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迷博客 爱好摩托车旅行的人

28 10 月, 2012

大河西流——–一段黄河峡谷的地理解读

Filed under: 未分类 — admin @ 11:51 下午

  从束缚的峡谷中到了宽阔河川中,平缓的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S”形大拐弯,缓缓向西流去。
  大河西流,在短短40公里峡谷中,留下许多令人惊奇的地理现象。
  黄河高原鳅,是以兰州为最下游界限的鱼类,也是兰州鱼类的土生品种,更是黄河污染的生物报警器。
  大河西流之地
  “果然黄河在向西流淌!”当站在永靖县城外的罗家洞寺院悬楼上,大河西流的地理景象便出现在我们视野中。
  穿过永靖县城的黄河大桥,向右沿着公路,顺黄河而下,走过罗家川村,便到了罗家洞。罗家洞距离县城四公里,是一处开凿于高崖绝壁的佛窟,始建于明成化二年(1465)。在县城,人们看到红崖绝壁上镶嵌着一座独立缥渺的飞楼建筑群。这就是罗家洞的标志性建筑飞楼了,飞楼是依着悬崖而建的楼,只有几个粗大柱子承载着所有的重量,这和恒山悬空寺有些相似。悬楼是眺望大河西流的最好去处。
  站在悬楼上,向远处眺望,黄河从东方而来,从束缚的峡谷中到了宽阔河川中,平缓的黄河在这里拐了一个“S”形大拐弯,缓缓向西流去。近处的农家院落、县城高楼、绿色大地,远处的雾宿睡佛的山形等景观,构成了一幅层次分明,令人惊叹的画卷。
  从地图上看,黄河在永靖炳灵寺附近的寺沟峡后,算是进入了刘家峡水库。不久,河道转向东北进入刘家峡,等汇合洮河后,又转向西北,过刘家峡大坝后,经过罗家洞到盐锅峡的这一段黄河,直接向西流淌而去。直到在40多公里外,过盐锅峡后,黄河才有复归于向北而去。
  奔腾在峡谷和盆地之间的黄河,河段大多呈现着一种葫芦形的地理构成,狭窄的峡谷区,算是葫芦腰,而宽阔的河谷盆地就是葫芦的肚子,在一放一收中黄河滚滚向前而去。
  西流的黄河,先经过刘家峡,这是长约12公里的峡谷,黄河切穿前震旦系的变质岩后,形成了峡谷,峡谷两岸高山对峙,宽处约200米,最窄处只有50米-60米。而后的河谷盆地,在地理上属于小川——大川盆地,这是刘家峡和牛鼻子峡之间一处盆地,长约12公里,最宽处达到4.5公里。河边的川地,高出河床5米-10米,宽500到1000米,最宽处达3500米,河川内地面平坦,宽整,土壤肥沃,是永靖县最好的农耕区。
  向西流淌的黄河,将我们眼前的河川一分为二。按照地理学的观点来看,大多数东西向的大江大河中,地球的自转对于河流河床的形成,对于流水的侵蚀与切割起了很大的作用。这就导致河道一般靠近河川南侧。
  因此,黄河并不是将小大川盆地平均地分为两部分,而是形成了一大一小的格局,罗家洞到黄河河道比较狭窄,而河道到北面山脚下则非常宽。 (more…)

