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3 月, 2015
2013-04-11摩旅皋兰什川赏梨花之榆中高崖烽火台
这里出现的烽火台是我在高崖水库边拍照片时偶然看到的,就不由有种爬到山顶去看看的欲望。烽火台的位置在高崖水库大坝东侧,黎家庄后山顶之上,就像沿川湖边的一颗明珠,与湖水相望相守。
2013-04-11摩旅皋兰什川赏梨花之榆中高崖水库(沿川湖)
高崖水库,现在叫沿川湖,位于榆中县城东南50公里处的高崖大峡中。径流面积131平方公里,库址海拔1511米。水库以蓄宛川河上游山洪为主,兼蓄长流水。水库为多壤土均质土坝,坝高27米,长150米,坝顶海拔2060米。库容1034万立方米。
1954年,时任高崖区委书记王荐丞、区长陈昌虞建议修建高崖水库。1955年,甘肃省水利局派工程技术人员勘测。1957年10月,榆中县委决定,从高崖、甘草店、清水驿、龙泉、新营、双堡、隆山、黄坪8乡抽调3500名民工于同年12月5日开工建设。全体民工风餐露宿,昼夜轮流作业,于1958年8月8日竣工。用工日51万个,完成工程量44.04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5万元。
水库建成后,当年开挖西干渠14公里。1963至1965年,进行复修改建,渠道延伸为16.6公里,衬砌14.5公里;建成支渠37条,长54.3公里,衬砌24条,长15.2公里;建成各类建筑物120座。1986年10月,将高崖镇上街口山坡上的盘山明渠改建为隧洞。1958年完成了东干渠土建,因多年没有使用,无人管理,破坏严重。1988年8月开始复建,1990年10月完成,长12.7公里。高崖水库建成后,灌区有效面积由1963年的7723亩,增加到1990年的1.15万亩。1961年至1970年,还给灌区以外的夏官营公社中河堡、红柳沟、夏官营、太平堡4个大队调剂灌地600亩。
1954年,时任高崖区委书记王荐丞、区长陈昌虞建议修建高崖水库。1955年,甘肃省水利局派工程技术人员勘测。1957年10月,榆中县委决定,从高崖、甘草店、清水驿、龙泉、新营、双堡、隆山、黄坪8乡抽调3500名民工于同年12月5日开工建设。全体民工风餐露宿,昼夜轮流作业,于1958年8月8日竣工。用工日51万个,完成工程量44.04万立方米;国家投资15万元,群众自筹资金5万元。
水库建成后,当年开挖西干渠14公里。1963至1965年,进行复修改建,渠道延伸为16.6公里,衬砌14.5公里;建成支渠37条,长54.3公里,衬砌24条,长15.2公里;建成各类建筑物120座。1986年10月,将高崖镇上街口山坡上的盘山明渠改建为隧洞。1958年完成了东干渠土建,因多年没有使用,无人管理,破坏严重。1988年8月开始复建,1990年10月完成,长12.7公里。高崖水库建成后,灌区有效面积由1963年的7723亩,增加到1990年的1.15万亩。1961年至1970年,还给灌区以外的夏官营公社中河堡、红柳沟、夏官营、太平堡4个大队调剂灌地600亩。
22 3 月, 2015
2013-04-11摩旅皋兰什川赏梨花之榆中万眼泉
榆中万眼泉在榆中县来紫堡乡冯家湾村,陇海铁路从万眼泉沟口穿行而过,因为砂板岩山崖上布撒着流珠溅玉的奇泉,所以称其为“万眼泉”。
这些泉水渗流于第四纪洪积砾石层的裂缝孔隙中,系寒水石岩面。泉眼遍布于山体南北及东西下部,砂板岩状如一长排“房屋”,有“屋檐”突出,“檐”下凹进如洞窟的石龛,在“屋檐”和石龛里,千丝万缕的泉水像细线,像檐水,像串珠,在近500米宽的“屋檐”下,叮叮咚咚,简直是一个水珠世界、仙乐胜地。置身其中,宛如到了江南。
据当地老百姓传说,远在盛唐时期,李世民将文成公主许配吐蕃的松赞干布,于是文成公主告别长安,随着庞大的送亲队伍,还有选拔出来的能工巧匠,一路浩浩荡荡,沿丝绸之路西进,不日途经苑川,便住宿在冯家湾村的清水庙里。翌日正要出发继续西行,突然苑川河暴发山洪,洪水滔滔咆哮而下,阻隔了送亲队伍的去路,尊贵的文成公主便滞留在这里。公主无聊,加之沿黄土大路行走多日,一路风尘扑面,她想沐浴,但这里是旅途,有诸多不便。后经冯湾村土人提供信息,千金之躯的文成公主来到村后不远的万眼泉。一看,果然是一处世外桃源,山弯里,廊檐般岩层水帘滴珠,水滴击水,一片丝竹磬音,还点缀着几间农舍,几亩农田,安静秀美。文成公主高兴极了,西陲边塞,难得有如此的风景。她开始戏水、洗手……而当地老百姓的传说就更玄了。他们指着清泉环绕中的一处台地说:“那里,就是文成公主洗过澡的地方。”
传说自然是人为赋予万眼泉以神秘色彩,以此提升万眼泉的品味,不过我去时显然已经很少有游人涉足了,蒿草和人差不多一样高了,穿行其中煞是费劲,仅存的是条羊肠小道,早就听说万眼泉差不多干涸了,不过我去时还算看到了流珠溅玉的景象,或许是最近雨水比较多的原因吧?
