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4 月, 2015
2014-05-24摩旅天水古巷古民居之——自由路
天水秦州区自由路,位于天水市中心广场西北角,东西走向,长度大约400米左右。民国七至十年(1918—1921年),陇南镇守使孔繁锦曾先后两次加宽街道,新开辟了由中城直通西关的街道一条,当时称之为后街里,新中国成立后改为自由路。
2014-05-24摩旅天水古巷古民居之——育生巷(二郎巷)
天水市育生巷,位于解放路南侧,南北连接解放路和南明路,长度约300米。
元末,明举人西厢张氏第一世张哲迁入居住置宅建而自成巷道,此巷便名张家巷。清同治年间,张氏入秦18世平三公张登阶,捐资修伏羲城、筹军饷平叛有功,遂改名为三阳巷(张登阶号三阳公)。光绪年间,张登阶以二郎神最大为由,改名为二郎巷。民国三十年(1941年),经天水绅士敬议,取张世英先生字为巷名(张世英字育生),从此这条巷便叫育生巷。
张世英(1844-1916),字育生,号佩莪,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为西厢张氏迁秦第十七世,初任翰林院庶吉士,历任陕西甘尔、蒲城、城固、渭南、宁羌、凤县、扶风、眉线、凤翔知县和商州,邠州知州,西宁府知府、甘肃军政府总务长、民国甘肃省税务厅厅长。
元末,明举人西厢张氏第一世张哲迁入居住置宅建而自成巷道,此巷便名张家巷。清同治年间,张氏入秦18世平三公张登阶,捐资修伏羲城、筹军饷平叛有功,遂改名为三阳巷(张登阶号三阳公)。光绪年间,张登阶以二郎神最大为由,改名为二郎巷。民国三十年(1941年),经天水绅士敬议,取张世英先生字为巷名(张世英字育生),从此这条巷便叫育生巷。
张世英(1844-1916),字育生,号佩莪,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为西厢张氏迁秦第十七世,初任翰林院庶吉士,历任陕西甘尔、蒲城、城固、渭南、宁羌、凤县、扶风、眉线、凤翔知县和商州,邠州知州,西宁府知府、甘肃军政府总务长、民国甘肃省税务厅厅长。
2014-05-24摩旅天水古巷古民居之——石家巷石作瑞故居
天水石家巷位于伏羲城东门十字路口东南角,原叫尚武巷、爱武巷,后因天水名人石作瑞而改名石家巷。由于周围房地产开发,巷道仅存50米左右,石作瑞故居在被淹没在锅形凹地中间,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岌岌可危。
石作瑞,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自幼生活在儒商家庭,九岁作诗文,乾隆六年(1741年)辛酉科拔贡被派往四川川北清溪任知县,后任川北道道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提升为川南永宁道道台加巡按使,并授予通译大夫。一说石作瑞殁于任所,一说他七十多岁卸任回原籍,卒于天水。民间传说乾隆年间石作瑞为皇后祝寿时被皇后收子并加官进爵。
石作瑞,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自幼生活在儒商家庭,九岁作诗文,乾隆六年(1741年)辛酉科拔贡被派往四川川北清溪任知县,后任川北道道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提升为川南永宁道道台加巡按使,并授予通译大夫。一说石作瑞殁于任所,一说他七十多岁卸任回原籍,卒于天水。民间传说乾隆年间石作瑞为皇后祝寿时被皇后收子并加官进爵。
2014-05-24摩旅天水古巷古民居之——赵家大园
天水市秦州区赵家大园位于解放路飞将路南入口左侧,巷道东西平行于解放路,里面又南北叉出几条小巷,似迷宫般迂回曲折,颇能引起儿时的回忆。
2014-05-24摩旅天水古巷古民居之——三新巷
天水市秦州区三新巷位于解放路北侧,南北走向,东西又有分叉,东面接杨家楼和自由路,巷道呈十字交叉。
抗战时,我国民族企业家的代表——荣氏家族的部分产业迁至天水,三新巷因荣氏家族的三家企业茂新、申新、福新而得名。巷内有荣毅仁故居和葛霁云(曾参加过西班牙内战时的国际纵队)故居。
抗战时,我国民族企业家的代表——荣氏家族的部分产业迁至天水,三新巷因荣氏家族的三家企业茂新、申新、福新而得名。巷内有荣毅仁故居和葛霁云(曾参加过西班牙内战时的国际纵队)故居。
5 4 月, 2015
2014-05-24摩旅天水古巷古民居之——澄源巷张庆麟故居