26 10 月, 2012

定西西巩驿:一座鲜为人知的丝路驿站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31 下午

   如果把古老的丝绸之路比作横亘北半球的珍珠项链,那么珍珠便是一座座散落在古道上的村镇、城堡、驿站……
   数千年间,难以数计的信使驿骑,在丝绸古道上来回奔波,传递信息,他们十里一走马,五里一扬鞭:他们一驿过一驿,驿骑如流星……
   西巩驿,一座丝绸之路上的古老驿站,它见证了丝绸之路最后的辉煌。
   古老驿站
   行走在丝绸之路上,人们常常在不知不觉中和驿站不期而遇,一些以某某驿命名的地名,在不为人注意的地方猛然出现,展示着那里的古老和沧桑。
   出兰州往平凉而行,过定西,不久,就和一座驿站相遇。这就是丝绸之路上的著名驿站西巩驿。从定西前往西巩驿时,我们没有走高速公路,虽然高速公路出口紧挨着镇子,虽然高速公路更为快捷,但速度快也就意味着失去欣赏路上风景的从容,我希望能够最大限度地感受这条古老的交通大动脉。
   西巩驿镇,街道宽敞,广场宽阔。街头的设施,有些时尚,镇子上很是热闹,这里是定西有名的集镇。显然,镇子的前身是一座驿站,但此刻我们已经看不到驿站的影子。西巩驿所处的位置正当陕甘大道的咽喉,为会宁到定西间的要隘。依托着驿站,自古以来这里就是商帮云集。作为驿站,商贸繁盛是必然的,丝绸之路本身就是一条商贸之路。
   我们在镇内问了几位乡亲,试图找到一些古城堡的遗址,结果令我们很失望。有乡亲说,在通往营坊村的地方有城堡。
   我们只好出镇子,直奔营坊村。西巩驿位于西巩川内,这是两山相夹的平川,长约30公里,宽约1公里,312国道曾经从川里横穿而过,我们要去的营坊村在川的另一头。
   站在川里,土地平整,一眼望不到边,在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上有这样一块川地的确不宜。以前没有高速公路时,每当从这里走过,人们总有些摆脱了沟壑束缚后的轻松。
   有人考证,西巩这个名称出现在宋代,有驿站的记载却比较晚,大约到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元政府才在这里设立了驿站,同时还有设立延寿、通安、称钩等驿站。算起来,也有700多年了,而驿站的具体情形早已模糊了。
   实际上,眼前虽然是一眼望不到边的平川,但这里并不平,所有奥秘都隐藏在黄土之下。出镇子右拐就是一座水泥桥,桥虽然不长,但沟却异常深,大约七八十米深,站在桥边往下看,竟然有些眩晕。早在一千多年前,西夏人就关注到了这里的地理特点,并利用这种地理优势和宋人对峙。那么在千年前,这里究竟发生过怎样的战事呢? (more…)

兰州的水磨

Filed under: 未分类 — admin @ 12:56 下午

   七里河区以水磨为名的地方较多,除接壤榆中县的官磨滩村外,从阿干镇河谷算起就有水磨滩、水磨沟、磨沟沿等。八里镇(原花寨子乡)境内还有许多以“磨”为名的居民点,如吴家磨、谢家磨、孙家磨等。还有以水磨盘数命名的,如孙家台的“四盘磨”,东果园村的“独盘磨”。明清时,沿阿干河向下,大大小小的磨房坐落于湍急的河流之上,因此,先民就将阿干河岘口子至沈家坡这一段称作水磨沟。
   水磨是以流水作动力加工粮食作物的机械装置。它一般建在水流畅通、有一定落差的地段,以块石垒砌成坝,上面以优质木材建成磨房,磨房下有洞,洞中水流冲击与磨盘连为一体的木轮,带动磨盘。磨盘大小和盘数根据水流量设置。磨房有三间的,也有六间的。水磨沟的磨盘多为2盘至3盘,单盘磨和四盘磨较少,有的还加置碾子一轮。碾子的作用不同于磨,磨是通过上下两个磨盘吻合面上细小的凹凸槽磨合,将谷物磨成粉状,而碾子是通过石滚在石碾盘上的滚压剔除谷物的外壳。
   相传水磨、水碾最早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以川、黔、滇为多,后逐渐传入北方水资源丰富地区。水磨沟的阿干河系黄河南岸支流,源于榆中县南部马口卸山北麓,汇集榆中县马坡、银山两乡及七里河境内的烂泥沟、黄蒿沟、沙沟、黄家沟、后五泉等沟壑的山泉水流,至雷坛河白云观北入黄河。全长44.6公里,流域面积25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987万立方米。阿干河为水磨沟最早使用水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水磨沟水磨云集的另一个原因是阿干河下游两山盛产小麦、豆类及糜谷。面粉加工、糜谷去壳需求量大。水磨、水碾在当时的确是先进的粮食加工机械,为附近城乡人民的粮食加工提供了便利条件。  
   明代前期,水磨沟建有立轮水磨58盘,水碾4盘。清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5年),水磨发展到93盘,水碾12盘,形成了百多盘水磨“盘踞”阿干河的盛况。直到解放初,水磨沟还留存水磨58盘,水碾15盘。据八里镇村民回忆,当时雷坛河谷内水磨遍及各村,号称“码头”,著名的水磨有五里铺的泉儿磨、花寨子的连生磨等,上百座水磨日夜转动,经久不衰。上半沟水磨以加工东西两山农户的粮食为主,下半沟水磨以加工城区商户、居民的粮食和军粮为主。隆冬时节,为保证水磨正常运转,上下磨沟不少经营户在磨仓底生起煤火,驱寒除冰。水量稳定时,一盘水磨每天能加工小麦一石(约1500斤)。
   水磨的营建还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如石料加工、磨轮制作、铁器铸造以及运输业等。由此涌现出一些能工巧匠,著名的有二十里铺的磨轮匠姚师,岘口子的甘石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磨带动盛产麦、豆、蔬菜和煤炭的阿干河谷经济繁荣兴旺起来。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电动磨的兴起,加之阿干河分流灌溉,水量减少,水磨锐减,水磨沟的水磨最终停止了转动,至今已荡然无存。水磨辉煌的年代已成为人们心中美好的回忆。

