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于用图片记录会宁历史,我们决定拍摄汉墓群,于是和影友们相约先后拍摄了四次。由于汉墓群地处二十铺东山的半山坡,我们就选择了天气晴朗的黄昏去拍摄。而且跨距三四公里,每个黄昏只能拍摄一个点。
冬天的北方,草木干枯,山野枯黄裸露。阴山洼地略有残雪,也遮掩不住黄土的本色,整个旱塬一片荒凉。
这次拍摄,都是不起眼的历史风景,一个个封土堆,或独立平地、山梁,或连片在山坡。有些已经很模糊是是非是,但从附近的盗洞以及盗洞旁边的砖瓦可知就是。
为了真实的记录汉墓现状,我们搜寻着任何有价值的印迹。封土堆、盗洞、挖盗洞时运出的土堆以及残砖、断瓦、洛阳铲的探洞······
第三次拍摄一比较大的封土堆时,发现其墓道敞开,显然是盗墓者所为。墓道为半圆形双层青砖箍窑状,有5―6深,端头似乎是一竖井,墓道里好多残砖断瓦以及尘土。为了不破坏原状,我就爬在墓道门口拍摄了一张,准备第二天带些保护工具以及照明器材,下到墓道深处以及墓室进行拍摄。
第二天,也是最后一次拍摄,是在翻越了好多安全常识,带了好多保护工具的前提下进行的。麻绳、马灯、铁锹、手电筒、大型外拍照明灯、闪光灯、工作服、手套等。只可惜这个竖井的墓道被填埋,我们没有进入更深的墓道以及墓室。但听当地老百姓传说,这个墓道的墙壁上有壁画的痕迹。
在这个封土堆的正前方约20米处,一水平梯田的田埂下有一盗洞,这个盗洞比较小,仅能供一个人爬进去,盗洞稍微向下倾斜且比较平缓,似乎通向了这座封土堆,也就是通向了墓室。出于一无所获,我们临时决定从这个盗洞爬进去拍摄墓室。我们俩一个手提马灯前面匍匐,一个拿手电筒后面跟随,弯弯曲曲前进了约十几米,这个盗洞被多年来的淤泥给回填了。我们只好匍匐退出盗洞。
这次墓道以及墓室的拍摄以失败告终,很是失望!!!但似乎有探险或者冒险的精神,也享受整个过程,更有穿越时空之感。
总之这里的现状是一篇狼藉,没有任何保护措施,历朝历代的盗洞无数,近年来盗墓的痕迹四处皆是。唯独只有一个七十年代末期,会宁县革命委员会所立的水泥牌,在守护着这片见证历史悠久会宁的鲜活历史—汉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