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迷博客 爱好摩托车旅行的人

10 4 月, 2013

“神探”神话的破灭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2:15 下午

  “聂海芬,你在哪里?”十几天来,中国媒体和互联网舆论空间里回响着这个问题。
  “3月26日上午,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依法对张辉、张高平强奸再审案公开宣判,撤销原审判决,宣告张辉、张高平无罪。张氏叔侄当庭无罪释放,浙江省高院副院长庭审后向二人鞠躬道歉”——在描述了这起今年以来浙江纠正的首起冤假错案后,东方早报专辟章节描述这位“无懈可击”的女“神探”:“冤案纠正之后,‘浙江神探’、当年侦办此案的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预审大队大队长聂海芬的相关报道,至今依然高挂在网上。”
  高挂在网上的是央视7年前播出的“浙江神探”系列报道第三集《无懈可击——聂海芬》,详细叙述了其当年如何在没有找到任何强奸物证的情况下,通过“突审”,让“惊魂未定”的张氏叔侄交代犯罪事实的过程。节目中,聂海芬称,不仅在死者身上找不到张辉的“精斑”等痕迹,而且技侦人员“几乎把整个车厢都翻遍了”,同样没有查到任何痕迹、物证。但通过调取案发当日的水文资料,印证二张的口供中‘在抛尸地点听到水声’的说法,又通过邀请人大代表见证张辉及张高平分别指认现场的方法,最终获得了两人犯罪‘无懈可击’的证据。”
  不过,根据7年后东方早报这篇《杭州无人证物证奸杀案平反,叔侄坐牢十年后被无罪释放》报道的补充,浙江省高院后来的调查显示,张辉曾在警方耳目的画图提示下,先后3次指认现场,最后一次才被录像,而参与见证的人大代表坐在指认现场的后一辆车上,并未起到见证的作用。而且,“奇特的是,另一篇有关聂海芬的文章——《一个与死囚对话的现代女‘提刑官’》,则称聂海芬运用自己的专业特长,使得该案最终在没有完整口供的情况下,运用证据认定作出终审判决。‘该案成为杭州市第一起零口供判决的经典案例。’”
  说起来,在推动张氏叔侄沉冤得雪的过程中,这份上海报纸可能是起到最大作用的媒体,其记者鲍志恒跨越安徽、河南、新疆、浙江四省区近10座城市,于2011年11月21日就已刊发两篇《跨省作证的神秘囚犯》、《一桩没有物证和人证的奸杀案》,揭示重重疑点。
  “正义虽然迟到了,但最终没有缺席”——于是,就在平反次日,东方早报决定重新刊发一篇迟到的对话,一年半前由记者在新疆石河子监狱与张高平谈心:“东方早报:牢头后来又打你了?张高平:打嘛。那一夜(牢头)打得我……啊呀……但我还是说不是我干的。他们没办法了,又来耍花样。他们先把我拉出去剃了光头,然后突然冲进来两个穿着白大褂的人,把我按在地上,抽了一大筒血……我不可能让自己背着杀人犯的罪名回家种田、种地。如果不平反,我这辈子要么死在北京,要么死在浙江省高院门口。”
  冤狱十载,张辉、张高平终于等到了迟来的正义。经由网络扩散,这桩平反案件迅速引发围观。在东方早报3月27日当天头条评论《奸杀冤案昭雪,亡羊补牢未晚》的带领下,愤怒潮水般涌起,直指聂海芬。