24 10 月, 2012

揭秘支付宝:曾被当成骗子 未来力拓无线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1:55 上午

   9岁,在人类社会还只是个孩子,但却足以让一家互联网公司成为巨头。而对于去年离开家长阿里巴巴(分拆)的支付宝来说,9年成长轨迹可以盘点经验更可以展望未来,在支付牌照时代和分拆背景下,支付宝高层团队近日首次集体亮相,向外界解密这家中国最大第三方支付公司。
   知托付而非骗局
   “知托付”是支付宝去年确立的全球slogan(品牌口号),而在8年前让用户理直气壮地相信支付宝能够“知托付”并不容易。“最早还是被人当成骗子!”支付宝CEO彭蕾如今谈起这些事姑妄笑之,但在2003年支付宝上线之初确实很难。
   “支付宝最初上线不是为了支付,只是为了解决网购当中的信任问题。”彭蕾回忆:“担保交易功能上线,并不被所有人接受,最早还是被人当成骗子。原来买家直接把钱支付给卖家,支付宝上线后,买家疑惑‘为什么要放到支付宝去’。”
   她接着介绍,支付宝第一笔交易复杂而悲催,运营人员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说服买家,买家已经把钱发给了支付宝,后来又想撤回去。工作人员不得不反复进行说服工作,才成功了第一次交易。经历了当初的艰难,如今支付宝拥有7.5亿注册用户,是任何一人都无法想象的。
   而除了解决买家的信任问题,支付宝团队还要考虑卖家的忧虑。“支付宝一开始并不是在淘宝全网推行,因为当时支付宝隶属于淘宝财务部门。而淘宝运营部门的人也不太能接受担保交易。”彭蕾说,“2004年左右,张宇(原淘宝运营负责人,现为聚划算总经理)说,我们(运营部门)决定在淘宝全网推支付宝”。
   彭蕾认为,那是一个很重要的甚至起关键作用的决定。因为支付宝等于在买家和卖家之间多了一个环节,急于收钱的卖家不太乐意。但正是这个担保交易环节增加了买家的信心,幸好卖家最终看到了这些好处。“经过9年的发展,今天支付宝这个团队大概有3600人,分布在全国5个城市。”彭蕾介绍,支付宝最早只是一个拥有3个人的小团队,诞生一年后才成立专门公司运营。
   而去年,支付宝从阿里巴巴集团分拆直至现在,已经吸引了超过7.5亿注册用户,日交易金额超过45亿元,日交易笔数超1800万,峰值达到3369万笔。与之对比的是,海外第一支付巨头PayPal日交易金额约20亿元人民币,日交易笔数约500万。
   外拓并非去阿里化
   值得注意的是,支付宝的日益壮大特别是去年与阿里巴巴集团理清股权关系后,关于“去阿里化”的看法不胫而走。
   而在支付宝高管看来,组织架构和股权的分拆以及支付宝业务的拓展只是公司全面发展的需要,并不存在“去阿里化”构想。事实上,至少在业务层面,支付宝近几年在致力于从最初专注服务于阿里巴巴系,转向乐于推进非阿里系公司发展。简单来说,依托淘宝起家的支付宝不仅要做阿里的支付宝,还要做全网的支付宝,甚至不仅是网购支付那么简单。 (more…)

