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4 月, 2013
15 4 月, 2013
14 4 月, 2013
13 4 月, 2013
“姜戈”的“技术原因”
@假装在纽约也有自己的真问题:“为什么出现长时间裸女镜头的抗日神剧能在电视黄金时段播放,而<被解救的姜戈>只有短短几秒钟的男性生殖器镜头却不能在电影院放?为什么编造历史纯属意淫的抗日神剧能放,讲不愿做奴隶的姜戈杀死奴隶主的电影却不能放?”
答案不言而喻,又是关于审查。
“姜戈”的好事可能是坏在媒体的大呼小叫上。这部夺得第85届奥斯卡最佳男配角、最佳原创剧本奖的鬼才导演昆汀新作周二晚间在北京一家影院举办媒体点映,凤凰网为此发布影评,但被推荐在首页重点展示的不是“最文艺的暴力美学”,而是“男女露点镜头全保留”:“观众震惊地发现,电影虽验证了之前新闻所言的暴力场面大删减,‘血喷泉’的瞬间全部消失,但原版中的裸露镜头却完全保留,女配角凯丽-华盛顿露点,男主角吉米-福克斯生殖器则完全暴露(可能由替身演员完成),清晰可见。大尺度‘照顾’有周,甚至有人猜测做审查的是不是大部分是女人。”
“尺度之大,前所未有,不少观影人士感慨如此竟然能过审”——这到底算是对电影审查者的表扬还是批评?宣判在公映首日到来,昨天上午10时许,门户娱乐频道陆续从影院门口得到消息,称影片发行方中影和华夏口头通知院线,因为“技术原因”暂停放映。
很快,类似“刚看了1分钟,停了!”的观影者自述出现。虽然也有通过网络下载提前看过的观众承认“中国电影一日不分级,影院就不应该演这么血腥暴力的电影”,中新社还提供了一个“疑因制片方‘得罪了人’”的推测,但绝大多数围观者都认定火线停映只有一个原因:审查的时候漏看了那个露点镜头。
正如@郭光东调侃时所云,“再没有比这更牛逼的宣传推广策划了”,遭遇此劫后,《被解救的姜戈》反而吸引了更多的关注,一举登上五大门户及多家都市报的首页头版。
这也正是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所不愿见到的景象,因为他也认定“技术原因”其实就是“露点”:“突然紧急暂时停映,这个行动本身对国家政治带来的损害,要远远大于一旦没把‘有害镜头’剪干净有可能带来的损害。现在体制内缺少在一些敏感节点上敢于对上请述真情、并以此避免决策不当的人。或者是体制的确不鼓励这样做。一些奇怪决定在各地和部门频出,最后埋单的都是政府公信力。”
几乎是一模一样的意思,只不过换成上海电影家协会副主席石川署名,胡总编的评论版上今晨发表《被叫停的<姜戈>:中国电影审查之伤》:“如今互联网在中国全面普及,网络的尺度很大,观众的承受力也非过去能比,电影审查的标准需要与时俱进,否则就会成为电影产业的束缚。这种开放心态不仅适用于国产电影,也应适用于进口电影。中国电影没有分级制,也导致电影审查过程只能以‘人治’为主,而‘人治’难免会有疏漏,就像这次《被解救的姜戈》,之前的审查员大概觉得可以过,现在又有其他人觉得不行。主管部门应该就电影审查制和分级制进行广泛调研。2002年曾就电影分级制有过讨论,但仅因为当时主管部门一位官员说了一句‘分级制不符合中国国情’,就再没有下文了。” (more…)
10 4 月, 2013
“神探”神话的破灭
“聂海芬,你在哪里?”十几天来,中国媒体和互联网舆论空间里回响着这个问题。
