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锋露拙与锋芒毕露,是两种截然相反的处世方式。锋芒引伸指人显露在外表的才干。有才干本是好事,是事业成功的基础,在恰当的场合显露出来是十分必要的。但是带刺的玫瑰最容易伤人,也会刺伤自己。露才一定要适时、适当。时时处处才华毕现只会招致嫉恨和打击,导致做人及事业的失败,不是智慧者的所作所为。有志于做大事业的人,可能自认为才份很高,切记要含而不露,该装傻的时候一定要装得彻底,有了这把保护伞,何愁事业不成功?
1.锋芒是额上的角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可见人不我知,心里老大不高兴,这是人之常情,尤其年青人,总是希望在最短时间内使得人家知道你是个不平凡的人。使全世界都知道,当然不可能;那末使全国人都知道,还是不可能;那末使一地方人都知道,仍是不可能;那末至少要使一个团体的人都知道,要使人知道,当然要引起大家的注意,要引起大家的注意,只有从言语行动方面用力,于是言语锋芒,行动锋芒是刺激大家的最有效方法。但是你细细看看你的同事,是处世已有历史,已有经验的同事,他们却与你完全相反;“和光同尘”,毫无圭角,言语如此,行动亦然,个个深藏不露,好像他们都是庸材,谁知他们的材,颇有出于你上者;好像他们都是讷言,谁知他后颇有善辩者;好像都是无大志,谁知颇有雄才大略,不愿久居人下者,但是他们却不肯在言语上露锋芒,在行动上露锋芒,这是什么道理?因为有所顾忌,言语锋芒,便要得罪旁人,得罪旁人,旁人便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行动锋芒,便要惹旁人的妒忌,旁人妒忌,他们也成为你的阻力,成为你的破坏者。你的四周,都是你的阻力,你的破坏者,在这种形势之下,把你的立足点都被推翻,那里还会实现你的求知放人之目的!青年人往往多树敌,与同事不能水乳交融,就是为了言语锋芒,行动锋芒的缘故,言语所以锋芒,行动所以锋芒,是急于求知于人的缘故。处世已有历史,已经验的同事,所以“以腼合欢,”是受过这种教训的缘故。
你也许说,如此办法,不是永无人知么?笔者以为只要有表现你本领的机会,你把握这个机会,做出过人的成绩来,大家自然会知道。这种表现本领的机会,不患没有,只患把握不牢,只患做的成绩,不能使人特别满意,你已有真实的本领,你留意表现的机会,你没有真实的本领,快快从事预备。易曰,“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无此器最难,有此器,不患无此时。锋芒对于你,只有害处,不会有益处。额上生角,必触伤别人,你不磨角使平,别人必将力折你的角,角被折断,其伤必多。锋芒就是额上的角,既伤人,也伤已!
2.聪明人要懂得自我保护
嫉贤妒能,几乎是人的本性,所以有才华的人会遭受更多的不幸和磨难。
《庄子》中有一句话叫“直木先伐,甘井先竭。”一般所用的木材,多选择挺直的树木来砍伐;水井也是涌出甘甜井水者先干涸。由此观之,人才的选用也是如此。有一些才华横溢,锋芒太露的人,虽然容易受到重用提拔,可是也容易遭人暗算。
隋代薛道衡,13岁时,能讲《左氏春秋传》。隋高祖时,作内史侍郎。炀帝时任潘州刺史。大业五年,被召还京,上《高祖颂》。炀帝看了不高兴,说:“这只是文词漂亮”。拜司隶大夫。炀帝自认文才高而傲视天下之士,不想让他们超过自己。御史大夫乘机说道衡自负才气,不听驯示,有无君之心。于是炀帝便下令把道衡绞死了。天下人都认为道衡死的冤枉。他不正是太锋芒毕露遭人嫉恨而命丧黄泉的吗?