天水市秦州区澄源巷张庆麟故居,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澄源巷21、23、42号院。由布局各不相同的三组院落组成。占地总面积为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200平方米。有60多间房屋,规模宏大。这座古建筑群中保存至今的完整古建筑有1座楼阁、3座影壁、5座垂花门。木雕亦精美,其中23号大门内“五福捧寿”影壁,建造十分精美,还有碑古、上马石、栓马石等历史遗物。2003年7月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庆麟(1818–1868年),字云卿,号晓峰,清秦州人,道光已酉(1849年)科举人,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科进士,同治元年(1862年)壬戍科殿试,委以知县,于同治六年(1868年)戊辰任河北省广平县知县。次年(同治七年1869年),身染重病,卒于保定官邸,时年51岁。卒后,封为文林郎,诰封奉政大夫。朝廷恩准将张庆麟牌位祀奉于乡贤名宦祠。
张庆麟(1818–1868年),字云卿,号晓峰,清秦州人,道光已酉(1849年)科举人,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科进士,同治元年(1862年)壬戍科殿试,委以知县,于同治六年(1868年)戊辰任河北省广平县知县。次年(同治七年1869年),身染重病,卒于保定官邸,时年51岁。卒后,封为文林郎,诰封奉政大夫。朝廷恩准将张庆麟牌位祀奉于乡贤名宦祠。
2014-05-24摩旅天水古巷古民居之——澄源巷哈锐故居
天水市秦州区澄源巷位于市中心广场西北角,南北走向,南接大同路(山陕会馆所在),北去原来的北关,接现在的成纪大道。
哈锐故居位于澄源巷13、17号,42号,三院同一图纸,同时建成,为明末建筑。前院3道门,头门座西向东,影壁北进为二门楼,向西为内门,垂花门雕饰精细,保存完好。进入院内,南房侧厅3间,北面过厅5间,东、西厢房各3间,悬山顶式,梁架结构和檐斗拱具有明代建筑特点,雕花脊饰,精美逼真。中院北3间悬山顶式出檐附阶二层楼,东、西厢房各3间,后院西房3间为两层木楼,南、北厢房各3间。东向开一后门,后院建筑为晚清风格。
哈锐(1862年—1932年),字蜕庵,回族,甘肃天水人,祖籍福建。出自中医学世家,19岁入陇南书院,21岁乡试中举.31岁光绪壬辰科(1892年)会试,初战告捷成为进士,又考入翰林院庶吉士,获得了科举场中很高的荣誉。成为中国回族文化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翰林公。1895年哈锐考试散馆签分刑部四川司主事,不久,因母殁返里,守孝三年。当回京供职时正值“戊戌变法”与“庚子之变”。“戊戌变法”失败后哈锐的恩师翁同和作为光绪帝的师傅、智囊,被慈禧开缺回籍,哈锐由此也受到牵连。于1898年10月不得不返回故乡。1902年再至京师。1905年报牒吏部。1906年起先后出任四川壁山、宜宾、乐山等县知县。民国初回天水兴办实业、教育以及地方公益事业,事迹突出,功勋卓著,品德高尚,望重乡里。民称“哈瀚林公”。
哈锐故居位于澄源巷13、17号,42号,三院同一图纸,同时建成,为明末建筑。前院3道门,头门座西向东,影壁北进为二门楼,向西为内门,垂花门雕饰精细,保存完好。进入院内,南房侧厅3间,北面过厅5间,东、西厢房各3间,悬山顶式,梁架结构和檐斗拱具有明代建筑特点,雕花脊饰,精美逼真。中院北3间悬山顶式出檐附阶二层楼,东、西厢房各3间,后院西房3间为两层木楼,南、北厢房各3间。东向开一后门,后院建筑为晚清风格。
哈锐(1862年—1932年),字蜕庵,回族,甘肃天水人,祖籍福建。出自中医学世家,19岁入陇南书院,21岁乡试中举.31岁光绪壬辰科(1892年)会试,初战告捷成为进士,又考入翰林院庶吉士,获得了科举场中很高的荣誉。成为中国回族文化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翰林公。1895年哈锐考试散馆签分刑部四川司主事,不久,因母殁返里,守孝三年。当回京供职时正值“戊戌变法”与“庚子之变”。“戊戌变法”失败后哈锐的恩师翁同和作为光绪帝的师傅、智囊,被慈禧开缺回籍,哈锐由此也受到牵连。于1898年10月不得不返回故乡。1902年再至京师。1905年报牒吏部。1906年起先后出任四川壁山、宜宾、乐山等县知县。民国初回天水兴办实业、教育以及地方公益事业,事迹突出,功勋卓著,品德高尚,望重乡里。民称“哈瀚林公”。
2014-05-24摩旅天水古巷古民居之——共和巷冯国瑞故居
天水市秦州区共和巷位于市区主干道民主东路北侧,北接建新路,共和巷原叫明德巷、共仓巷,因纪念孙中山民主共和共黄铖秦州起义而得名。
31号院据传在清康熙年间是吴贞、吴良两位将军的故宅,曾被称为“将军府”。
