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迷博客 爱好摩托车旅行的人

15 12 月, 2014

20141212骑行西巩驿小环线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09 下午

  路线:定西安定区西巩驿中驿村—-西巩驿新寺村—西巩驿安乐村—刺梅川—顺河返回
  今天无意中在河里发现有温泉,改天深入查探一下。

(more…)

10 12 月, 2014

20141207骑行会宁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9:30 上午

  路线:定西安定区西巩驿小溪村—-西巩驿新街村—G312—会宁(原路返回)
  顺路逛了鸡儿嘴四平山,山上有古堡,古堡内有关帝庙。关帝庙内旧时有鉄刀一柄,据说重逾二百多斤,是镇寺之宝,“破四旧”拆坏庙宇后不知所踪。
  天气越来越冷了,呵呵!
  来回50多公里,慢慢骑的,很轻松。

(more…)

5 12 月, 2014

20141204骑行定西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8:34 上午

  路线:定西安定区西巩驿小溪村—-西巩驿新街村—G312—定西(原路返回)
  佳明也太不靠谱了,最快居然138公路/小时,和小汽车一样了,我看了码表,最快也就40过一点,呵呵!
  实践证明我也是可以骑行长途的啊。

(more…)

3 12 月, 2014

20141201骑行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0:41 上午

  路线:定西安定区西巩驿小溪村—-石泉湾曲村—安定区峡口学校—-赵河村—X323县道—会宁—-河畔—-营房–新街
  在峡口学校有老师怕我是恐怖份子,赶快把校门锁起来了。呵呵!
  现在把学校减并的少了,学生们上学不方便了。

(more…)

11 11 月, 2014

古代”驴友”与现代旅游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1:05 上午

  现在这个时代,旅游算是时尚活动之一。中国古人有“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之说,很多人觉得这是挺浪漫的一件事,这证明我们的先人都是早期的驴友——那个时代里,不成驴友都不行,腐败游基本是皇帝才能有的特权。
  古人出门大致除了讨生活之外,文人就只有赶考与游历两种。赶考的目的只有一个:京城,如果很荣幸地成为政府的一员,但又没有留京的户口而外放的话,大概算是能增长点儿见识了。运气不好的话,知府之下的官做来做去的风尘俗吏,倒是饱览各地胜景,尤其是派到偏远地方任职,路上就能走个几个月。不然就是贬官流放,倒是也像个驴友似的远走蛮荒。只是这些东西与旅游没啥相同之处,那些各地一说起来在文人笔下都“山水奇绝”,实际上在现代人看来真不算什么的小景点大多是这么来的。 (more…)

1 11 月, 2014

六盘秋色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1:50 上午

(more…)

8 10 月, 2014

2014-09-08摩游庆阳行之彭阳朝那古城遗址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02 上午

  秦、汉时期朝那县治古城遗址,位于彭阳县城西15公里处的古城镇境内。地处茹河与任山河交汇处的茹河北岸三角平川正中,东濒店洼水库,西临朝那湫,北依罗家山,四野群峰环抱,形仅龙腾虎跃。
  朝那城历代为兵家必争之地,秦、汉为通往长安的战略要地。如今朝那古城断垣残墙,古朴浑厚,新建的商贸大楼与庭院民宅相映成趣,宽阔的沥清公路与僻巷小径并存,繁华的街市与恬静的农舍别具一格,幽静肃穆的东山清真寺与书声琅琅的古城中、小学掩映在苍松翠柏之中,构成一幅古朴优雅的画卷。
  朝那古城位于县城西16公里处的古城镇人民政府驻地,朝那城因其年代久远,故名古城,为秦汉朝那县治所。朝那城址居古城川正中,茹河北岸,这里三面环山,峰峦叠嶂,为通往古长安的要冲。
  朝那古城地势平坦,其平面呈长方形,东西长682米、南北宽480米,占地面积32.7万平方米。朝那城墙残高1-13米不等,基宽14米,夯土层14~20米。朝那城依东西南北开四门,今彭固公路穿东西城门而过。沿朝那城墙外四周辟有深3米、宽20米的护城壕堑,至今犹存。
  朝那古城历史悠久,是宁夏境内设置最早的四个县治之一。公元前272年,秦昭襄王伐灭义渠戎国,以朝那邑为中心,有县治达1200多年,明降为东山里,清为古城川堡。 (more…)

