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9月1日,原义岗区人民政府修建了红军烈士陵园。1998年8月,烈士陵园得到重建。
我出来细看了董家堡子的残留,还是感觉到震撼。堡子下面,镇政府旁边是养老院,我们进去看了看,很不错的。然后我们去镇政府后面的山上看了当年董家的堡子遗址,并在烈士纪念碑前肃立,追念先烈。当年的堡子墙上的弹孔还在,已经用玻璃保护起来了,烈士的遗骨也收拢,埋葬在一起。站在这半山腰,再往下看,可以知道当年董家的势力,从山脚的董家堡子一直到山上的堡垒,坡上有几道防线,地下还有一个通道。我们想看看,听说洞口早就堵了。听说义岗董家的故事,那是很厉害的,不过,据说董家对老百姓还是比较好的。如果把眼光再往远处看,可以看到义岗川全貌,整个一个河谷,确实是战略要地,形势险峻。
义岗川的董家先祖是山西省万泉县人董三,清同治年间担个货郎担子来义岗,娶一党家岘民女为妻。其四子董德行于光绪年间任石峰堡把总,并执掌马营镇的收税权。董德行生三子其源、其智、其义。三子又各生三子。董其源三兄弟在四岩山根处建成三座院子相连的连环堡,人称董家堡子。堡上有多处岗楼,堡子连接山坡上的碉堡。堡中建筑豪华,青砖碧瓦,雕梁画柱。1949年10月,人民政府逮捕董家五名主要成员并处决。没收短枪37支、步枪112支,轻机枪4挺,冲锋枪2支。土改时没收其土地和财产。董家自此不复存在,其家庭成员树倒猢狲散散居兰州、天水和新疆等地。我专门去看董家堡子,却只看到了拆剩的一间房。听说,这间房里住过孤儿院的几个女娃娃。
残存的堡子边上有几间没有人居住的人家,一家大门开着,里面一片狼藉,一家大门紧锁,上面有烈士家字样。
董家惟一没离开义岗川的人是董三的第四代孙董克昌。董克昌有一女五子,其女嫁榆中县一教师,长子1959年饿死,二子、四子与五子1960年进入义岗川孤儿院。二子、四子现在是靖远煤矿工人,三子1958年送与一王姓人家,五子被人从孤儿院领养现居华家岭乡。董克昌与妻皆亡于那场饥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