33号院是冯国瑞故居。冯国瑞(1901-1963年),字仲翔,别号麦积山樵。先后师从于任承允、哈锐、梁启超、王国维等人,成为甘肃文化史上一位颇多建树的学者、诗人。在文学、诗词、历史、考据、金石、文学以及书法艺术都有颇深的造诣和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对天水麦种山、永靖炳灵寺等石窟的发掘和勘察上,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开拓性贡献。在天水地方史研究方面,他是利用考古文物探索秦人早期历史的第一人,并先后编著了《秦州记》、《天水出土秦器汇考》等专著,明确提出了天水是秦人发祥地的观点。
31号院据传在清康熙年间是吴贞、吴良两位将军的故宅,曾被称为“将军府”。
33号院是冯国瑞故居。冯国瑞(1901-1963年),字仲翔,别号麦积山樵。先后师从于任承允、哈锐、梁启超、王国维等人,成为甘肃文化史上一位颇多建树的学者、诗人。在文学、诗词、历史、考据、金石、文学以及书法艺术都有颇深的造诣和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对天水麦种山、永靖炳灵寺等石窟的发掘和勘察上,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开拓性贡献。在天水地方史研究方面,他是利用考古文物探索秦人早期历史的第一人,并先后编著了《秦州记》、《天水出土秦器汇考》等专著,明确提出了天水是秦人发祥地的观点。
2014-05-24摩旅天水古巷古民居之——共和巷冯国瑞故居
天水市秦州区共和巷位于市区主干道民主东路北侧,北接建新路,共和巷原叫明德巷、共仓巷,因纪念孙中山民主共和共黄铖秦州起义而得名。
31号院据传在清康熙年间是吴贞、吴良两位将军的故宅,曾被称为“将军府”。
33号院是冯国瑞故居。冯国瑞(1901-1963年),字仲翔,别号麦积山樵。先后师从于任承允、哈锐、梁启超、王国维等人,成为甘肃文化史上一位颇多建树的学者、诗人。在文学、诗词、历史、考据、金石、文学以及书法艺术都有颇深的造诣和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对天水麦种山、永靖炳灵寺等石窟的发掘和勘察上,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开拓性贡献。在天水地方史研究方面,他是利用考古文物探索秦人早期历史的第一人,并先后编著了《秦州记》、《天水出土秦器汇考》等专著,明确提出了天水是秦人发祥地的观点。
31号院据传在清康熙年间是吴贞、吴良两位将军的故宅,曾被称为“将军府”。
33号院是冯国瑞故居。冯国瑞(1901-1963年),字仲翔,别号麦积山樵。先后师从于任承允、哈锐、梁启超、王国维等人,成为甘肃文化史上一位颇多建树的学者、诗人。在文学、诗词、历史、考据、金石、文学以及书法艺术都有颇深的造诣和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对天水麦种山、永靖炳灵寺等石窟的发掘和勘察上,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开拓性贡献。在天水地方史研究方面,他是利用考古文物探索秦人早期历史的第一人,并先后编著了《秦州记》、《天水出土秦器汇考》等专著,明确提出了天水是秦人发祥地的观点。
2014-05-24摩旅天水古巷古民居之——士言巷
天水士言巷,位于天水西关伏羲城(内有伏羲庙)东门南侧,长度约一百多米,这条巷子因为位于伏羲庙东南,原来是被天水人称为南巷子的,改名士言巷,是因为天水名儒任其昌(字士言)老先生在此居住过,由此得名。
要介绍士言巷,那自然是少不了介绍任其昌老先生了!任其昌(1831—1900年),字士言,天水市人。八岁丧父,家境贫寒,有时穷得揭不开锅盖。宁肯空腹入塾,但从不辍学。先生见他聪颖好学,常免学费,跟随其他学生就读。他得中秀才后,深得知州董平章赏识,受学门下,进步很快。二十八岁(咸丰九年),考取举人。三十四岁(同治四年),考取进士,授户部主事,留京供职。四十二岁(同治十二年)时,看到朝政腐败,有逆民心,他就辞去官职,回到天水。
要介绍士言巷,那自然是少不了介绍任其昌老先生了!任其昌(1831—1900年),字士言,天水市人。八岁丧父,家境贫寒,有时穷得揭不开锅盖。宁肯空腹入塾,但从不辍学。先生见他聪颖好学,常免学费,跟随其他学生就读。他得中秀才后,深得知州董平章赏识,受学门下,进步很快。二十八岁(咸丰九年),考取举人。三十四岁(同治四年),考取进士,授户部主事,留京供职。四十二岁(同治十二年)时,看到朝政腐败,有逆民心,他就辞去官职,回到天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