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迷博客 爱好摩托车旅行的人

21 5 月, 2014

2014-05-19千堡之乡通渭行之—-华家岭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2:59 上午

  崛起于陇中黄土高原的华家岭,是西兰、华双两条公路的交汇点,但向以高寒、干旱、坡陡弯急而被旅人视为畏途。上世纪四十年代流行过一首顺口溜,对汽车过岭的艰辛作如此形容:“一去二三里,耗油四五斤。抛锚六七次,八九十人推。”
  华家岭在历史上曾经的炙手可热得益于其交通要塞的地位。华家岭山梁南北走向,312国道盘附其上,而历史上的要道——西兰公路也要在此绕行六盘山。同时,华家岭也是华双公路、马陇公路、华兔公路与西兰公路相接的要塞。作为早期西兰公路的必经之地,华家岭乡有过一些时间的繁华与兴旺,但终究由于天气无常、地势险恶而被交通方面的专家所抛弃,交通要道都避让于华家岭而设计,这个被茅盾描写为“算是领教过”的地方,会被人们遗忘吗?
  20世纪30年代初,张恨水先生曾沿着西兰公路来到通渭华家岭。当时的华家岭上既没有汽车站,也没有招待所,因为那时,西兰公路还处在修筑路基的阶段。
  以长篇小说《春明外史》、《啼笑姻缘》、《金粉世家》蜚声文坛的中国多产作家张恨水先生坐了很长时间的车,一路上华家岭的萧索和颠簸,让他感觉非常劳累。一位写惯了“柳荫花下,才子佳人”的鸳鸯蝴蝶派代表性作家,被搁置在西北华家岭这样的荒山野岭上,自然全无兴致。
  我们来看看张恨水《西游小记》中的篇目,《燕居夏亦佳》、《翠拂行人首》、《乱苇隐寒塘》、《听鸦叹夕阳》、《黄花梦旧庐》这样的标题让人可以想见他对生活品位的追求那是相当的有格调。
  但华家岭的路途实在是太漫长了,甚至让他感到头疼,于是便写了一篇与别的小文风格迥异的《谁都头痛的华家岭》。在大才子笔下,华家岭的景色是这样令人厌倦:“公路就在这不高的山岗子上。这山岗,土人叫梁子,没有一棵树,没有一滴水,自然,没有一户人家。”从梁顶望低处,“不是层层下去的方块庄稼地,便是一圈套一圈的山梁子”,“山梁又永远像懒龙似的浑圆、漫长,没有一点曲折的风景。”
  这条公路如今不再像往年一样车流涌动,但路面保养做得非常不错,让人无法想象80多年的西兰公路在华家岭上是如何艰难,又“稀烂”到什么程度。可惜近年修宝兰客专,拉石料的大车把路压坏了,不知何时才可以恢复。
  司机师傅们说早些年跑大车很多次经过华家岭,华家岭别看并不高,却有它可怕的地方:
  一是华家岭路段多是盘山路,急弯多,对负荷重的拖挂车的制动性能是个严酷的考验。二是在夏天,路边的树茂密的叶子让司机的视线变得很差,得把心提到嗓子眼上,说不上什么时候就得和对面的车会车。最要命的是华家岭这儿老天爷的性情实在难以琢磨,路上遇到下雨落雪的恶劣天气,被困在半路上成了家常便饭。因此那时司机中传着“定西城里不吃饭,华家岭上不住店”的俗语。
  当年茅盾路过华家岭时,就是因为风雪,被困在老站长达三天。
  在1940年5月中旬,茅盾先生遭遇到的是从单衣到穿皮衣的更极端的天气。
  茅盾这次要走的自然也是这条明清古驿道改修而成的西兰公路,与恨水先生走过时还在筑路基相较,在他眼里,新近修成的西兰公路已是一条“确实不错”的路。
  但这种良好的观感到华家岭车站时瞬间无踪。客车刚一停车,岭上就彤云密布,寒风骤起,豆子般的雨点直往下落。
  与茅盾同行的其他旅客嚷着要走,听他们聒噪,华家岭更加“动怒”,于是雨滴翻转成漫天飞舞的雪花,硬是把茅盾他们留在了招待所。
  茅盾笔下这样写道:“第二天早起一看,糟了,一个银白世界,雪有半尺厚,穿了皮衣还是发抖。旅客们都慌了,因为照例华家岭一下雪,三五天七八天能不能走,都没准儿,而问题还不在能不能走,却在有没有吃的喝的。华家岭车站与招待所孤悬在岭上,离最近的小村有二十多里,柴呀、米呀、菜蔬呀,通常是往三十里以外去买的,甚至喝的用的水,也得走十多里路,从岭下山谷挑来。”
