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迷博客 爱好摩托车旅行的人

30 5 月, 2014

2014-05-30红色会宁行之—-鸡儿嘴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4:02 下午

  听说鸡儿嘴在建祖厉河大桥,特前往观看,顺便说说鸡儿嘴的历史。
  鸡儿嘴(或者叫龟儿嘴)这个称谓始于何时,现在无据可靠,根据出土文物的推测(鸡儿嘴有仰韶文化之牛门洞文化遗迹一处),最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了人类活动的痕迹。在鸡儿嘴庞家河湾(祖厉河西岸,二十里铺汉墓群的对面)曾有新石器时代瓮棺葬遗迹几处,经历数千年风雨浸蚀坍塌,加上挖盗之风甚炽,如今几近湮绝无存。“会邑为弹丸之区,古时为西戎所居,有部落而无城郭。秦汉征服之,设置郡县,名称不一。西魏始称会宁,继复为会州”(《会宁县志》)。而鸡儿嘴地处会宁县西的兵防要道,因地理位置的特殊和自然条件的优越,应该在这个时候就有了鸡儿嘴这个地名。《定西县志·军事篇》提及:“185年(汉灵帝中平二年),车骑将军周慎率军经会宁鸡儿咀及县境西巩驿、傅家凹、巉口等地进围榆中” (镇压……联合大起义)。《宋史》卷八十七有:“定西,元丰四年以兰州西使城为定西城……东至龟儿嘴镇65里”,此处龟儿嘴,即今日会宁之鸡儿嘴!再看《清史稿—志三十九》云“巩昌府……安定冲……西:西岩山。镇一:龟 兒嘴。驿四:延寿、通安、西巩、秤钩”,从这几处引文,我们可以看出,鸡儿嘴这个地名,在清代以前,或叫龟儿嘴,原属于定西管辖,是隶属于定西的一个镇(古代军事单位),只是近代才划归会宁治下。查阅《会宁旧志集注》,发现自蒙元以来,就在鸡儿嘴设 巡检司,盘查过往行人是巡检司的主要任务,具体驻兵数目和官制设置不详。清代设有其他军事机构曰“塘” 【驿站关卡。 明、清驻军警备的较小辖地 , 比“汛地”小。】 ,“鸡儿嘴塘,额外一员(由县汛担),马兵一名,步兵五名,守兵二名,马两匹。”以及“铺舍”,【铺舍驻司兵,无事则借资守望,有事则急递公文】,鸡儿嘴当时设铺设兵两名。鸡儿嘴地方虽小,但从“宋金以来,渐为兵家瞩目,西夏用兵从关川峡进入,一夜之间,可兵临定西城下,从会宁鸡儿咀经青岚山即可进袭定西。至明季,元流亡者南扰定西一带,亦沿上述路线。清为平凉、天水西进兰州的重要通道。”(《定西县志·军事要地》)《会宁县志》载:“(会宁)西至鸡儿嘴二十里,为赴省之旧驿路。由县城西津门经十里铺至鸡儿嘴,为定西县界。”鸡儿嘴遗存有会宁县界碑一块,为同治年知县徐茂光所立。由此可见,鸡儿嘴自古以来便是东西通衢,定会枢纽,地处战略要冲,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鸡儿嘴背靠龟岩山,面朝鸡儿川(老年人说也叫凤凰川),视野开阔,平畴旷野,有良田千顷,井水提灌和黄渠水浇地兼备,自然条件相对优越。龟岩山 是鸡儿嘴川西侧的一段屏障,俗称烂山。此山延伸到鸡儿嘴村,山势下降,由最高的“盘盘营”陡降至四坪山,再往前到河崖处变成一个小山包,并被定会古道截为两段,西侧形如龟嘴,临崖兀立,故而村以此得名。也许是后人忌讳这个“龟”字,地名渐渐演变为鸡儿嘴,这是本人臆测,并无实据。“盘盘营”是汉代烽燧遗址,历代驻兵守望。六十年代平田整地,所遗旧墩损坏殆尽。四坪山(又叫堡子山)山顶平整,南北西三面山势陡峭,上有古堡巍然矗立,雄踞定会要冲,是鸡儿嘴民众为避民国匪乱而建立,修于民国二十三年。登临古堡,极目四望,鸡儿嘴川尽收眼底。四坪山和烂山的背后,有一条干沟,本地人称“死娃干沟”,其实是“寺洼干沟”的讹传。四平山东侧,原有“郝家山兴隆寺”一处,同治三年,毁于回乱兵燹。同治四年,迁址于今古堡内重修,解放后再次毁于政治运动,改革开放后在原址修复,即现在的关帝庙。关帝庙内旧时有鉄刀一柄,据说重逾二百多斤,是镇寺之宝,“破四旧”拆坏庙宇后不知所踪。在烂山西侧,农人曾挖出砖拱古墓一座,直穴横室,有火焚遗骸一具,在其足底位置又有活殉童骸一具,其他器物不明。据推测为西夏党项族墓葬遗址。(会宁)“地逼边徼,统辖非易,故期间侵略、并吞,未尝靡有。如,隋末,被西凉占领;唐衰,为吐蕃陷没;宋绍兴初,又为金人所有;金天兴末,复被蒙古所得;明清两朝间有割裂,皆不害为统一。”可见鸡儿嘴自古以来,一直处于地方割据和民族冲突的前沿,由于少数民族政权曾经长时间统治会宁,所以境内多有这种前人生活起居的遗迹。