这些泉水渗流于第四纪洪积砾石层的裂缝孔隙中,系寒水石岩面。泉眼遍布于山体南北及东西下部,砂板岩状如一长排“房屋”,有“屋檐”突出,“檐”下凹进如洞窟的石龛,在“屋檐”和石龛里,千丝万缕的泉水像细线,像檐水,像串珠,在近500米宽的“屋檐”下,叮叮咚咚,简直是一个水珠世界、仙乐胜地。置身其中,宛如到了江南。
据当地老百姓传说,远在盛唐时期,李世民将文成公主许配吐蕃的松赞干布,于是文成公主告别长安,随着庞大的送亲队伍,还有选拔出来的能工巧匠,一路浩浩荡荡,沿丝绸之路西进,不日途经苑川,便住宿在冯家湾村的清水庙里。翌日正要出发继续西行,突然苑川河暴发山洪,洪水滔滔咆哮而下,阻隔了送亲队伍的去路,尊贵的文成公主便滞留在这里。公主无聊,加之沿黄土大路行走多日,一路风尘扑面,她想沐浴,但这里是旅途,有诸多不便。后经冯湾村土人提供信息,千金之躯的文成公主来到村后不远的万眼泉。一看,果然是一处世外桃源,山弯里,廊檐般岩层水帘滴珠,水滴击水,一片丝竹磬音,还点缀着几间农舍,几亩农田,安静秀美。文成公主高兴极了,西陲边塞,难得有如此的风景。她开始戏水、洗手……而当地老百姓的传说就更玄了。他们指着清泉环绕中的一处台地说:“那里,就是文成公主洗过澡的地方。”
传说自然是人为赋予万眼泉以神秘色彩,以此提升万眼泉的品味,不过我去时显然已经很少有游人涉足了,蒿草和人差不多一样高了,穿行其中煞是费劲,仅存的是条羊肠小道,早就听说万眼泉差不多干涸了,不过我去时还算看到了流珠溅玉的景象,或许是最近雨水比较多的原因吧?
2014-03-26摩旅甘谷沙石坡南塔
甘谷南塔位于甘谷县大像山镇沙石坡村南侧山顶平台之上,坐火车在天兰铁路线上穿行,能经常能看到的就是陇西文峰塔,而甘谷的南塔由于离铁路较远,平时不注意很难看到,只有在天高气爽之时可以清晰看到它的身影,它就在天门山东面不远的山上,静静伫立!