2 10 月, 2014

摩旅清水营古城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57 下午

  清水营古城位于灵武市区东北方约38公里处的宁东镇清水营村,城堡北侧临靠明长城,东北依清水河而建得名,是明长城内侧沿线的军事防御设施之一,在长城沿线众多的屯兵城堡中,清水营城是一座较大的屯兵城堡。
  据《嘉靖宁夏新志》记载:“清水营西逾河至宁夏七十里,南至灵州七十里,东至兴武营六十里,北临沙漠。城一里许。 弘治十三年〈公元1500年〉,都御史王珣拓之为二里,驻官军一百二十名。”,这段记载清楚地记述了清水营古城的方位和城堡规模的大小。嘉靖八年〈1529年〉,巡抚、都御史翟鹏奏请朝廷增官军五百一十名,置操守官一员、官队官员五员,守堡官一员。嘉靖十一年〈1532年〉,总制尚书王琼奏驻灵州参将,增设官员。后又设兵部议事处,总制三边(延绥、甘肃、宁夏)官员在此议事。至此清水营城成为当时河东长城边事指挥中心。由于它特殊的重要地位,清水营城的建制和修建规模相对较大。原城墙内外两侧均“瓮以砖石”,因而显得气势雄伟壮观,辉煌一时。直至二十世纪60年代以前清水营城原貌仍保存较为完整,后因人为因素,现砖石皆被拆除,原砖砌城墙已裸露为土筑墙体,保存完好,城为方形,边长300米,城墙底宽14米,顶宽6米,高9米,四角有方形角台,角台实体凸出城墙墙体,比较墙体宽而厚实,角台之上城楼已不复存在,但城楼基础残踪尚存。东城墙有大门,面东而开,城门外套以瓮城,瓮城墙体高大、纵深,其南墙下有门洞面南外开,以古色青砖拱砌。瓮城墙体上尚有城楼建筑痕迹,长22米,宽7米。清水营城内已一片废墟,地面遍布砖瓦、瓷片。
  但是,四百八十年前的清水营古城,一度曾是明代总制三边的重要军事据点。辖领烽堠达十四座:有双沟墩、苦水墩、柔远墩、镇北墩、宁靖墩、古寺墩、靖边墩、斩贼墩、木井墩、清字墩、定远墩、旧定远墩、庙儿墩、塔儿墩。辖域地界跨今陕西、甘肃、宁夏三省区。至清朝乾隆六年(1741年),朝廷对清水营城又加以重修,至城高三丈,厚二丈五尺,顶宽一丈五尺,驻把总。
  明代清水营古城,不但是总置三边官员军事议事中心,而且逐渐形成一处较大的牲畜交易市场。暗门内外每逢交易日马嘶驴叫,牛羊成群,此去彼来,这就是有名的清水营马市场景。 (more…)

摩旅电影《画皮》的拍摄基地—–黑风寨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54 上午

  所谓的黑风寨,就是当年的马市。称为”岸门”。
  电影《画皮》拍完以后,留下的各类电影道具由于无人管理,加上平时来玩的人也不少,损坏非常严重,估计这个冬天过去,好多东西可能不存在了,再发一些黑风寨目前还在或即将消失。
  现在来清水营旅游的人,大都是来此感受电影中的画面,反倒是该处以西两公里外的清水营古堡成陪衬了。该地冬天风大,又无人居住,古堡地面上的残存起伏,风向不定,北边就是鄂尔多斯沙台地,大风一起,飞沙遮日,又名黑风寨。

(more…)