  3月31日,南方都市报发表《张高平:永不原谅对我刑讯逼供的人》,文中,张高平自称已经对自己在29日晚上说错了话感到“非常后悔”。那是央视新闻1+1以“这个错判,今天是否还会发生?”为题而制作的节目,当白岩松问张高平“希望怎么处理”错判者后,他回答:“我当时就是真是巴不得他们也坐牢,后来想想我亲身经历坐牢这个滋味太难受了,我也不愿意再看到更多的家庭妻离子散,就是家庭,很难受,反正是我不愿意再看到他们坐牢……我宽容。”
  但一夜过去,张高平决定不能宽容。根据南都记录,这位因为坐牢十年而错过母亲离世的老男人,诉说自己真实的想法:“我恨他们。我怎么能原谅他们呢?我想过,但是我做不到。我要起诉他们,尤其是那个‘女神探’,在没有任何证据的前提下,断定我们涉罪,我永远也不会原谅他们。应该按照国家的法律来办。”
  是的,还远非谈宽恕的时候。南方都市报4月1日就用社论为他们当后援团:“确实,在是非并没完全厘清之前,还真没到了去奢谈宽恕的时候……尽管诚如一些观点认为,‘冤案的检讨如果仍然集中在个人责任的追究,而不是检讨制度存在的弊端,是没有意义的’。但不可否认的是,个案后续不应局限于个人责任追究,不能成为轻易跳过个人追责环节的理由;制度有缺陷,司法环境不如意,也不足以为彼时的办案人员进行开脱。”
  和白岩松一样,这篇文章担心的是“如此荒诞的冤案为什么会发生,还会不会发生?”:“有必要提到几个细节,据新华社的报道,本案由于存在明显问题,‘审判人员中当时就有人提出明确的无罪意见,但最终未被采纳’。南方周末报道,围绕是否再审张辉案,‘浙江省公检法机关内部曾有过激烈的争论’,所幸‘最终启动再审的意见占据主导’。显而易见的冤案,竟还会被‘激烈讨论’,现在回看,是该庆幸呢,还是真的只能庆幸呢?不由想起至今仍再审无望的河北聂树斌案,是否也还在内部‘激烈的争论’中?”
  而后,便是响应“聂海芬,你在哪里”的互联网声浪:“甚至就是在一省的公安机关为张氏叔侄冤案公开道歉的时候,也并未看到哪怕一名当年办理本案的具体个人,有忏悔、歉意的表示。包括被公众百般奚落的‘无懈可击’聂姓女‘神探’,也包括与其一同办理张氏叔侄冤案的其他人员。那些曾让服刑地检察官闻之夜不能寐的刑讯逼供讲述,究竟是哪些办案人员所为?必须彻查,要有个交待。此前的不少冤案在以各种凑巧的原因平反之后,或不难拿到国家赔偿,但对具体责任人的追究却总是不容易。”
  次日,这份广东报纸再刊来论《“女神探”究竟“神”在何处?》,针对杭州市公安局网站上迄今还包括着称赞聂海芬“准确率达到100%,无一起冤假错案”的文章,大声质问:“我们看到,所谓的‘女神探’不过是依靠刑讯逼供,我们不难理解两位对那些审讯的描述,什么蹲马步7天7夜、揪头发、不让吃饭、往鼻子里灌矿泉水等等,以及指使所谓的‘狱侦耳目’对两位无辜者进行折磨逼诱,直到2004年4月21日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强奸罪判处张辉死刑,张高平无期徒刑后。聂海芬才‘觉得这时候像个女人了,呱啦呱啦呱啦,开心得一塌糊涂’。冤屈者的噩梦开始,制造冤屈的聂海芬们进入“狂欢”,这就是曾被媒体吹捧得神乎其神的‘女神探’?”