21 10 月, 2012

西巩驿王公桥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2:15 上午

   我们要寻找的“王公桥”不是如今平定高速公路上那座气势恢宏的“王公大桥”,而是在距定西市安定区东30公里的宋家沟这座已近废弃的“王公桥”。它的得名曾经和清乾隆时期一个名叫王廷赞的封疆大吏有关。
   现在所见到的王公桥早已不是古桥风貌,而是1983年8月,政府有关部门修建的钢筋混凝土T型梁桥,它高33.9米,曾为甘肃省公路桥梁之最。
   站在远处看它,它像一根楔子,从沟壑上空,将两边崖壁紧密地连接在一起。
   除了偶尔路过的三马子,王公桥上半天也见不到车辆通行,这是因为312国道在此路段裁弯取直,如今的王公桥基本上废弃了。
   王公桥冷冷清清,但这个叫王廷赞的名字,近年来仍然不时出现在描写乾隆盛世时的历史小说和影视剧里。
   俯下身来,肯为百姓修桥补路的巩昌(今陇西境内)知府王廷赞虽在边远州郡,但他从来没有离开主政者的视线。
   在清代,官员分为正途与异途,正途以科甲为主,异途则指通过捐纳步入仕途的官员,此类官员一经保举则视同正途。
   王廷赞虽是一个由捐纳步入仕途的官员,但乾隆对他颇为器重。清史记载:乾隆二十一年十二月用甘肃知县,三十五年补授甘肃泾州知州。乾隆三十五年十月,被引见,皇帝的朱批是:“此人去得府。”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王廷赞再次得到引见,乾隆对他的考语是:“竟好。可用‘道’,还可升用。”
   此时的王廷赞尚能殚精竭虑,一心为百姓造福。在王公桥的原址,在明万历十三年(1585年)以前,曾建有永济桥,取永远济民之意。当地百姓将他重修过的“永济桥”直呼为“王公桥”,足见他的民望甚高。
   “向使当初身便死,一生真伪复谁知”。谁能想到他会成为清代第一大贪污案的“甘肃冒赈案”的一大主角呢?
   王廷赞由清官向贪官的滑落或许不能拿环境和地位变化来解读,而是捐纳步入仕途,“有投入必得有产出”,这样的贪欲可能早已在他的灵魂深处纠结,环境的改善和地位的升迁只不过是为其贪欲的实现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菜根谭》有云:“贪得者分金恨不得银,封公怨不授侯”,这真是贪官污吏的真实写照。而明代朱载育《十不足》歌里对贪欲者的欲壑难填的讽刺更辛辣,“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天上还嫌低”!
   正所谓荣与辱共蒂,生与死同根,贪心胜者,逐兽往往不见泰山在前。 (more…)

20 10 月, 2012

华家岭山巅的风力发电机

Filed under: 未分类 — admin @ 3:09 下午

(more…)

