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中国全国当年通过邮局公开发行的253种报纸中,经济类的全国报纸只有1份。两年后,到198O年年底,邮局发行的382种报纸中,经济类全国报纸已增加到四份:《财贸战线》报(1978年7月由当时的国务院财贸小组创办,1981年改名《中国财贸报》,1983年在此基础上创办《经济日报》)、《市场》报(1979年10月由人民日报社创办)、《经济生活报》(198O年1月由浙江日报社创办,限国内发行)、《世界经济导报》(198O年6月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共同创办)。
这四份经济类报纸,一份是由中央国家机关创办,两份则由中央或省级新闻单位创办,仅《世界经济导报》是由中央和地方社会科学的学术研究机构联合创办。本文主要介绍当时这两家学术研究机构如何会创办这份报纸,以及创办这份报纸中的一批老报人当时在三中全会精神的鼓舞下,又是如何解放思想,在经济报纸的创刊中寻求突破、有所创新。
从《世界经济资料》到《世界经济导报》
还是在1978年的7月,中国社会科学院在吉林省长春市召开全国世界经济科研规划座谈会,会议期间与会专家、学者面对国内对外经贸人才匮乏问题,当时议定要在上海办一报、一院,即一份报道世界经济的报纸,一家教授世界经济的学院。
上海是中国近现代新闻业的发展中心,它曾经的繁荣,造就了一批知名的报业和一大批新闻从业人员。在上海办一份世界经济类的报纸有着得天独厚的人才优势和经济报业发展的深厚环境。
1979年下半年,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开始承担起创办出版一份报道世界经济的报纸。他们认为,建设现代化强国首先需要了解世界,由于长期闭关锁国,加上“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大家对国门外的世界知之甚少,不光是研究世界经济的专家、学者急需了解和研究现实的世界经济理论、形势和发展趋向,其他方面的人士也都很想了解国门外面的世界经济究竟如何。同时他们还认为,当时在报道世界经济方面的各种限制框框要比报道国内经济少,因此办份报道世界经济报纸的政治风险也一定会小些。
在筹划办报过程中,有一批上海滩的老报人逐渐聚拢到上海世界经济研究所,参与创办这份报纸。这批老报人曾是上海滩的知名新闻记者和编辑,但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历次政治运动,特别是十年“文革”中,不是被戴上错误的帽子,就是归入到在新闻界不得重用的名册,他们多数被迫去做工、务农、从教等,留在新闻机构里的则也被边缘化,不能从事自己心仪的新闻事业。1978年,《光明日报》“真理标准”大讨论引起的思想解放,拨乱反正,以及这年末党的全会上将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并实行改革开放的决策,激起他们重新能够从事新闻工作的一种渴望。
到1980年初,上海世界经济研究所的办报方案最终形成,设想是:办一张四开八版的半月刊报纸。报名可选用《世界经济报》,《世界经济评论(报)》,《世界经济双周报(刊)》,《世界经济论坛报》,或其他。报纸的任务是要“反映当前世界经济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介绍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情况及经验。交流国内外世界经济研究情况。普及世界经济学科的知识。”读者对象将是“全国世界经济研究单位的研究工作者,大专院校有关专业的师生,涉外经济单位、研究单位的实际工作者,企业的领导干部和管理干部,对世界经济有兴趣的青年知识分子。”而办报的宗旨是:贯彻“学术民主”和“百家争鸣”的原则,研究世界经济的新情况、新问题,探讨世界经济学理论,以促进我国世界经济研究工作更加有效地为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申请办报在中国从来就不是件容易的事情。尽管这一年报刊的出版审查批准权是在省级党委,但是,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还是采用变通的办法,希望申请可以顺利通过。198O年3月上海世界经济研究所正式提出办报申请报告,申请的要求是将其所内已批准的油印内部资料《世界经济资料》,充实内容,改为四开八版的铅印半月刊《世界经济双周报》,作为报纸公开发行。办报申请报告经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委宣传部逐级上报,5月23日中共上海市委办公厅批复,同意定期出版《世界经济资料》报。也就前后两个月的时间,报纸出版申请顺利获得了批准。
就在申请报纸出版批准的过程中间,也就是4月21日至28日,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在上海召开了成立大会。会议中间,一张标明4月19日出版,名为《世界经济报》试刊号的报纸送到与会的180多人手上。看到这份试刊报纸,当即引起与会代表的强烈反响和热情支持。会议主办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的所长、也是中国世界经济学会筹备组组长的钱俊瑞马上表示: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很需要这样一个刊物,这个刊物可由学会与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合办。北京、上海两地的合作就此一拍即合。
5月底,在确认中共上海市委已经同意出版这样一份报纸后,北京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郑伟民来到上海,代表会长钱俊瑞与上海社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商谈合作办报事情。
6月3日,钱俊瑞给上海夏征农(市委书记)、陈沂(市委宣传部部长)、黄逸峰(上海社科院院长)发去电报称:“中国世经学会拟与上海社科院世经所合办的刊物,建议定名《世界经济导报》或《世界经济知识》,因为学会另一机关刊物的名称是《世界经济》(月刊),如双周刊(以后我们意见拟改周刊)也名《世界经济》似感重复,此意请再考虑,并复示。”对此,上海社会科学院向上海市委和市委宣传部报告,采纳钱俊瑞的建议,刊物名称由《世界经济资料》改为《世界经济导报》;并报告说:钱俊瑞同志提议,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和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合办问题,我们原则上赞同,关于主编人员,出版发行等工作均由我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负责,至于出版等有关问题,将由双方具体商订,立文作为根据,以便双方遵守执行。
关于合作办报一事,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当时达成协议是:
一、经中共上海市委批准出版的《世界经济导报》,于1980年6月正式创刊。目前定为双周刊。
二、《世界经济导报》的编辑方针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及时、准确地报导和评述世界经济情况和问题,普及世界经济知识,并适当报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成就和中外经济关系的重大动向。
三、本报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和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合办。编辑、出版、发行工作均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负责。工作上遇有特殊困难时,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应给予支持并协助解决。
四、成立《世界经济导报》编辑委员会。编委会由若干人组成,设主任、付(副)主任。编委会下设编辑部,设主编一人主持日常编辑工作。另设付(副)主编若干人。
五、本报实行主编负责制。《世界经济导报》主编由钦本立同志担任。
六、中国世界经济学会指定专人担任《世界经济导报》付(副)主编,经常驻在北京,负责与主编联系,并在北京组织一部分稿件。
七、本报实行独立经济核算。如有亏损,双方负责。如有盈余,作为《世界经济导报》建设基金。
八、编辑部定期向上海社会科学院和中国世界经济学会汇报编辑工作。
九、遇到新情况,双方协商解决。
之后,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以中国世界经济研究所名义向中国社会科学院院务委员会,上海世界经济研究所向上海社会科学院、上海市委宣传部分别上报“关于合办《世界经济导报》的协议”,报请各自主管部门备案。198O年7月2日,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批复,同意将《世界经济资料》改名为《世界经济导报》,由中国世界经济学会与上海世界经济研究所合办。
当改革开放尚是清纯少女时,《导报》声誉鹊起,喊出了时代的心声。但当改革开放嫁作人妇,盘算起柴米油盐时,《导报》便危机四伏,举步维艰。这多少解释了为什么《导报》被许多人视作改革开放的旗帜,却在改革开放真正推行前(以邓小平南巡为标志),早已寿终正寝,出师未捷身先死了。
19 2 月, 2013
缅怀出师未捷身先死的《世界经济导报》
没有评论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L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