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迷博客 爱好摩托车旅行的人

26 10 月, 2012

兰州的水磨

Filed under: 未分类 — admin @ 12:56 下午

   七里河区以水磨为名的地方较多,除接壤榆中县的官磨滩村外,从阿干镇河谷算起就有水磨滩、水磨沟、磨沟沿等。八里镇(原花寨子乡)境内还有许多以“磨”为名的居民点,如吴家磨、谢家磨、孙家磨等。还有以水磨盘数命名的,如孙家台的“四盘磨”,东果园村的“独盘磨”。明清时,沿阿干河向下,大大小小的磨房坐落于湍急的河流之上,因此,先民就将阿干河岘口子至沈家坡这一段称作水磨沟。
   水磨是以流水作动力加工粮食作物的机械装置。它一般建在水流畅通、有一定落差的地段,以块石垒砌成坝,上面以优质木材建成磨房,磨房下有洞,洞中水流冲击与磨盘连为一体的木轮,带动磨盘。磨盘大小和盘数根据水流量设置。磨房有三间的,也有六间的。水磨沟的磨盘多为2盘至3盘,单盘磨和四盘磨较少,有的还加置碾子一轮。碾子的作用不同于磨,磨是通过上下两个磨盘吻合面上细小的凹凸槽磨合,将谷物磨成粉状,而碾子是通过石滚在石碾盘上的滚压剔除谷物的外壳。
   相传水磨、水碾最早起源于我国西南地区,以川、黔、滇为多,后逐渐传入北方水资源丰富地区。水磨沟的阿干河系黄河南岸支流,源于榆中县南部马口卸山北麓,汇集榆中县马坡、银山两乡及七里河境内的烂泥沟、黄蒿沟、沙沟、黄家沟、后五泉等沟壑的山泉水流,至雷坛河白云观北入黄河。全长44.6公里,流域面积256平方公里,年径流量987万立方米。阿干河为水磨沟最早使用水磨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水磨沟水磨云集的另一个原因是阿干河下游两山盛产小麦、豆类及糜谷。面粉加工、糜谷去壳需求量大。水磨、水碾在当时的确是先进的粮食加工机械,为附近城乡人民的粮食加工提供了便利条件。  
   明代前期,水磨沟建有立轮水磨58盘,水碾4盘。清乾隆年间(1736年至1795年),水磨发展到93盘,水碾12盘,形成了百多盘水磨“盘踞”阿干河的盛况。直到解放初,水磨沟还留存水磨58盘,水碾15盘。据八里镇村民回忆,当时雷坛河谷内水磨遍及各村,号称“码头”,著名的水磨有五里铺的泉儿磨、花寨子的连生磨等,上百座水磨日夜转动,经久不衰。上半沟水磨以加工东西两山农户的粮食为主,下半沟水磨以加工城区商户、居民的粮食和军粮为主。隆冬时节,为保证水磨正常运转,上下磨沟不少经营户在磨仓底生起煤火,驱寒除冰。水量稳定时,一盘水磨每天能加工小麦一石(约1500斤)。
   水磨的营建还带动了一批相关产业,如石料加工、磨轮制作、铁器铸造以及运输业等。由此涌现出一些能工巧匠,著名的有二十里铺的磨轮匠姚师,岘口子的甘石匠。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水磨带动盛产麦、豆、蔬菜和煤炭的阿干河谷经济繁荣兴旺起来。
   20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机械制造工业的发展,电动磨的兴起,加之阿干河分流灌溉,水量减少,水磨锐减,水磨沟的水磨最终停止了转动,至今已荡然无存。水磨辉煌的年代已成为人们心中美好的回忆。

没有评论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L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

Powered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