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上面的判断不差,那么西宁古城从古到今的建制历史就历历分明了,即此地最早名曰甜井子;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筑甘泉堡;金太宗完颜晟天会六年(南宋高宗赵构建炎二年)(1128)“(金)帝进兵,降甘泉等三堡,取保川城(即堡川城?)”(见《金史•本纪第十九》);金世宗大定二十二年(1182)于甘泉堡置西宁县,属秦州,隶熙秦路,“西宁城”一名由此始称;金宣宗贞佑四年(1216年),升西宁县为西宁州,以甘谷、鸡川、冶坊(治坪?)三县来隶;金正大四年(1227),蒙古军夺取西宁州,降西宁州为西宁县;金哀宗天兴三年(1234年)金亡,金元帅郭虾蟆自焚于会州(即新会州)孤城(今郭城驿镇郭虾蟆古城),蒙古军旋将会州治所南迁西宁城,名称依然是会州;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七年(1270),并西宁县入会州;元顺宗至正十二年(1352),因会州一带地震强烈,朝廷出于迷信,认为会州谐音“坏州”,不吉,诏令改为会宁州;明太祖洪武十年(1377),降会宁州为会宁县,并将县治从西宁城迁到今天的会宁县城。
由宋朝的甘泉堡,到金代的西宁县、西宁州,元朝的西宁县、会州、会宁州,再到明初的会宁州,也就是说从公元1106年到1377年,西宁古城作了270多年的军堡、县治和州治。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博物馆保存着一口宋钟,属国家一级文物。此钟原来是秦州甘泉堡(今会宁县翟所乡西宁古城)行香寺古钟,铸造于北宋末年的靖康元年(1126),明朝正德六年(1511)被陕西三边总制张泰(当时的会宁县在军事领域属其辖域)运往固原,悬挂于固原钟鼓楼。此钟至今(2014年)已有888年历史,其中在会宁存在了385年,在固原存在了503年。钟高2.36米,口径1.7米,重约6吨。靖康铁钟铸造于1126年,几乎与西宁古城的雏形甘泉堡同时诞生;它的由会宁到固原,也与西宁古城的兴废相始终,见证了数代王朝的盛衰兴亡。
西宁古城真是个大有说头的地方。
明末清初著名的思想家史学家顾炎武(字亭林)(1613- 1682)《肇域志》卷三《陕西•巩昌府》“会宁”条下记载说:“西宁城,在县东二十五里。城有三,俗呼‘西宁连城’,遗址尚存。宋靖康元年(1126)经略使章楶(1027-1102),筑,名曰甘泉堡。后为元所灭。金西宁州以此为名。”
其中的“宋靖康元年(1126)经略使章楶筑,名曰甘泉堡”一句,和《宋史•地理志(三)》中所云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筑甘泉堡的记载相矛盾,据载章楶早在靖康元年(1126)之前的崇宁元年(1102)就已经去世了,所以此说似不可信;然而顾氏所说的靖康元年(1126)筑甘泉堡,与明嘉靖六年(1527)“新钟”铭文中的“县始于宋靖康元年(1126年)”之间,又是一种怎样的关系呢?“新钟”铭文是把甘泉堡的始建作为会宁建县的源头来追述的吗?还是有另外的意思?这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中国明末清初著名的沿革地理学家和学者顾祖禹(1631-1692)(字复初)《读史方舆纪要》陕西:“《志》云:县东二十五里又有西宁城。城有三,俗呼为‘西宁连城’。宋宣和(1119-1125)中,尝置刺羌城于此。”说明西宁古城在北宋时初名甘泉堡,扩筑为城后易名为“刺羌城”,但此名没叫开,靖康元年(1126)时,又恢复为或习惯上仍然被称为甘泉堡。
道光十一年(1831)《会宁县志》卷二《舆地志》“古迹”条下云:“西宁故城,在县东三十五里(实为二十五里)。宋经略章楶所筑。三城相连,俗呼‘连城’”。
“连城夕照”是会宁八景之一,张拱端《会宁八景》诗中的第五首就是《连城夕照》:
百雉连城一望赊,曦轮转影又西斜。
空墟断霭归行客,古木寒烟集乱鸦。
天际光阴须爱惜,人间兴废莫咨嗟。
琴堂吏散多闲趣,坐对遥岑看落花。
西宁古城历史上还出现过一件大大的“奇迹”,也值得在此一书。
《元史》卷四十三《本纪第四十二•顺帝(五)》记载:“【至正十二年(1352)三月】陇西地震百余日,城郭颓夷,陵谷变迁,定西会州静宁庄浪尤甚。会州公宇墙崩,获弩五百余张,长者丈余,短者九尺,人莫能挽。改定西为安定州,会州为会宁州。”
同一件事,《元史•五行志》记载得更详细:“十二年……闰三月丁丑,陕西地震,庄浪、定西、静宁、会州尤甚,移山湮谷,陷没庐舍,有不见其迹者。会州公廨墙圮,得弩五百余张,长者丈余,短者九尺,人莫能开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