那么,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呢?《庄子》中提出“意怠”哲学。“意怠”是一种很会鼓动翅膀的鸟,别的方面毫无出众之处。别的鸟飞,它也跟着飞;傍晚归巢,它也跟着归巢。队伍前进时它从不争先,后退时也从不落后。吃东西时不抢食、不脱队,因此很少受到威胁。表面看来,这种生存方式显得有些保守,但是仔细想想,这样做也许是最可取的。凡事预先留条退路,不过分炫耀自己的才能,这种人才不会犯大错。这是现代高度竞争社会里,看似平庸,但是却能按自己的方式生存的一种方式。
南朝刘宋王僧虔,东晋王导的孙子。宋文帝时官为太子中庶子,武帝时为尚书令。年纪很轻的时候,僧虔就以善写隶书闻名。宋文帝看到他写的白扇子上面的字,赞叹道:“不仅是字超过了王献之,风度气质也超过了他。”当时,宋孝武帝想一人以书名闻天下,僧虔便不敢露出自己的真迹。大明年间,常常把字写得很差,因此而平安无事。
所以有才华的人必须把保护自己也算作才华之列。一个不会自我保护的人有才华,却使才华过早的埋没,而不能为社会作更多的事。
在洛阳有一位男子因与人结怨而处境困难。许多人出面当和事佬,但对方一句话也听不进去,最后只好请郭解出面。为他们排解纠纷,郭解晚上悄悄地造访对方,热心地进行劝服,对方逐渐让步了。如果是普通人,一定会为对方的转变而沾沾自喜,但郭解却不同。他对那位接受劝解的人说:“我听说你对前几次的调解都不肯接受,这次很荣幸能接受我的调解。不过,身为外地人的我,却压倒本地有名望的人,成功地排解了你们的纠纷,这实在是违背常理。因此,我希望你这次就当作我的调解失败,等到我回去,再有当地的有威望的人来调解时才接受,怎么样?”这种做法实在是异于常人,细想起来真是一种使自己免遭众人嫉恨的明智之举。既保护了自己,又留下了为人称道的美名。谁能说郭解不是大智之人呢?比较起来,那些极力显示自己才能的人,不过是小聪明罢了。
《老子·洪德》章说:“大巧若拙,大辩若讷”。意思是最聪明的人,真正有本事的人,虽然有才华学识,但平时像个呆子,不自作聪明;虽然能言善辩,但好像不会讲话一样。无论是初涉世事,还是位居高官,无论是做大事,还是一般人际关系,锋芒不可毕露。有了才华固然很好,但在合适的时机运用才华而不被或少被人忌,避免功高盖主,才算是更大的才华,这种才华对国对家对人对己才有真正的用处。
3.锋芒太露的悲剧结局
据《史记》中记载,孔子曾经拜访过老子,向他请教礼。老子告诫孔子说:“一个聪明而富于洞察力的人身上经常隐藏着危险,那是因为他喜欢批评别人。雄辩而学识渊博的人也会遭遇相同的命运,那是因为他暴露了别人的缺点。因此,一个人还是节制为好,即不可处处占上风,而应采取谨慎的处世态度。”
老子还告诫孔子说:“君子盛德,容貌若愚。”这里的盛德是指:“卓越的才能。”整句话的意思是,那些才华横溢的人,外表上看与愚鲁笨拙的普通人毫无差别。此外,据《庄子》的记载,当杨子去请教老子时,老子也谆谆告诫他不要太盛气凌人,而是要谨言慎行、谦虚待人。无论是谦虚还是谨慎,可能会让有些人觉得是消极被动的生活态度。实际上,倘若一个人能够谦虚诚恳地待人,便会得到别人的好感;若能谨言慎行,更会赢得厶们的尊重。
老子还告诫世人:“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故有功;不自矜,故长。”这句话的大意是,一个人不自我表现,反而显得与众不同;一个不自以为是的人,会超出众人;一个不自夸的人会赢得成功;一个不自负的人会不断进步。相反地,老子告诫世人:“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夸者不长。”
而如果一个人锋芒毕露,一定会遭到别人的嫉恨和非议。甚至引来杀身之祸。历史上和现实生活中的这种例子比比皆是。
杨修是曹营的主簿,他在三国二书中,是很有名的思维敏捷的官员和有名的敢于冒犯曹操的才子。
刘备亲自打汉中,惊动了许昌,曹操也率领四十万大军迎战。曹刘两军在汉水一带对峙。曹操屯兵日久,进退两难,适逢厨师端来鸡汤。见碗底有鸡肋,有感于怀,正沉吟间,夏侯淳入帐禀请夜间号令。曹操随口说:“鸡肋!鸡肋!”人们便把这作号令传了出去。行军主簿杨修即叫随行军士收拾行装,准备归程。夏侯悖大惊,请杨修至帐中细问。杨修解释说:“鸡肋者,食之无肉,弃之有味。今进不能胜,退恐人笑,在此无益,来日魏王必班师矣。”夏侯淳也很信服,营中诸将纷纷打点行李。曹操知道后,怒斥杨修造谣惑众,扰乱军心,便把杨修斩了。
后人有诗叹杨修,其中有两句是:“身死因才误,非关欲退兵”。这是很切中杨修之要害的。