  据《会宁旧志集注》记载:龟岩山,在(会宁)县西二十里,即马原山支脉。高约两里,长约二百余里。由定西县红土窑入境,至鸡儿嘴出境,为县西之屏镇。又云:(厉河)抵县南会祖河,绕城西北,抵龟岩山,西巩驿水西来注之,为祖厉大河。西巩驿水即现在的新套口河,发源于定西石峡湾,从鸡儿嘴村西逶迤而来,划开了定会两地天然的分界线,河上有鸡儿嘴七十年代建立的渡槽与邻村相连。西来的西巩驿河和东来的祖厉河相汇于鸡儿嘴川的北段,俗称大河尖,对鸡儿嘴川形成环抱之势,也使鸡儿嘴成为名副其实的“两河口”。
  田绿洲先生曾考证,鸡儿嘴川应该叫做凤凰川,背靠的山叫凤凰山,我原以为不然。因《会宁旧志集注》云:凤凰山,在县西十里,为马原山支脉。高约两里,长约一百里。由定西县入境,在县十里铺而至,上有 虸蚄 庙。可见凤凰山至于县城西之十里铺,与鸡儿嘴背靠的龟岩山同为马原山余脉,但并不等同于鸡儿嘴的龟岩山。大概是先生把行政区划上的鸡儿嘴村(其中包括十里铺)和鸡儿嘴自然村混淆了。但是从行政区划来说,凤凰山亦归属于鸡儿嘴,所以称之为凤凰川也是有历史渊源的。我曾多次打问过本地一些老年人,据他们说,鸡儿嘴川原来就叫凤凰川,至于命名依据,他们也是不得而知。由此分析,田绿洲先生称之为凤凰川,也是很有道理的。
  鸡儿嘴自古以来是商贾往来之所,又是定会交通要冲,扼312国道和平定高速公路之咽喉,是会宁县界的西出口。此地人多姓杂,民风刁顽,俗称雁过拔毛之地。对鸡儿嘴现有的记忆,也只能根据在世的老人的回忆,推移到民国年间。那时候鸡儿嘴商业繁盛,店铺林立,车马云集。有据可靠,清宣统元年曾在此新立集市,逢三六九日一聚。民国二十七年十一月十六日,鸡儿嘴发生了一件大事情:“有驱逐机一架由汉中飞来,至县城上空,机件突发毛病,自行降落于鸡儿嘴川,机中坐驾驶员一人,安全无恙。逾三日,修理完备(毕),起飞兰州。该驾驶员系广东人徐大队长。”(《会宁县志》),据说当时方圆几十里的人奔走相告,倾巢而出,都来看这天上飞的大铁鸟,那情景比现在会宁县逢集还热闹。史书记载“汉武西巡临祖厉而返”,是否就到过鸡儿嘴,现在不得而知。但是2007年春节,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会宁,曾到鸡儿嘴视察调研,却是事实。
  千年鸡儿嘴,自汉以来,曾经是匈奴、吐蕃、宋、西夏、金和蒙古交兵的古战场!古往今来,这条古老的街道上走过了多少中国历史上声名显赫的人物,不说唐宋征伐,金元名将,单说清代,就有林则徐、左宗棠、谭嗣同、马民心等,无一不穿梭于鸡儿嘴之古街,往来于历史烟尘之间。这里也曾见证过同治回乱之马化龙部屯兵鸡儿川,围攻会宁城;还有民国时期马家队伍纵横东西,王团吴团等土匪为祸地方;更有中国工农红军之西路军由此踏上了西征的悲壮历程。
  如今的鸡儿嘴,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六年前被规划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发展特色农业和区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现在又加快建设红色旅游专业示范村和绿色农家乐旅游示范项目,为鸡儿嘴县区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在实施的鸡儿嘴城市供水工程,在鸡儿嘴斜川建成一座面积一千余亩的水库,成为会宁旅游的一大景点。
  千年历史,众说纷纭,巍巍青山依旧,灼灼辉煌无存。正所谓:朝云幕雨,古今风物涤荡尽,寒来暑往,物阜民丰鸡儿新。

没有评论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L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

Powered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