“3月26日上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张辉、张高平强奸再审案公开宣判,撤销原审判决,宣告张辉、张高平无罪。张氏叔侄当庭无罪释放,浙江省高院副院长庭审后向二人鞠躬道歉”——在描述了这起今年以来浙江纠正的首起冤假错案后,东方早报专辟章节描述这位“无懈可击”的女“神探”:“冤案纠正之后,‘浙江神探’、当年侦办此案的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预审大队大队长聂海芬的相关报道,至今依然高挂在网上。”
高挂在网上的是央视7年前播出的“浙江神探”系列报道第三集《无懈可击——聂海芬》,详细叙述了其当年如何在没有找到任何强奸物证的情况下,通过“突审”,让“惊魂未定”的张氏叔侄交代犯罪事实的过程。节目中,聂海芬称,不仅在死者身上找不到张辉的“精斑”等痕迹,而且技侦人员“几乎把整个车厢都翻遍了”,同样没有查到任何痕迹、物证。但通过调取案发当日的水文资料,印证二张的口供中‘在抛尸地点听到水声’的说法,又通过邀请人大代表见证张辉及张高平分别指认现场的方法,最终获得了两人犯罪‘无懈可击’的证据。”
不过,根据7年后东方早报这篇《杭州无人证物证奸杀案平反,叔侄坐牢十年后被无罪释放》报道的补充,浙江省高院后来的调查显示,张辉曾在警方耳目的画图提示下,先后3次指认现场,最后一次才被录像,而参与见证的人大代表坐在指认现场的后一辆车上,并未起到见证的作用。而且,“奇特的是,另一篇有关聂海芬的文章——《一个与死囚对话的现代女‘提刑官’》,则称聂海芬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使得该案最终在没有完整口供的情况下,运用证据认定作出终审判决。‘该案成为杭州市第一起零口供判决的经典案例。’”
说起来,在推动张氏叔侄沉冤得雪的过程中,这份上海报纸可能是起到最大作用的媒体,其记者鲍志恒跨越安徽、河南、新疆、浙江四省区近10座城市,于2011年11月21日就已刊发两篇《跨省作证的神秘囚犯》、《一桩没有物证和人证的奸杀案》,揭示重重疑点。
“正义虽然迟到了,但最终没有缺席”——于是,就在平反次日,东方早报决定重新刊发一篇迟到的对话,一年半前由记者在新疆石河子监狱与张高平谈心:“东方早报:牢头后来又打你了?张高平:打嘛。那一夜(牢头)打得我……啊呀……但我还是说不是我干的。他们没办法了,又来耍花样。他们先把我拉出去剃了光头,然后突然冲进来两个穿着白大褂的人,把我按在地上,抽了一大筒血……我不可能让自己背着杀人犯的罪名回家种田、种地。如果不平反,我这辈子要么死在北京,要么死在浙江省高院门口。”
冤狱十载,张辉、张高平终于等到了迟来的正义。经由网络扩散,这桩平反案件迅速引发围观。在东方早报3月27日当天头条评论《奸杀冤案昭雪,亡羊补牢未晚》的带领下,愤怒潮水般涌起,直指聂海芬。 (more…)
178:1
长春新文化报周日头版《买菜老人市场内突然摔倒,178人跨过仅1人守护》,报道时虽然选取的是“白衣女子坚守救护”的角度,但被门户编辑和微博用户更加着力传播的是文中下列描述:“整个过程中,共有178人从老人身上跨过,只有白衣女子一人帮忙看护老人”。
这当然符合中国民间舆论场上有关“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持久印象,再加上有视频截图为证,网络围观者又像一年半前面对“小悦悦事件”一样,痛心疾首,哀叹“冷漠社会”或者“好人做不得”。媒体时评也是闻讯而至,《178:1的冷漠,人性道德何存?》《老人倒地178人跨过,集体冷漠的原罪》,声声泣血。