  再加《冤案受害者能否发起追责行动》,由作者刘远举为张氏叔侄寻找救济途径:“对此,张高平的一段话最为精妙:‘虽然你们在座的各位现在是大法官,大检察官,但你们的子孙后代不一定也是,你们有没有想过,如果他们遇上倒霉事,被屈打成招,你们是什么感受。我说我希望你们出台相关的合理政策,完善司法制度,不再出现我这样的事。’”
  同在4月3日,新京报亦发表毛立新对《“神探”为何却办了“冤案”》的分析,据其分析:“也许,‘女神探’的作为,仅仅是在履行预审员的本分,是想让刑侦人员破获的案件在证据上变得‘无懈可击’,并无故意制造冤假错案的动机。但本案在取证上,特别是在讯问、指认现场及使用‘狱侦耳目’上出现的违法违规问题,却是警方不容推卸的责任…在侦查认识活动中,一旦陷入先入为主的思维定式,违法违规办案,则不仅会冤及无辜,而且会放纵坏人。”
  腾讯此时也承认张氏叔侄奸杀冤案似乎不是女神探本人有意制造,因为,“在她看来,这起案子没有任何问题,而且恰恰是由于她本人在挖掘证据方面的努力,此案成了‘无懈可击’的铁案,否则不至于有意拿出来宣传。”
  根据这期首页专题的梳理,这曾是一桩“用证据说话”的“零口供经典案例”,可惜的是,看过《无懈可击聂海芬》粗略展示女神探是如何找到这二十多条证据后,编辑丁阳“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首先,节目里提出了两条非常有价值的质疑,‘在12吨解放大汽车驾驶座上实施的强奸,技侦人员没有在车上查到任何痕迹物证’‘法医提取了死者的指甲做DNA鉴定,结果发现,王冬的手指甲里留有男性的DNA,可是这份DNA却与两名犯罪嫌疑人无关’,但直到节目最后也无法对这两条疑问进行解答……所谓的‘细节’,不仅完全看不出跟强奸杀人本身的联系,而且有着多种可能的解释。最简单的,聂海芬并不是一开始就接手此案,她如何保证之前的审讯人员没有逼迫两位嫌疑人串供?”
  所以,这家门户网站难免要推测就是“女神探”当初就是为了江湖救急而来:“即便出动了刑讯逼供和狱侦耳目,由于两位嫌疑人口供并不一致,侦查并不顺利,于是案发地西湖公安分局请求聂海芬出马支援。‘支援’两字,足以道尽侦查机关对待两位犯罪嫌疑人的态度——已经把他们当作犯罪者了。聂海芬来,就是为了找出证据的…为了尽快破案,圈定嫌疑人后,有时候包括检察院、法院甚至律师在明知证据体系不够完善时,也想把案件尽快了结。佘祥林、聂树斌、赵作海等一长串的名单都证明了这一血的教训。”
  中国青年报当天除了发表整版组合报道《冤案是这样酿成的》、《检察官讲述“张高平案”翻案过程》外,亦在评论版头条位置高呼《“女神探”倒掉,造神冲动也该歇歇了》:“报道先进人物的先进事迹没错,但‘典型思维’的要害是把有血有肉的人塑造成“高大全”,最终走向造神的极端。一个人被认定为典型,往往意味着他或她一贯好、百分之百正确,这就偏离了常识,也偏离了理性。而随后的一些宣传与表彰,往往推波助澜。”
  该文作者杨于泽是个媒体人,所以更有切身体会:“我记得自己有一天在报社资料室打开某年某月的报纸合订本,在经常刊发人物通讯的第二版,发现‘廉政典型’有不少都出事了,一数,居然就有五六个之多。一旦真相呈现,媒体面对的就是一个巨大尴尬。”
  这种对媒体“造神”的批判,毫无疑问就落到了央视头上。虽然白岩松比绝大多数同行都更早连线了张高平,由他讲述自己的苦难,但这不能拯救央视的整体形象。同样是在4月3日,京华时报由评论员王琳写出《避免冤狱须让“神探”走下神坛》,除了嘲笑应对此冤狱承担责任的办案人员似乎都处于“神隐”状态外,就是也要向舆论本身“问责”:“没有独立调查,而偏听偏信公安司法机关的单方陈述,这并不是新闻专业主义。独立的舆论其实也是预防并揭穿冤狱的有力武器。有了这些反思,降低冤狱的发生才不至于高高在上,沦为‘神仙话语’。”
