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上调还是来了,决策者选在元宵夜,按照晶报封面头条的说法就是“年刚过完油价就涨了”。
虽然比坊间此前预测的时间点晚了一周,但却不会给发改委带来多少“照顾民众节日心情”的赞赏,因为,很不幸,恰恰也是昨天,撞上了台湾宣布下调油价。
于是,南方都市报就以“同日调油价:大陆涨,台湾降”作为整版标题,并启发五大门户均在首页重点呈现这场对比。在《内地汽柴油价今起每升涨0.22元和0.25元》、《多城市油价重回8元/升》的头条下方,搜狐腾讯和凤凰网均加注“国际油价大跌促成国内上调油价”之标题,即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所林伯强教授在中新社报道中所作分析,称之所以首度在非工作日期间“紧急”发布调价指令,是“鉴于目前国际原油的下行走势,如果发改委继续延迟到下周上调油价,本轮油价调整或有搁浅可能。”
“大跌促成涨价”——这样的对比当然在微博论坛上激发纳闷、抱怨。@范炜怒斥“还有比这更无耻的涨价理由吗”;@李承鹏讽刺“一直以为两岸隔着一条海峡,现在才懂了实际是隔着一发改委……我对两岸统一没预期,我对两岸油价统一很预期”;@王冉对两桶油和发改委的追问除了“难道国际原油价格在同一天有两个截然相反的趋势”,当然也不会遗漏雾霾罪状:“你们加油站里的油品质量同欧美国家相比是否达到同一水平,可否请国际权威机构来中国在媒体监督下进行测试并公开发布测试结果?”
昨天带头对比“一涨一降”的南方都市报今天并未说明此番原委,倒是同城的广州日报厚道,写明“调价机制不同致调价方向相反”,并有注脚:“记者发现,大陆油价上次调价日期为2012年11月16日,两次调价间隔70个工作日。在这期间,台湾已经调整了14次,累计上涨幅度达0.32元人民币,涨幅高于大陆。”
这种“别人差、我们好”的描述,并不符合中国互联网舆论的“政治正确”,门户编辑和微博发言者自然也就意兴阑珊。只是环球时报不能放过这个机会,今晨已刊《油价讨论切忌情绪化》,由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专程点出“甚至还有人特意指出在中国大陆上调油价的同时,台湾地区恰好在下调油价,掀起了一波情绪高峰”:“在国际油价上涨趋势明显时期,调价周期长,显然对消费者更为有利。但在价格问题上,中国人一贯表现得较为情绪化,尤其是油价上涨后,几乎所有社会相关行业都会以此为由抬升价格,从而加重社会生活成本。因此,即便有人明知两岸油价调整行为并无真正可比性,这个消息也依然成为大家表达情绪的载体。”
作者还要提醒人们警惕“为穷人争利,却为富人办事”的舆论暗流。昨天,在批评上调油价的网络留言中,@王冉同时亦批评大陆油品质量,于是,环球时报允许韩晓平强调:“前一阵子油质问题被披露出来后,油企难辞其咎,但围绕如何分担提高油品质量加大的成本,很多人寄希望于政府补贴。这看似有理,却是在让所有纳税者为使用优质油品的人付账,实际上背离了油价市场化的目的。而那些使用优质油品的人很可能是并不需要补贴的人”。
新京报用了将近一整版刊登三篇评论,也正是为了这场对比引发的舆情。虽然作者郁慕湛得已通过《何必不放过一次成品油涨价机会》抱怨,“在这个节骨眼单纯上调成品油价格,而不配套出台一些成品油价格的改革措施,无论怎么看,都像存心帮石油企业抓住最近一次的涨价赚钱的机会”,但编辑们还是用头条位置劝告《不必眼红台湾降油价》:“最近一两年国际油价整体处于较高的价位,涨的时间比跌的时间多,如果我们的定价机制修订好了,也就意味着国内油价更加频繁的变化,且涨的次数要多于跌的次数,到那时北京92#汽油的油价恐怕就不是8.05元/升了。”
看上去,发改委这回的确像是“好心没好报”、“躺着中枪”了。所以,新京报最终要由倪金节劝告《成品油定价机制该大修了》——在今天媒体发表的相关报道评论中,均提及此节,即“其已明确表示新定价机制改革的方向就是要将周期改为10天或12天,甚至连变化率也可能改为2%。”据21世纪经济报道援引分析,“新机制延迟出台,一是与即将召开‘两会’有关,二是避开春耕……每年的六七月属于国内柴油需求淡季,如果届时国际原油价格处于下行通道,这将是新成品油定价机制推出最好的时机。”
只是,钱江晚报不爱听这些辩解,仍由评论员董碧辉带头强调“根源还在于对国内油价定价机制不满的长期积累”:“你不得不佩服这22个工作日的天才设计,这样鬼斧神工的手笔充分保障了油价上涨是大概率事件,让保险行业的精算师们都自叹不如……中国油价排名第45,油价负担全球第9……垄断就意味着话语权,消费者只有在涨价前夕乖乖去排队加油的份。”
25 2 月, 2013
你跌你的,我涨我的
没有评论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L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