9 10 月, 2012

华家岭秋色

Filed under: 未分类 — admin @ 1:29 上午

  作为早期西兰公路的必经之地,华家岭乡有过一些时间的繁华与兴旺,但终究由于天气无常、地势险恶而被交通方面的专家所抛弃,交通要道都避让于华家岭而设计,从此,这个被茅盾描写为“算是领教过”的地方,也随之安静了下来。
  我上一次走华家岭是在1995年去西峰时走的,那时候会宁–西巩驿这里的312 还没通呢,从定西坐车,晚上住平凉,第二天才到西峰。当时华家岭给人的影响是连绵不断的山梁,坐在车上看的人直打瞌睡。
  前两天看到说华家岭上安装了风力发电机,说真的,我还没亲眼目睹过那玩,所以10月7日专程去看,顺便看看会宁中川的米家峡水库。
  华家岭见证了“引洮水上董志塬的计划”的荒谬和自不量力,见证了大#跃¥进年代的人间悲剧,但愿历史不要再次重演。

(more…)

6 10 月, 2012

兰州水烟风靡海内外

Filed under: 未分类 — admin @ 12:04 上午

  水烟清乾隆时就有记载
  兰州水烟业是明清以来兰州的支柱产业,所产水烟驰名大江南北、白山黑水,远到东南亚。关于兰州种植烟草的最早记载,是清乾隆时兰州诗人王光晟的七律《春日游五泉登三教洞千佛阁》,诗写于乾隆末,诗人看到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劫火后的五泉山寺庙不复存在,然而山下水田成片,遍种烟草,生机旺盛,看来时间的推移已平抚了战火的创伤。从中可知乾隆时五泉山下已经广泛种植烟草了。种烟草就有烟坊,有烟坊生产水烟,有水烟则有吸食者。
  乾隆时,兰山书院山长、诗人吴镇嗜好吸水烟,喜欢用好友刘时轩所赠斑竹烟管,曾以《刘时轩司马送斑竹烟管》,填《行香子》,将烟管喻为“钓诗竿”,说明吸烟有助于思维、锤炼诗句,同时说明,乾隆时兰州吸水烟已成时尚。
  烟草产量与质量全省第一
  至迟于康熙、乾隆时兰州已种植烟草(口碑传说明万历间烟草已传至兰州,已能生产水烟),生产水烟(即烟丝)、吸食水烟成为时尚。兰州烟草产量、质量居全省第一,以种植于五泉山下、红泥沟口一带的品质为优良,并以“红泥沟”为兰州水烟的商标,其原因在于五泉山、红泥沟矿泉水之灌溉。兰州城外、东川(东稍门至东岗镇)、西川(袖川门至西固川)、安宁堡、盐场堡以及雁滩、段家滩东十八家滩、马滩、崔家大滩等,凡能灌溉之地,无不栽植烟草。由于兰州水烟质量特佳,全省各地所产烟草亦借“兰州水烟”之名而牟利。20世纪前期,兰州水烟畅销于四川、陕西、上海、牛庄、营口一带。
  烟草是灌溉作物。兰州具有一整套水利设施,为烟草的生产提供了保证。明清以来,除利用五泉山、红泥沟、笋箩沟等泉水灌溉外,还开挖溥惠渠,引阿干河水自流灌溉兰州城外北园、南园、东园农田20余顷,西固农田20余顷。黄河两岸及黄河滩上,则用水车倒挽黄河水进行灌溉。清光绪时,上述地方共有水车157辆,灌田19932亩。在水车及自流灌溉无法到达的地方,则用水挂子,利用畜力,提取井水进行灌溉。
  兰州烟草,春季先育苗,待小麦、油菜等夏收作物收割后,移植烟苗。经过灌溉、追肥、中耕、摘心、打杈,于秋后采收。然后,按质论价,由烟坊收购,加工为水烟丝。加工水烟丝要经过五道工序:一是整理烟叶。烟叶进水烟坊后,由女工抽尽烟筋,按质分级,在砖房顶上翻抖晾干,堆码备用,俗称撕溜。二是配料。将若干烟叶,喷开水焖潮,再照标准配方,把胡麻油、绿沫子(将白石粉、槐子、紫花、冰碱、白矾等,用开水烫制而成)、盐碱、香料(由香草、薄荷等十来种中药配成)配好,捣拌均匀,称为焖烟。三是压捆。将焖烟后的烟叶,分层踏入箱内。挂石压榨成捆胚,切为三块,再挂石压成坚实烟捆,切成方形,用烟轴、麻绳扎好,俗称杆榨压捆。四为推烟。由两个工人,一个掌握推刨,一个拉推刨,一推一拉,将烟捆推为烟丝,将烟丝装入烟匣,用绳扎紧,压成小方块,两边削齐,取出放在烟盘中。五是出风装箱。检验合格的产品是潮湿的,要摆垒在烟架上,经风吹晾干,装箱,水烟成功。之后进入市场。 (more…)

