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时期,巉口境南筑有安西城,满福故址始有“巉口关”(因金鳌山、墩岭山南北对峙扼塞而得名)之称。北宋绍圣三年(1096),渭州知州章楶部属进筑汝遮堡,赐名安西城,为戍守处。金宣宗贞祐四年(1216)六月,升安西寨为安西县,隶属定西州。元省县称,改属安定县。元至元二十三年(1286),定西州境内始建驿道、驿站,自州治所在之延寿驿经巉口西山根向西至称钩驿,再向西经甘草驿等延至兰州以西。明洪武三年(1370)四月,中山王、征北大将军徐达率师向盘踞在沈儿峪、车道岘一带的元将扩廓帖木耳所部发动了著名的“沈儿峪之战”,大败元军于“川北乱坟间”(即今巉口安西古城、朱家庄汉墓群一带)。
巉口古城始筑于明成化十二年(1484),呈长方形,东西长250米(一说247米),南北宽122.5米(一说121米),有东西两门(均无瓮城)。次年,监生刘昱奏请设立“巉口巡检司”,主缉捕盗贼、盘诘奸伪之事。同年,在城内东北角修建了广富仓,这是定西历史上第一处官仓。明清两代,安定县衙在城内均设置了公馆。据《定西县志》记载,道光二十二年(1842)七月,“虎门销烟”名臣林则徐谪戍新疆途经巉口时曾在清公馆内稍事歇息,后继续西北行晚宿于称钩驿(旧属巉口),次日离境西去。同治十一年(1872)八月,时任陕甘总督左宗棠自定西拔营迁往兰州幕府时途经巉口,亦曾于巡检司城内清公馆歇息。光绪年间,邑人于此设馆办学,成材者众。
经查阅资料而得知,巡检司是元明清时期县级衙门之下的基层组织。在元朝首创时,通常为管辖人烟稀少地方的非常设组织,除了无行政裁量权之外,也没有常设主管官,其功能性以军事为主。明朝沿用其例,不过佐之以行政权力。时至晚清,中国人口大增,但县衙相对数量并无增多,于是次于县级的巡检司在数量上和功能上日渐增多,也多有通判、巡检等官职设置。
明朝设置巡检司始于何时?据万历《大明会典》的记载是在洪武二十六年(1393),而《明史·职官志》依据《明太祖实录》所载确定为洪武二年(1369)。实际上,明朝统治者始置巡检司远早于此。据有关专家考证得知,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设置时间是元至正二十四年(1364),如湖广常德府桃源县白马渡巡检司,武昌府江夏县黄州镇巡检司、武昌县赤土矶镇巡检司、金子矶镇巡检司、白湖镇巡检司等,“俱本朝甲辰年开设”。所谓“本朝甲辰年”,是明王朝尚未正式建立、洪武年号未出台之时记载朱元璋政权、政事的一种特殊纪年方式,这充分说明有明一代巡检司的普遍设置及其制度化绝不是偶然的。
明朝统治者为何设立巡检司?相关文献中也有过较为明确的记载,而且基本一致。朱元璋曾敕谕天下说:“朕设巡检于关津,扼要道,察奸伪,期在士民乐业,商旅无艰。”(《明太祖实录》卷130)另据万历《大明会典》记载:“关津,巡检司提督盘诘之事,国初设制甚严。”不难看出,关津、要冲之处是设置巡检司的主要地点;盘查过往行人是巡检司的主要任务;而稽查无路引(通行证)外出之人,缉拿奸细、截获脱逃军人及囚犯,打击走私、维护正常的商旅往来等是设置巡检司的主要目的。
根据《大明会典》及各地方志的记载,明代大多数州县不仅设有巡检司,而且在许多州县内还设有多处巡检司。更为重要的是,明代巡检司已经制度化、规范化。巡检司一般设于关津、要道之处,归属于当地州县管辖。巡检统领有相应数量的弓兵,负责稽查往来行人、打击走私、缉捕盗贼等。洪武十三年(1380)八月,诏定天下巡检为杂职。洪武十七年(1384)十月,改定巡检司巡检品级为从九品。巡检司统一设置及其制度化、规范化,加之置撤相对灵活,是其深受统治者重视乃至逐步承担部分地方行政事务的基本前提。明代巡检司具有军事武装性质,但属于地方行政辖属;弓兵系地方性武装力量,而巡检司即地方性军事机构。
具体而言,除了关津、要道等点线之外,巡检司的控制范围也有相应面,特别是所在地方的盗贼缉捕、治安巡防、震慑甚至镇压寇乱等,基本是巡检司的重要任务。明代巡检司尽管品秩不高,但在地方事务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明王朝加强基层社会控制制度体系中的重要环节,对基层社会的控制起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一是与里甲制度、里老人制度并行,有效解决了对流动人口的全面防控;二是与卫所制度相关联,是明代军事卫所制的补充,有效弥补了卫所制度之不及者,成为国家发挥暴力作用的重要补充。
最后,我们来到了南墙豁口处,面对隔河相望、甚觉高大的金鳌山,指点着缘山而上的几处平台,说那就是当年道教胜地金鳌寺主要庙宇所在,言语间不胜感慨之意,我不禁默然起来。是啊,宗教信仰固然有其不足之处,但它并非完全等同于封建迷信;昔年众多辉煌的庙宇建筑,不仅是一笔丰裕的物质财产,同时也体现着丰富的建筑艺术和丰厚的文化价值,均以“破四旧”之名毁之于一旦真是不该啊!那么,我们又将如何对待古城遗址呢?
临离开之际,我把目光投向了眼前这条细若游蛇般的称钩河,怎么也无法想象1951年8月中旬的那场特大暴雨后,称钩河竟然与关川河两河交汇处起蛟进而淹没了整个巉口旧街区。所幸的是当地政府于十多年前将已然冲刷到巡检司城南面崖壁之下的称钩河取直改道,并加固了防洪堤;若非百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洪水,势难冲刷至此处已经坍塌严重的崖壁之下的旧河道了,那么已然残缺不全的明代巉口巡检司城,特别是首当其冲的东南角和西南角,或许还可以继续幸存数十百年乃至更多年分吧。
行走于巉口古城遗址内外,我们没有发现立有诸如“明代巉口巡检司城遗址”字样的碑石,看来巉口古城的文物保护工作还是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