然而,有图不一定有真相。央广次日即有报道,称自家记者找到了这起事件的爆料人、亲历者,由大厦物业的王经理对“178人打此经过,并从老人身上跨过……大多面容平静的说法表示“并不完全认同”:“个别有的顾客就从他那腿上迈过去,这是有的,但是不等于人人都从他身上跨,确实没有这事!录像非常清楚……由于人太多,个别人从老人腿部迈过去,但绝不是178人从老人身上跨过,跨过和迈过一字之差,谬之千里……大多数路过的人都在关切的询问老人的伤势。直到一位身穿白色上衣、手提棕色挎包的女子出现。”
在全国舆论中引发轩然大波后,新文化报此时也修正了自己的说法,在封面刊出白衣女子王玉玲的笑容,由她解释“帮忙的不止她一个”:“也有其他热心人,菜摊的老板、忙帮打120的大哥,还有一个戴眼镜的30左右的男士,也一直在现场帮忙,不止我一个。”
虽然也仍摘录了类似“是人心的冷漠还是对被冤枉的恐惧”的微博跟帖,但最长的一段点评还是在为当天路人集体辩解:“在已有黑衣商户拨了120,也有‘白衣女子’看护老人的前提下,其他市民不离开做什么?是也一起打120,把120给打爆?还是围在一堆都照顾老人,妨碍老人呼吸?在已有人打120和已有人照看老人的前提下,其他人自发离开是合理的,毕竟各有各家,各有各事,各走各路;而且其实,鉴于‘围观和过往的人越来越多’,有些人也正是‘白衣女子’为了避免拥堵、万一给老人造成伤害给疏导离开的。”
从此翻盘。昨天,曾经转载过《老人摔倒,178人从他身上跨过》的现代快报也以“真相大白”的语气,声明《178:1 其实是网友误传》:“就是这样一个充满‘正能量’的故事,却在网上被部分网友描述成了长春版的‘小悦悦事件’……记者从当事老人、白衣女子和多位目击者那里了解到,实际上,现实并没有人们想象中那般冷漠……视频中的‘白衣女子’王玉玲告诉记者:“当时为救治老人出谋划策的商户、市民有数十人之多,市场为方便急救车的到来还特意开辟了‘绿色通道’,只是这些东西都在网上疯传的无声视频里被‘过滤’掉了,这才引发了人们的误会。”
这篇用来以正视听的新稿件源自现代快报的主办单位——新华社,新华每日电讯当天亦以评论版头条位置刊出。在着力说明“‘没有蹲下的施救’同样珍贵”后,作者终将点评高度提升:“在复杂的网络环境中,人们很容易被不全面的信息所误导,若不能冷静思考、辩证分析,很可能与真相愈行愈远。” (more…)
9 4 月, 2013
央视中枪
在这场误打误撞却又在所难免的微信之争中,央视曾经陪绑中枪。
4月5日午后,@央视新闻曾以惊叹语气高呼“德国的‘微信’软件是收费的!”:“与中国的智能手机用户使用 的‘微信’类似软件WhatsApp、Skype等,在德国的软件下载和基础发送文字、图片或声音消息都是免费的,但是部分运营商对于使用该类软件中的即时通话(类似‘微信’实时对讲、视频聊天)功能则采取了不同程度的收费套餐。”
跟帖之中,类似“德国总理是人民自己选的,你咋不比呢”的反问自不待言,@雷克小流氓的出现才真是“打脸”。这个认证为“从北京徒步到乌鲁木齐的德国青年”的账号,当晚配发一幅自己手拿欧元硬币的图片,发帖如下:“亲,别问我德国whatsapp和skype收不收钱啊。据我所知,skype不收钱,除非你用它给网外的号码打电话(比如手机或座机)。whatsapp收钱。德国iphone用户下载app得先交89cent。就一次!下载完了之后,我再也没有交什么钱。至于89分是多少钱,你看我手中的硬币。1欧,比89分值11分。”
这样的当头一棒,对那些认定央视居心叵测的人们来说,好比天降甘霖,当即热情转发以示真相。@李承鹏此前就已经讽刺过“他们一直有两件兵器:一叫国际惯例,一叫中国特色”,现在有了德国朋友的帮助,更可与@徐昕并肩高呼:“别掉进央视的坑里!”