5 10 月, 2012

兰通厂——甘肃百年工业史之浓缩

Filed under: 未分类 — admin @ 4:22 下午

  消失在楼群中的旧址
  中秋过后,地处西北高原的兰州,已是黄叶飘零。畅家巷、通渭路、萃英门,这些楼林深处的地方与往常没什么区别。一辆辆汽车穿梭来往,一栋栋高楼在日光中承受着岁月的蹉跎。畅家巷,窄小的巷子夹在高楼中间,进出的车辆催促着夹在摊贩中间艰难挪步的人;通渭路的柏油马路两旁,镶嵌在高楼的釉面瓷砖,在秋日暗淡的阳光中熠熠发光。翠英门(兰大二院),曾经的工业旧址已被一个正建的高楼取代。
  谁也不会记得,在这三处地方曾经有过西北地区最早最大的制造工厂。几经变迁,今天兰州制造局的子嗣兰通厂已经有135岁的历史。如果是一个人,肯定会怀念他曾经住过的旧址,而三处早就消失在楼群深处的工业遗址,今天都将所有的往事和希冀浓缩于兰州市七里河区土门墩一个占地面积约53.3万平方米的大工厂——兰州通用机器厂。
  兰通厂的变迁史,或许就是兰州近代工业变迁史的缩影。
  明清以前的中国可谓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但由于晚清王朝的闭关锁国,坐井观天和不谋发展的腐败封建统治,导致清朝经济日渐衰退,外国列强的入侵使得中国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倒是鸦片战争的炮火惊醒了封建王朝中的有识之士,他们认识到,要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封建统治,非学习西方国家的先进工业不可。这也是在魏源“师其长技以制夷”的思想影响下,十九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全国各地纷纷建立起了一批中国最早的纺织、面粉加工和军事工业。就是进入了“洋务运动”时期,左宗棠作为当时洋务运动派首领之一,他创办的兰州制造局,更是西北近代工业的摇篮。从《金城揽胜图》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一样东西,有一个像“吸水龙”样的机房建筑,既有安装蒸汽机的砖砌机房及高耸的烟囱,还有一条管道直通黄河。左宗棠考虑得很周到,这是为了解决百姓吃水和消防问题做准备。制造局在当时还制成了灭火机器,成为甘肃省灭火使用机器的开端。
  百年历史几经变迁
  在清同治以前,西北的制造工业仍是一片空白。尽管在我国远古的四大发明中就有了火药和指南针等等先进的技术。然而,直到西方列强入侵中国时,发现那些梳着辫子的国人作战时竟还拿着长矛短刀……
  根据历史资料记载:清同治六年(1867年),陕甘总督左宗棠率军抵达西安后,由于西北交通运输不便,军需供给困难,于是,左宗棠奏请清政府同意,于同治八年(1869年)筹建了一座小型军工厂———西安机器局。同治十一年(1872年)7月,随着左宗棠的移师兰州,同时也将西安机器局搬迁至兰州,更名为兰州制造局。 (more…)