  于是,由央视陪绑,“女神探”被极尽奚落。眼见各路媒体先后宣布无法联系上聂海芬,@尹鸿伟记者已经号召“同意将女警察聂海芬依法投入监狱的网友请露个脸”,@网易新闻客户端则请来漫画家,绘制一幅警察举起大喇叭高喊“聂海芬,领导让你回来破案吧”的画面,张贴示众。
  北京晚报昨天下午曾由苏文洋表达“聂海芬道个歉又有何难”的纳闷,“怕的是有些部门为了保住所谓典型,置民意于不顾,置公理于不顾,置正义于不顾,结果是公信失去了,典型也保不住了”——不过,此时,新一轮动态其实已经传来。
  东方早报重装上阵,以《浙调查叔侄奸杀冤案“女神探”》再获各大门户首页转发:“日前,早报记者获悉,浙江省政法委已成立调查组,彻查聂海芬等该冤案侦查、起诉、审判等全部司法过程中的涉案人员……早在‘5•19’冤案立案重审之前,浙江省检察院就已对参与审讯张氏叔侄的杭州市公安局民警逐一展开了调查,并对曾关押过他们的看守所负责人展开了调查,但这些被调查对象无一例外地否认了有对张氏叔侄二人实施刑讯逼供的行为。”
  和潇湘晨报一起,这篇报道也提及“聂海芬还是疑似真凶另案审核人”:“经多方调查确认:当年公安机关侦破勾海峰杀害女大学生案的审核把关者,正是‘亲手’将张氏叔侄送进监狱的聂海芬。换言之,时任杭州市公安局刑侦支队预审大队大队长的聂海芬,首先将无辜的张氏叔侄办成了‘5•19’奸杀案的‘真凶’,后又在审查勾海峰的犯罪事实时,‘未发现’勾可能是‘5•19’案真凶的重大线索。”
  但最受关注的媒体报道还在午后。“十年前,好心让女孩搭车,张氏叔侄成了‘强奸犯’,一个死缓一个15年;十年中,七次申诉石沉大海;十年后,证据浮出水面,促成平反。十年冤狱,一朝翻案,对法治的坚信迎来最终的正义。撒贝宁、柴静首度合作,深度调查浙江叔侄冤案,揭露背后隐情。CCTV-1《今日说法》,正在播出!”
  是的,因为早前赞扬“女神探”而在微博论坛上被斥作“帮凶”的央视,继动用新闻1+1和面对面两档名牌节目聚焦后,昨天,由两位公众形象颇佳的的主播联手,再说这桩冤案。
  并且,那期《无懈可击聂海芬》作为资料片,真的被央视再一次播出——只不过,这一回是当作平反时的呈堂证供。节目中,柴静坐在电话机前,拨打聂海芬的号码,也是始终无人接听。
  “坐了十年监狱,不肯减刑,不肯报自己的罪名,劳动但不肯被表扬,可以做广播体操但不肯唱《感恩的心》,不照相,不看家人照片,不与家人通电话,‘要么清白地出去,要么死在这里’,张高平出狱后还不会系皮带,吃饭得蹲着吃,但照相时他对侄子说“把腰杆挺直了”——就是这段解说词,被各大门户和都市报昨夜今晨广为转载。
  云南信息报除了从央视报道中摘出“张高平遭逼供,7天不给睡觉”的细节,还有时评《彻查聂海芬是司法必要纠偏》;重庆晨报再言《这是一个需要告别“神探”的时代》;大河报算是欣慰于《彻查“神探”,正义迈出了第二步》……
  回到浙江,与新华社电稿同步,由省委机关报带头,钱江晚报和都市快报今晨也均在头版播报“浙江省委政法委就张辉、张高平错案成立联合调查组”的公告,文称:“目前张辉、张高平尚未向浙江高院正式提出国家赔偿申请。浙江高院正积极与张辉、张高平沟通,将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尽快做好国家赔偿等善后工作。”

没有评论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L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

Powered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