殿前建了火神殿,供奉火神爷。据有关史志记载,自燧人赞木,即燧人氏,传说中的古帝王。钻木取火的发明者。《韩非子·五》,“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周沙》:“司掌行火之政令。”迩来革命兴学,香火溢然。后虽粗复,仍失简陋,至到文革中不复存在。贾仲湖先生成功不忘家乡,乃斥巨资,历时两载,恢复古迹,在原址修建了占地3亩的马宝山平西龙王庙,庙有彩门,大殿内供有龙王爷,火神殿供有火神爷,还有土地爷和山神爷。新修的马宝山平西龙王庙绍马山之胜,临苑川河水之清,绿树环合,青峰围护。彩溢周天之云霞,祥弥结社之烟火。殿宇内柱石采用福建黑色大理石。此庙宇梁雕大木构件,用俄罗斯进口樟子松。庭院琅,地砖和墙角石用陕西富平青石。楹镛玲珑,门窗用辽北大兴安岭红松。青砖用陕西临潼所产,青瓦用陕西法门寺所产。耀良匠之能于灵壁,集精工之巧于神坛。殿柱云矗,极厅堂之壮丽;廓檐翼翔,资宫阙以雄豪。品物昭明于不尽,神灵感应乎无穷。宜其人神共庆,远近相称,当传百世而罔替。庙内有镜亭、鼓亭、东西厢房,老子经影壁墙,庙外有道德经影壁墙,广场西北角的戏台宏伟雄壮,戏台广场占地80亩,对面是看台,周围有两个长廊,成为沿川湖的一道风景!庙门外北面是一进两院的四合院。有文化广场、饮食广场、小商品交易市场等,十分活跃,使庙会成为民间经济文化活动的舞台。
  榆中为塞上名区,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置县。新营乃其马山胜地,风水尤佳,青峦霜雪。乞伏国仁经营榆中,曾到新营。后在苑川河下游建勇士城为都。成吉思汗曾到榆中,相传新营石堡遗址即其所留。张国堂《重修皋兰县志》:胜如堡、质固堡,宋元丰五年设,六年废,元五年修复。质固也作质孤,在榆中县东54里。胜如堡,地址不祥,李甲中考证即新营寨子庄。明万历37年,宦官张养吾奉谕在乔家岔(今新营谢家营)筑贡马营屯牧。
  距离新营20公里的临洮古称狄道,是秦陇西郡的治所。民间传说,汉朝将军赵充国古狄道和秦榆中县(治所在东岗镇)之间的地域,曾经屯田,并设有72个营、堡,用来防御羌族的骚扰。
  今天新营有个寨子村,过去叫“屯军寨”,解放前这里还保存着营堡的遗迹,从一个侧证实这里曾经修营筑堡。 (more…)

2013-04-11摩旅皋兰什川赏梨花之榆中高崖烽火台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2:43 上午

  这里出现的烽火台是我在高崖水库边拍照片时偶然看到的,就不由有种爬到山顶去看看的欲望。烽火台的位置在高崖水库大坝东侧,黎家庄后山顶之上,就像沿川湖边的一颗明珠,与湖水相望相守。

(more…)

2013-04-11摩旅皋兰什川赏梨花之榆中高崖水库(沿川湖)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2:31 上午

  高崖水库,现在叫沿川湖,位于榆中县城东南50公里处的高崖大峡中。径流面积131平方公里,库址海拔1511米。水库以蓄宛川河上游山洪为主,兼蓄长流水。水库为多壤土均质土坝,坝高27米,长150米,坝顶海拔2060米。库容1034万立方米。
  1954年,时任高崖区委书记王荐丞、区长陈昌虞建议修建高崖水库。1955年,甘肃省水利局派工程技术人员勘测。1957年10月,榆中县委决定,从高崖、甘草店、清水驿、龙泉、新营、双堡、隆山、黄坪8乡抽调3500名民工于同年12月5日开工建设。全体民工风餐露宿,昼夜轮流作业,于1958年8月8日竣工。用工日51万个,完成工程量44.04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5万元。
  水库建成后,当年开挖西干渠14公里。1963至1965年,进行复修改建,渠道延伸为16.6公里,衬砌14.5公里;建成支渠37条,长54.3公里,衬砌24条,长15.2公里;建成各类建筑物120座。1986年10月,将高崖镇上街口山坡上的盘山明渠改建为隧洞。1958年完成了东干渠土建,因多年没有使用,无人管理,破坏严重。1988年8月开始复建,1990年10月完成,长12.7公里。高崖水库建成后,灌区有效面积由1963年的7723亩,增加到1990年的1.15万亩。1961年至1970年,还给灌区以外的夏官营公社中河堡、红柳沟、夏官营、太平堡4个大队调剂灌地600亩。

(more…)

22 3 月, 2015

2013-04-11摩旅皋兰什川赏梨花之榆中万眼泉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5:01 下午