兰州织呢局今何在

Filed under: 未分类 — admin @ 4:20 下午

  呢子是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讲究的衣物原料,但在今天,比起牛仔或者料子什么的或许它算不了什么。想想100多年前,第一个穿上兰州生产的呢子衣服的人那是何等的惹眼。说起呢子,得先从左宗棠说起。因为兰州乃至西北最早的纺织厂就是洋务派创办和投产的兰州织呢局。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后,意识到甘、青、宁、新四省的大片天然牧场,放养着无数牛、羊、骆驼,对发展我国自己的毛纺工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然而在鸦片战争失败以后,洋货已在西北各省城镇乃至穷乡僻壤触目皆是。甘肃早在明代就开始着手生产并久享盛名的羊毛制品——褐绒,也在洋布、洋呢的冲击下开始衰退。俄英德美各国的商人在甘肃各地以廉价收购皮毛,而后“制造成品,复运入甘,获利倍蓰。”这种情况到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发展到十分严重的程度,从而引起了一些爱国志士的忧虑。兰州织呢局,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由左宗棠倡议,由赖长主持开办起来的。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赖长这个广东人“为边方开此一利”的可贵志向和他在西北边陲的兰州所付出的。我们知道,左宗棠在1877年即把洋务运动的重心转向民用工业,开始筹办兰州机器织呢局。
  光绪四年(1878年),赖长建议进口全套外国机器设备,以“到兰仿制”。左宗棠奏请朝廷获批,并投资30余万两白银,建立兰州机器织呢局。厂址仍选在通远门外原机器制造局旧址(今畅家巷)。左宗棠又派人与德国商人泰来洋行交涉,直到1879年10月才将全套机器购买回来。分装了4000箱,由海上起运至上海港口,招商局轮船再由上海运到汉口,转由马车人畜拉运来兰。由于陆运大多是用马车拉的,有的大机器马车放不下,乃将机器拆散,分装为4千箱,先后运到西安,再从西安西行运到兰州。断断续续地于1880年5月最后一批机器方始运抵兰州目的地,历时约一年之久。路上的运输是极为艰难的。所谓“逢山开路,遇水搭桥”是常有的事。可见创业的艰难。在这里要说的是,当时,在边远地区创办这样的近代工业企业,如果没有像左宗棠这样权势人物的倡导支持和像他那样的办企业的毅力,企业要办成是难以想象的。
  兰州织呢局的创办,从原料来源、销售市场、人才培养和发展前途等各个方面,都考虑得比较周到。“以中华所产羊毛,就中华织成呢片,普销内地,甘人自享其利,而衣褐远被各省”。兰州织呢办成功,遂“由关内而及新疆”,加以推广。这令左先生非常自豪:“不仅如上海黄婆以卉服传之中土为足称也。”左宗棠认为,用当地羊毛织成呢片,“能使成本低廉,足以抵制洋呢入口”。其动机和目的,一个是生产为了销售,远销于内地各省,即是商品生产;一个是为了抵制外货,收回和维护中国自己的利权。
  另外,注重人才的培养是左宗棠一贯的主张,办兰州织呢局也是一样。他在筹办之初,即要求上海方面购器与募匠同时进行。他说:“正宜趁此时督率原习织造匠工,相从仿效,庶事半功倍,业精于勤。今日之学徒,皆异时师匠之选,将来一人传十,十人传百”。左氏培养人才常常是不拘一格的。他在培养技术人才时更注重技术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在陕甘的丁勇中,挑选的徒工们也是资质灵敏者。在购买运输设备的时间,厂房已建成230余间。全部机器共有60余架,计24匹和30匹马力蒸汽机各一架,360锭纺机3架,织机20余架,分毛机、顺毛机、洗毛机、压呢机、刮绒机各3架,烘呢机、刷呢、熨呢、卷呢机各1架,剪线机胚机、绕线机各1架,剔呢机2架,还有一些备用零件。赖长雇用的法国工匠就有13名,由德国人石德洛末为领班,其他德国工匠负责管理和教习以及技术方面的管理。 (more…)

Older Posts »

Powered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