  茅盾先生来华家岭之前,尽管对华家岭的气候做了较为详细的了解,但华家岭剧烈的天气变化还是让他感到意外。岭上是凄迷风雪,岭下却是炎炎烈日。这番景致从哪里去找?茅盾披着大衣,在山岭上边走边看,苦境却让他甘之如饴。
  中午时分,雪停了,风也住了。茅盾回到招待所,午饭也刚好熟了。他趁热吃过通渭人的洋芋面片和炒鸡蛋后,乘车出发,不到十里地,于是又飘起雪花来。司机驾驶技艺再高超,也无法带茅盾走。看起来华家岭还是舍不得这位大文豪就这样轻易离去?
  于是,在漫天飞雪之下,茅盾只好半途折返,又回到招待所,通渭人再次为他准备好了可口的风味小吃。“有经验的旅客估计这雪不会马上停止,困守在华家岭至少要一个星期。”
  但第三天,华家岭或是被茅盾先生执意要走的信念打动,就刮起一场浩荡的天风,赶走了空中的云霭,吹停了雪片的旋舞,让这位大作家安全离开。
  或是茅盾先生为感谢华家岭的“厚意挽留”,特意写了一篇名为《风雪华家岭》的散文,让人想到了李太白的诗句“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的那份相知莫逆的情怀。
  走出村口,迎面而来的狂风简直让人窒息,当初的人们想不到,在文人墨客笔下,这徒增雨雪威势的风居然也是一种取之不绝用之不竭的能源。
  新修的312国道面对华家岭悄然绕行了,而这里也不属野生动物保护区或候鸟栖息区,地下均无有价值矿产和有价值文物,但上苍仍然眷顾着这片绵延一百多公里的山岭。
  华家岭气象站提供的多年风力资料显示,该地区全年可利用有效风速时间大于6000小时,10米高测风塔测得年平均风速达4.9m/s,全年最大极限风速小于30m/s,最小风速均大于3.5m/s,据技术人员2005年9月在活马滩村建测风塔测量,2005年10月份月平均风速达5.2m/s(20米高层月平均风速为5.3m/s),风速年际、年内变化都较小,对风能利用极为有利。
  张锋说与张恨水笔下“没有一棵树,没有一滴水”景象不同,如今的华家岭林草覆盖率为20.7%,金秋时节,梯田错落有致,林草五彩斑斓,不免吸引摄影爱好者纷至沓来,现在山岭之上新近出现的风车塔成了他们热捧的对象。
  远处巨大的风电塔逐渐映入眼帘。
  华家岭浩大的天风引来了“捕风”的汉子,风电场的建设者们。
  站在村口,高80米的25座风电塔,错落有致地矗立在岭梁上。它们简直就像是从泥土中生长出来似的:那枝干,那叶子,你随便在哪一片山坡或田埂,随便在哪一株草本植物的身上,都可以隐隐约约看到它的影子。它们之间的相似,常常让你混淆不清这种风电塔的植物,即使是整个华家岭,也会在螺旋桨一样的花朵的提升下,飞翔起来。
  在呼呼的风声中,我们走近一座风电塔,看到了风电塔的真实面目:每台发电机由三片旋叶组成,每片旋叶长52米,总转动直径将达105米。25台机组不停作业,可源源不断地产生电能。在星期五所留下的残雪的映衬下,风电塔的身姿呈现出一种朦胧的美。巨大的三叶轮片悬在高高的塔身上,如同丹顶鹤般的翩跹舞姿。
  华家岭风电项目总投资是一个惊人的数字,达42亿元,总装机容量50万千瓦,共分三期建设。一期工程总投资4.7亿元、总装机容量5万千瓦,于2011年10月奠基开工,25座风电塔已经建成。目前,该工程已完成投资1.6亿元,将于12月中旬建成并网发电。张锋说,以后提到华家岭,人们脑海中出现的多半不会是昔日行路难的景象,而更多的是风电塔三叶轮转的风情。

没有评论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L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

Powered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