现在的南塔为七层六面结构,红砖水泥砌就,每层高度2.5米左右,塔基高度在1.5米左右,顶部有高度约为3米的金属塔尖,总高度大概在22米左右六面塔体只有东西两面开有上部为拱形窗户,其余四面均为假窗户,七层六面均开有圆形亮窗,塔梯顺位于塔中部的砖柱盘旋而上,共106级,塔门开在塔的东面。
当地人俗称其为南塔,也有人称之为来星塔,至于具体名称来历也不得而知。
传说从前,有个广老爷坐了甘谷的知县,他精通风水。广老爷到甘谷上任,县里的官员和乡绅们去迎接。他下了轿子,与迎接的人们寒暄行礼之后,首先观看甘谷的山形地理,然后对大家说:“大像山是青狮,天门山是白象,青狮白象把门,山上定有菩萨庙。”大家惊叹老爷善观风水,并回答:“有啊。”广老爷摇头说:“可惜了这好风水啊。”众人不解,问:“老爷是说此地风水有缺陷?”广老爷说:“风水虽好,可惜石山土盖头,渭水向东流,清官不长久,忠臣难到头。”众人听了,忙问有何办法改变,广老爷说:“北边修个北塔,可以助富贵,南边修个南塔,可以助功名,中间修个魁星阁,功名就出来了。”修南塔、北塔、魁星阁的事就这么定了,可是县衙里拿不出钱,乡绅们自告奋勇出钱,在县城北的缇群山修了北塔,在县城东南的柳家坡修了南塔,在柳家坡修了魁星阁。后来甘谷出了二十二个举人,十九个贡生,四个进士。
当然传说归传说,能查到的资料是《甘谷大事记》中记载:清德宗光绪七年(1881)知县广沣修建南塔,并初建北塔地基。算来也有131年的历史了,但是我上山看到的是红砖水泥砌就的,显然是重修没有多少年的新塔,咨询甘谷本地人说可能是1997年前后新修的。站在南塔下四顾,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作为风水建筑,它正对的正是散渡河沟方向,而且沙石坡村里的老人也说不是他们所修,是县上还是北面的人所修,目的就是为了堵风水。
现在的南塔为七层六面结构,红砖水泥砌就,每层高度2.5米左右,塔基高度在1.5米左右,顶部有高度约为3米的金属塔尖,总高度大概在22米左右六面塔体只有东西两面开有上部为拱形窗户,其余四面均为假窗户,七层六面均开有圆形亮窗,塔梯顺位于塔中部的砖柱盘旋而上,共106级,塔门开在塔的东面。
当地人俗称其为南塔,也有人称之为来星塔,至于具体名称来历也不得而知。
传说从前,有个广老爷坐了甘谷的知县,他精通风水。广老爷到甘谷上任,县里的官员和乡绅们去迎接。他下了轿子,与迎接的人们寒暄行礼之后,首先观看甘谷的山形地理,然后对大家说:“大像山是青狮,天门山是白象,青狮白象把门,山上定有菩萨庙。”大家惊叹老爷善观风水,并回答:“有啊。”广老爷摇头说:“可惜了这好风水啊。”众人不解,问:“老爷是说此地风水有缺陷?”广老爷说:“风水虽好,可惜石山土盖头,渭水向东流,清官不长久,忠臣难到头。”众人听了,忙问有何办法改变,广老爷说:“北边修个北塔,可以助富贵,南边修个南塔,可以助功名,中间修个魁星阁,功名就出来了。”修南塔、北塔、魁星阁的事就这么定了,可是县衙里拿不出钱,乡绅们自告奋勇出钱,在县城北的缇群山修了北塔,在县城东南的柳家坡修了南塔,在柳家坡修了魁星阁。后来甘谷出了二十二个举人,十九个贡生,四个进士。
当然传说归传说,能查到的资料是《甘谷大事记》中记载:清德宗光绪七年(1881)知县广沣修建南塔,并初建北塔地基。算来也有131年的历史了,但是我上山看到的是红砖水泥砌就的,显然是重修没有多少年的新塔,咨询甘谷本地人说可能是1997年前后新修的。站在南塔下四顾,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作为风水建筑,它正对的正是散渡河沟方向,而且沙石坡村里的老人也说不是他们所修,是县上还是北面的人所修,目的就是为了堵风水。
2014-03-26摩旅甘谷西三十里铺朱圉山堡
甘谷朱圉山堡位于甘谷县磐安镇西三十里铺村东南朱圉山鸡儿嘴之上,堡子依山势而建,南高北低,不规则形状,最长处距离150米左右,最宽处70-80米,由北向南台阶状逐渐抬升,除了北侧有一处较宽台地外,其余台地都很窄,落差也很大,东北面借助朱圉山天然峭壁,没有修筑夯土墙,南北侧堡墙基本依靠切削黄土山崖外加夯筑而成,堡墙不是特别高,但是由于山势较陡,所以也是易守难攻之地。