腾讯不方便吐的槽,自有网易兄弟两肋插刀。今以首页专题前来助阵时,引美国为证,强调“运营商敢对WhatsApp收费,除被监管部门审查外,还将遭遇集体诉讼”。
想来,@央视新闻也明白,这些对自己的死掐中,有些应该就是自己死掐苹果之后遭受的“报应”。被指控“选择性报道”、“误导性报道”的这家喉舌电视台,或许也只能接受这种民情:虽然是自家记者摄录下河北沧县环保局党组书记邓连军用“水煮红小豆”来为当地红色井水辩解的过程,并最致导致对方去职,但反对者不会因此增加好感;虽然新闻1+1和面对面栏目接连访问浙江蒙冤叔侄,由其陈述遭逼供7天7夜的惨痛,但反对者更愿挂在嘴边的是7年前央视“浙江神探”系列报道之《无懈可击聂海芬》——总之,只有丢脸现丑之时,微博上才会响起“看,那是CCTV干的!”
禽流感舆情中,这幕来自民间意见领袖一方的“选择性评论”再次上演。“禽流感各国都有,时时也爆发,全球医界也没神药。可别人信息透明,这里却总辟谣+捂盖子。说实话这次透明度超过10年前非典,但仍不够,因面对重大疫情,你除了解决疫情本身还要缓解惶惶民心。这才是常态治国”——这是@李承鹏6日下午的前半句。后半句是:“呼吁去亚马逊看雨林的央视今晚多报道疫情。别老伸话筒问:你幸福吗。我只好答:我幸……存。” (more…)
“一己之私”
第一夫人仍然是市场化媒体编辑不愿遗漏的画面焦点:从预报博鳌论坛开幕之时起,“习近平出席”后面就一定会跟上“携夫人彭丽媛”;放在过往几届,南方都市报应该没那么大热情刊登中国国家元首的常规欢迎仪式,可如今大半个封面就是为了对比呈现两对伉俪的风采;嫌从央视截屏中裁出彭丽媛坐在丈夫身后聆听演讲的专注神态还不够,搜狐还要借首页标题中再当一回时尚星探——“彭丽媛佩蝴蝶结(图)”,并配发《外交官揭秘彭丽媛出访着装:功劳要归于其本人》;当网易首页展示《网友制彭丽媛萌版卡通图》时,新浪已率先推荐中共中央党报学习时报的评论《“第一夫人”外交的角色与作为》,定题为“中央将彭丽媛出访定位公共外交可行”。
当然,头条还是不能这么花边。从昨天午前起,五大门户会同人民网、新华网、央视网,一并在首页最上方展示习近平在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上的演讲内容,其中尤以那句“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世界搞乱”为重点。
根据新华社所发布演讲实录,首次以国家主席身份出席博鳌论坛的习近平呼吁“同心维护和平”:“和平犹如空气和阳光,受益而不觉,失之则难存。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国家无论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该做和平的维护者和促进者,不能这边搭台、那边拆台,而应该相互补台、好戏连台。国际社会应该倡导综合安全、共同安全、合作安全的理念,使我们的地球村成为共谋发展的大舞台,而不是相互角力的竞技场,更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一个地区乃至世界搞乱。”
这话是说给谁听的?习近平在央视直播画面中话音刚落,时政观察者就开始在微博论坛上猜测。再加上当天早晨五大门户均重点展示外交部部长同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通电话那句“不允许在中国的家门口生事”,人们普遍认定,这些话都是针对在过去一周里似乎箭在弦上的朝鲜半岛局势而说,是对金正恩“一意孤行”的警告——@新周刊昨天下午转发“金正恩作势欲按下核按钮”的外媒封面设计,配上的点评正是“不能为一己之私把世界搞乱”。
核危机陡然升级是从上月底朝鲜宣布切断与韩国最后保留的军事热线、并针对韩国进入“战争状态”开始。如果说一开始,包括中国媒体在内,多少是将朝鲜新闻主播的疾言厉色当作“嘴炮”一般的虚张声势,并没有给予多少显著版面,那么,在《朝鲜作战地图意外曝光,疑似准备袭击华盛顿》、《朝鲜重启曾关闭的反应堆,年钚产量可造一枚核弹》、《韩媒称朝鲜两枚中程导弹运至东海岸,已上发射架》等一系列新闻接连放出之后,人们惊觉,那个小胖子似乎真的比他父亲更狠,更“初生牛犊不怕虎”。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