30 9 月, 2014

漫步在灵武明长城, 历史和现代就在隔壁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3:51 下午

  宁夏素有“长城博物馆”之称。灵武,古时灵州所在地,它一直是中原王朝驻守西北边关的战略要地,因军事防御所需,秦、汉、隋、明四朝统治者都曾在灵州修筑过长城,并在这里驻军守卫,移民屯退。灵武境内的长城,又以明长城保存最为完好和气势雄伟。它西起横城堡黄河岸边,犹如一条巨龙,饮水于黄河,穿沙海,跨丘陵、过草原,昂首东去绵延伏于辽阔的鄂尔多斯台地之上。
  灵武境内的明长城自西向东横贯我市的临河镇、宁东镇,出马家滩镇进入盐池县境内,历史上一直被称为“河东墙”,又称“东大边”或“横城大边”。
  灵武明长城,建成于公元1474年,西起横城北黄河岸边,向东南绵延,经水洞沟、红山堡、清水营古堡等地穿越市境,经盐池县至陕西定边周台子乡,全长约200余公里,灵武境内长45公里。据史料记载,灵武境内曾修过两道长城,一为隋长城、一为明长城,全部就地取材,用黄土夯筑而成。据《隋书.崔仲芳传》记载:隋文帝开皇五年(公元585年)“使司农少卿崔仲芳,发丁三万于朔方灵武筑长城。西距河,东至绥德,绵延七百里,以遏胡寇。”明代朝廷为防御鞑靼、瓦刺诸部侵扰,在隋长城的基础上大规模修筑长城。明代长城被称为“边墙”。史载:成化八年〈公元1472年〉由巡抚、右副御史余子龙倡修。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王越总制延绥、甘肃、宁夏三边,在其敦促下闰六月又在宁夏巡抚徐廷章,总兵范谨主持下,初步完成长城全线连接工程。成化十年十月宁夏灵州地震,边墙倒塌十有一二。成化十五年〈公元1479年〉又自横城黄河岸至花马池修补和加高加厚并改筑部分地段。弘治年间,宁夏巡抚张祯叔、王珣先后于墙外挖“品”字形坑44000多眼,以防敌骑靠近边墙。其中红山堡黑水沟一带,堑深广皆二丈。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巡视夏、绥官员提出改建河东墙,旋即三边总制杨一清又请准重修。嘉靖十年〈公元1531年〉由三边总制王琼负责,西起黄河岸横城,东至花马池改置“深沟高垒”,全长360里。原边墙兴武营以东弃之,于南十里增筑新墙一道,长54里,称“头道边”,旧墙为“二道边”。
  明长城与相邻的一些屯兵城堡构筑起抵御外族入侵的有效军事防御体系,在当时军事防御上起到很大的作用,以红山堡为例,在这里长城、屯兵城堡和藏兵洞三位一体形成可攻,可守、可躲的立体军事防御体系,这是中国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的一大创举。明长城作为一道军事屏障,它的建制和防御设施非常完善。河东墙建成后,共设关门四道,花马池营东筑长城关为总要,高台层楼高耸云霄,上镌“朔方天堑”“雕革虎视”等字样浮雕。清水营筑关门一道,上皆有楼,“凭栏远眺,毕呈于下”。西筑宁河台以护津渡,戌卫长城。长城上设有敌台、墙台以及墩台等军事设施。每隔100至200米建有凸出墙外的墙台,这样边墙的墙根就不再有火力的死角,可进行侧翼攻击。敌台高于城墙之上,可左右相望,前后呼应。有些险要地段置周庐敌台,驻兵达20人之多。河东墙内侧共建有29座城池。灵武营所属烽火墩113座,每隔五里一墩。夜则举火,昼则举烟示警。若见敌数人至百余,举放一烽一炮;500人二烽二炮;1000人三烽三炮;5000人以上四烽四炮;万人以上五烽五炮。台设墩夫,配备旗帜,鼓、弩、软梯、炮石、火药、火箭、、狼粪、牛粪、柴草等。兵士日夜守哨,沿线各兵营驻有重兵,粮草、兵器、军需齐备,守望、巡逻、通讯、调兵,各个兼顾,无一偏废,一派军事戒备状态。河东墙自成化十年初步完工至万历初,百年中数十次修筑,可见古代军民修筑长城工役之大, 痛苦之多。正德间宁夏巡抚冯清写有《边人苦》一诗,真实的记载了明代边民苦不堪言的徭役负担以及受到苛捐杂税盘剥,人民背井离乡,四处逃难的状况。 (more…)

« Newer PostsOlder Posts »

Powered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