甘谷磐安镇有顺口溜“三十铺下一盏灯,五十铺下紫金城,石家窑下鸡眼睛,四十铺下盛血盆”。“三十铺下一盏灯”就是指朱圉山堡,因其位居高峰,战略位置险要,遇兵变点火于堡内,则渭河川道区及南北两山群众皆知,如一盏信号灯。
甘谷磐安镇有顺口溜“三十铺下一盏灯,五十铺下紫金城,石家窑下鸡眼睛,四十铺下盛血盆”。“三十铺下一盏灯”就是指朱圉山堡,因其位居高峰,战略位置险要,遇兵变点火于堡内,则渭河川道区及南北两山群众皆知,如一盏信号灯。
2014-03-26摩旅甘谷朱圉山
朱圉山,为我国亘古之名山,位于甘肃省天水市甘谷县,《尚书·禹贡》与西倾、鸟鼠、太华连比而书,“禹敷水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曾历“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汉书·地理志》冀注:“《禹贡》朱圉山在县南。”《水经注》:“朱圉山有石鼓,不击自鸣,鸣则兵起。”《太平寰宇记》:“朱圉山一名白贡山。”《明一统志》:“朱圉山在伏羌县南三十里。”《禹贡锥指》:“在今伏羌县南三十里,山色带赤。”由此可见,朱圉山历代有记。
朱圉山为秦岭支脉,层峦叠嶂,连峰耸峙,连绵于县西南者,皆可称为朱圉山。朱圉山极峰为石鼓,其脉北过艾家川,又拔地亘为十八盘,至古坡头分东、西、中三梁,蜿蜒北衍,绵亘渭南。西梁北尽处为天马山,中岭北尽处为旗鼓山,东岭北尽处为天门山。三岭呈叶状伸延,四通八达,磅礴于百里之间,岗峦纵横,群峰峻秀,随地异名。
主要山峰有石鼓山、碧云山、飞来山、龙台山、乌龙山、灵凤山、见龙山、无畏山、崎峪山、华盖寺山、天门山、旗鼓山、大像山、天马山、显龙山、雪岩山、石门山、凤台山、石臼山、挂剑山、六棱山、兴国山、鼍山等。
朱圉山为秦岭支脉,层峦叠嶂,连峰耸峙,连绵于县西南者,皆可称为朱圉山。朱圉山极峰为石鼓,其脉北过艾家川,又拔地亘为十八盘,至古坡头分东、西、中三梁,蜿蜒北衍,绵亘渭南。西梁北尽处为天马山,中岭北尽处为旗鼓山,东岭北尽处为天门山。三岭呈叶状伸延,四通八达,磅礴于百里之间,岗峦纵横,群峰峻秀,随地异名。
主要山峰有石鼓山、碧云山、飞来山、龙台山、乌龙山、灵凤山、见龙山、无畏山、崎峪山、华盖寺山、天门山、旗鼓山、大像山、天马山、显龙山、雪岩山、石门山、凤台山、石臼山、挂剑山、六棱山、兴国山、鼍山等。
2014-03-26摩旅陇西河浦山上的土墩
《陇西县志》(1988年版)记载:陇西历来除了干旱就是暴雨冰雹危害最大。陇西境内的冰雹一般起自大营梁、福星等地。其最初发源于青海高原东南部,经临夏临洮的马衔山而进入陇西的。主要路线有三条:一条是从大营梁入境,经通安驿、云田、和平、永吉入武山;另一条从西北方入境到福星梁加强南下经高楞、渭河、昌谷、宝凤入武山;再一条从德兴起源经柯寨、渭河、昌谷到宝凤消失。这三条路线的冰雹对陇西农田威胁甚大,危害程度最高。如果古代的官员要在河浦山上修筑风水建筑,最大的可能性也就是阻挡第一条路线的冰雹南下进入陇西县城。
2014-03-26摩旅陇西保昌楼
陇西保昌楼位于陇西县渭河北河浦山岘口。1883年,也就是清光绪九年,八月十八日,由巩昌知府颜士璋筹划,本地木匠莫长泰、泥工蔡全福、画工李元等修建.建筑为三层木楼,长宽各10米,高14米,一、二楼楼檐为四角形,三楼为八角攒顶式屋顶,共有廊柱32根,斗拱52朵,棂栏巧秀,飞檐翼然。在城里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同时也是陇西北川游人入城的第一景观。因为陇西古称巩昌,所以保昌楼也即保佑巩昌之意。
2014-03-26摩旅陇西保昌楼
陇西保昌楼位于陇西县渭河北河浦山岘口。1883年,也就是清光绪九年,八月十八日,由巩昌知府颜士璋筹划,本地木匠莫长泰、泥工蔡全福、画工李元等修建.建筑为三层木楼,长宽各10米,高14米,一、二楼楼檐为四角形,三楼为八角攒顶式屋顶,共有廊柱32根,斗拱52朵,棂栏巧秀,飞檐翼然。在城里是一眼就能看到的,同时也是陇西北川游人入城的第一景观。因为陇西古称巩昌,所以保昌楼也即保佑巩昌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