原来杨修为人恃才放旷,数犯曹操之忌。曹操兵出潼关,到蓝田访蔡邕之女蔡琰。蔡邕是曹操的好友,盛孚才名,但因哭董卓之尸被王允下狱缢死,蔡琰字文姬,原是卫仲道之妻,后被匈奴掳去,于北地生二子,作《葫茄十八拍》,流传入中原。曹操深怜之,派人去赎蔡琰。匈奴王惧曹操势力,送蔡琰还汉朝。曹操把蔡琰许配董祀为妻。曹操当日去访蔡琰,看见屋里悬一碑文图轴,内有“黄绢幼妇,外孙蠢臼”八个字。曹操问众谋士谁能解此八字,众人都不能答,只杨修说已解其意。曹操叫杨修先未说破,让他再思解。告辞后,曹操上马行三里,方才省悟。原来此含隐语“绝妙好释”四字。曹操也是绝顶聪明的人,却要行三里才思考出来,可见急智捷才远不及杨修。
曹操曾造花园一所;造成,曹操去观看时,不置褒贬,只取笔在门上写一“活”字。杨修说:“门内添活字,乃阔字也。丞相嫌园门阔耳。”于是翻修。曹操再看后很高兴,但当知是杨修其义后,内心已忌杨修了。又有一日,塞北送来酥饼一盒。曹操写“一合酥”三字于盒上,放在台上,杨修入内看见,竟取来与众人分食。曹操问为何这样?杨修答说,你明明写“一人一口酥”嘛,我们岂敢违背你的命令?曹操虽然笑了,内心却十分厌恶。曹操怕人暗杀他,常吩咐手下的人说,他好做杀人的梦,凡他睡着时不要靠近他。一日他睡午觉,把被蹬落地上,有一近侍慌忙拾起给他盖上。曹操跃起来拔剑杀了近侍,然后又上床睡。不久他起来后,假意问谁人杀了近侍。大家告诉他实情。他痛哭一场,命厚葬之。因此众人都以为曹操梦中杀人。只有杨修知曹操的心,于是便一语道破天机。凡此种种,皆是杨修的聪明犯着了曹操;杨修之死,植根于他的聪明才智。
那么,曹操斩杨修对吗?不对,因为曹操挟怨杀人,是带着积怨公报私仇的。“门”内添“活”事件,曹操对杨修是“心甚忌之”;“一口酥”事件是“心恶之”;梦中杀人事件是“愈恶之”。一次比一次憎恨杨修,借着乱传军令,曹操名正言顺斩了宿怨。故此,这不是从大局出发,从严令军纪上杀杨修的,他之开杀戒,开得不对。
杨修之死给我们留下了重要的启示。第一,才不可露尽。杨修是绝顶聪明的人,也算爽快,且才华横溢,其才盖主。这就犯了曹操的大忌。有些将帅帝王是不喜欢别人胜过自己的。我看过的一些资料说,乾隆皇帝好卖弄才情,好写诗,写过数万首诗。他上朝时经常出些辞、联考问大臣。大臣们都很聪明,明明知道那是很浅的学问或狗屁不通的对联,也不说破,故意苦思冥想,并且求皇帝开恩“再思三日”。这意思无非是让乾隆自己说。果然喜孜孜的皇帝说了出来,于是大臣一片礼赞之声,把个皇帝老儿喜得不得了。杨修犯的正是这禁忌,你处处出尽风头,那魏王还能英明得了吗?这不是叫人赞扬你而冷落了主人么?这是他必死的原因之一。第二,事不要点破。譬如鸡肋,曹操正苦思于此,不知如何解脱,你捅穿这层薄纸,就是羞辱了他。这是杨修死因之二。
以上两点,是杨修的死因,也是为人在世要吸取的教训。
我们在日常工作中,不难遇到以下问题:有一些事,人人已想到、认识到了,却无一人当众说出来。这些人并非傻仔。而是都学精了。人所共欲而不言,言者乃大傻也。老话有一句叫:“枪打出头鸟”。这话你争着说,必定犯着时忌,或说中别人之痛处,这样你就会倒霉了。
杨修是历史的一面镜子。他的死殊为可惜,可他的死确实使后人清醒。
4.“喜名者必多怨”
古语云: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又俗语曰:人怕出名猪怕壮。猪养壮了,必定是一刀的结局;人出名了,必会招人侧目而视,是惹祸的根由。那么,欲名而又好喜,岂非自揽世人的怨恚吗?所以,善于处世的人应该懂得在名利两字上瞻前而顾后,适可而止,有所节制。
唐代的顺宗在作太子时,亦好作壮语,慨然天下为已任。太子有能名,服人心,自然也是使自己顺利当上皇帝的一个先决条件。但太子能过父皇,又往往有逼父退位的举动,所以又会常遭父皇的猜忌而废黜。聪明的太子因此必须不能表现出太强的才干,造成太响的名气。顺宗作太子时,曾对东宫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他的幕僚王叔文于是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孝道,多向父皇请安、问起居饮食冷暖之事,不宜多言国事,况且改革一事又属当前敏感问题,你若过份热心,别人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疑忌于你,你将何以自明?”太子听得如雷灌耳,于是立刻闭嘴黜言。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太子始终不声不响,直至熬到继位,方有了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而隋炀帝的太子杨醵就没那么好的涵养了,一次父子同猎,炀帝一无所获而太子满载而归,炀帝本来就感到太子对自己不够尊重,这一下被儿子比得抬不起头来,于是“求睐罪失”,把杨醵的太子名号给废了。