  榆中万眼泉在榆中县来紫堡乡冯家湾村,陇海铁路从万眼泉沟口穿行而过,因为砂板岩山崖上布撒着流珠溅玉的奇泉,所以称其为“万眼泉”。
  这些泉水渗流于第四纪洪积砾石层的裂缝孔隙中,系寒水石岩面。泉眼遍布于山体南北及东西下部,砂板岩状如一长排“房屋”,有“屋檐”突出,“檐”下凹进如洞窟的石龛,在“屋檐”和石龛里,千丝万缕的泉水像细线,像檐水,像串珠,在近500米宽的“屋檐”下,叮叮咚咚,简直是一个水珠世界、仙乐胜地。置身其中,宛如到了江南。
  据当地老百姓传说,远在盛唐时期,李世民将文成公主许配吐蕃的松赞干布,于是文成公主告别长安,随着庞大的送亲队伍,还有选拔出来的能工巧匠,一路浩浩荡荡,沿丝绸之路西进,不日途经苑川,便住宿在冯家湾村的清水庙里。翌日正要出发继续西行,突然苑川河暴发山洪,洪水滔滔咆哮而下,阻隔了送亲队伍的去路,尊贵的文成公主便滞留在这里。公主无聊,加之沿黄土大路行走多日,一路风尘扑面,她想沐浴,但这里是旅途,有诸多不便。后经冯湾村土人提供信息,千金之躯的文成公主来到村后不远的万眼泉。一看,果然是一处世外桃源,山弯里,廊檐般岩层水帘滴珠,水滴击水,一片丝竹磬音,还点缀着几间农舍,几亩农田,安静秀美。文成公主高兴极了,西陲边塞,难得有如此的风景。她开始戏水、洗手……而当地老百姓的传说就更玄了。他们指着清泉环绕中的一处台地说:“那里,就是文成公主洗过澡的地方。”
  传说自然是人为赋予万眼泉以神秘色彩,以此提升万眼泉的品味,不过我去时显然已经很少有游人涉足了,蒿草和人差不多一样高了,穿行其中煞是费劲,仅存的是条羊肠小道,早就听说万眼泉差不多干涸了,不过我去时还算看到了流珠溅玉的景象,或许是最近雨水比较多的原因吧?

(more…)

2014-03-26摩旅甘谷沙石坡南塔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4:47 下午

  甘谷南塔位于甘谷县大像山镇沙石坡村南侧山顶平台之上,坐火车在天兰铁路线上穿行,能经常能看到的就是陇西文峰塔,而甘谷的南塔由于离铁路较远,平时不注意很难看到,只有在天高气爽之时可以清晰看到它的身影,它就在天门山东面不远的山上,静静伫立!
  现在的南塔为七层六面结构,红砖水泥砌就,每层高度2.5米左右,塔基高度在1.5米左右,顶部有高度约为3米的金属塔尖,总高度大概在22米左右六面塔体只有东西两面开有上部为拱形窗户,其余四面均为假窗户,七层六面均开有圆形亮窗,塔梯顺位于塔中部的砖柱盘旋而上,共106级,塔门开在塔的东面。
  当地人俗称其为南塔,也有人称之为来星塔,至于具体名称来历也不得而知。
  传说从前,有个广老爷坐了甘谷的知县,他精通风水。广老爷到甘谷上任,县里的官员和乡绅们去迎接。他下了轿子,与迎接的人们寒暄行礼之后,首先观看甘谷的山形地理,然后对大家说:“大像山是青狮,天门山是白象,青狮白象把门,山上定有菩萨庙。”大家惊叹老爷善观风水,并回答:“有啊。”广老爷摇头说:“可惜了这好风水啊。”众人不解,问:“老爷是说此地风水有缺陷?”广老爷说:“风水虽好,可惜石山土盖头,渭水向东流,清官不长久,忠臣难到头。”众人听了,忙问有何办法改变,广老爷说:“北边修个北塔,可以助富贵,南边修个南塔,可以助功名,中间修个魁星阁,功名就出来了。”修南塔、北塔、魁星阁的事就这么定了,可是县衙里拿不出钱,乡绅们自告奋勇出钱,在县城北的缇群山修了北塔,在县城东南的柳家坡修了南塔,在柳家坡修了魁星阁。后来甘谷出了二十二个举人,十九个贡生,四个进士。
  当然传说归传说,能查到的资料是《甘谷大事记》中记载:清德宗光绪七年(1881)知县广沣修建南塔,并初建北塔地基。算来也有131年的历史了,但是我上山看到的是红砖水泥砌就的,显然是重修没有多少年的新塔,咨询甘谷本地人说可能是1997年前后新修的。站在南塔下四顾,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作为风水建筑,它正对的正是散渡河沟方向,而且沙石坡村里的老人也说不是他们所修,是县上还是北面的人所修,目的就是为了堵风水。

(more…)

« Newer PostsOlder Posts »

Powered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