在名利问题上,最能体现“全生葆真”精神的历史人物大概应推范蠡了。范蠡在助越王勾践灭吴之后,“以为大名之下,难以久居,且勾践为人可与同患,难以处安”,就激流勇退,放弃了上将军之大名和“分国而有之”的大利,退隐于齐,改名换姓,耕于海畔,手足胼胝,父子共力,后居然“致产十万”,受齐人之尊,“以为相”。范蠡虽居相安荣,但又以为“久受尊名,不祥,”乃归相印,尽散其财,“闲行以去,止于陶”,从事耕畜,经营商贾,又致赀累钜万,直至老死于陶。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范蠡三徒”。范蠡之所以辞官退隐,就是考虑到不要让尊名大利给自己带来身家性命之忧。事实上他的考虑是有道理的。与他共扶勾践的文种就因不听范蠡的规劝接受了越国的尊荣大名,结果果然死在勾践手下。说到底,像顺宗、曹丕、范蠡这样的处理名位的方式,都是为了在形式上的放弃之后,更永久地保有它。
5.功成身退乃明智之举
“功成身退”的思想在今天对许多人来讲已经不太灵验。它会使人失去积极的进取心,从而满足于现状,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这是其糟粕之处。事实上,这里提出的“功成身退”仅是一种退守策略,是指一个人能把握住机会,获得一定成功后名利已有,见好就收。
老子的知足哲学还包括“功成身退”的思想。所谓“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其含义为,过分自满,不如适可而止;锋芒太露,势难保长久;金玉满堂,往往无法永远拥有;富贵而骄奢,必定自取灭亡。而功成名就,激流勇退,将一切名利都抛开,这样才合乎自然法则。因为无论名或利,在达到顶峰之后,都会走向其反面。
中国历史上这种例子不胜枚举。汉高祖刘邦的军师张良在辅佐刘邦获得天下之后,便毅然光荣隐退。他向刘邦请求:“我是你成为帝王的三寸不烂之舌的军师,蒙恩拜领万户封地,名列公候。我的任务至此已经完成。从今以后,我要舍弃主俗,漫游仙界。”刘邦应允了他的请求,所以,张良才得以功成身退,安享晚年。
公元前五世纪,在今天的苏杭一带,有吴、越两国。两国虽然相邻,但是为了争夺霸业,互不相让,相互对抗。后来,越王勾践败于吴王夫差之手,不得不逃亡会稽山,忍辱负重与吴国谈和。在几经交涉后,吴国才答应让勾践回国。勾践回国后一直记着所受的耻辱,卧薪尝胆,立誓雪耻。二十年后,终于灭亡吴国。而帮助越王成功的就是范蠡。范蠡不但是一个忠心耿耿的臣子,而且是一个理智的智者。
范蠡被任命为大将军后,自忖:长久在得意之至的君主手下工作是危机的根源。勾践这个人臣下虽然可以与他分担劳苦,但是不能与他共享成果。于是他便向勾践表明自己的辞意。勾践并不知道范蠡的真实意图,于是拼命挽留他。但范蠡去意已定,搬到齐国居住,自此与勾践一刀两断,不再往来。
移居齐国后,范蠡不问政事,与儿子共同经商,很快成为富甲一方的大富翁。齐王也看中他的能力,想请他当宰相。但他婉言谢绝。他深知“在野而拥有千万财富,在朝而荣任一国宰相,这确实是莫大的荣耀。可是,荣耀太长久了反而会成为祸害的根源。”于是,他将财产分给众人,又悄悄离开了齐国到了陶地。不久后他又在陶经营商业成功,积存了百万财富。可见范蠡才智过人。并具有过人的洞察力。他之所以离开越国,拒绝齐王的招聘,以及成功地经营事业,这些都在于他深刻敏说的洞察力所致。有一句成语叫“明哲保身”,明哲就是指深刻的洞察力,即发挥深刻的洞察力来保全自己。范蠡正是这种能够明哲保身的人。
现在的人把明哲保身和但求无过联系在一起,实际上是不恰当的。前者是一种积极而充满智慧的处世方式,而后者则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应世方法,二者具有本质的区别。明哲保身的人可以像范蠡那样用自己的洞察力去应付世事,从而获得成功;而但求无过的人只能处处受别人的左右,从而不但丧失自己的个性,而且也不会获得事业的成功。
5 5 月, 2013
藏锋露拙,明哲保身
没有评论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L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