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民居位于喀什噶尔老城东北端,建在一处高40多米、长800多米的黄土高崖上。那断裂的黄土层和或拆或建的房子,远远看去,像是废弃已久的危楼,与一河之隔的新城区形成了强烈地反差。然而,走进这座“黄土高楼”,走进高台每一户居民的家,却像是步入了世外桃源,一步一景,祥和温馨,令人称奇。
高台民居面积大约10公顷,共居住着六百户人家。房屋是用泥巴和杨木搭建而成的。木头去枝之后,不用刨削加工,直接用来架构和支撑屋顶、阁楼和阳台,而且房屋高低错落,似乎毫无秩序,所以整个街区从外表看上去恍若大厦将倾。然而这里的房子却是牢固非常,大多房屋已历经了数百年甚至上千年的风雨。
据传东汉名将班超、耿恭曾在此留下足迹。公元九世纪中期,喀什拉汗王朝把王宫建在这个高崖的北面。高崖的南面与北面原来是连在一起的,数百年前的一次从帕米尔高原突如其来的大山洪,把高崖地带冲出一个大缺口,从此南北割断,形成各自独立的两个高坡,现在高台民居就建在南坡上。早在一千多年前便有维吾尔先民在此建房安家,建房时发现高崖土层中有一种维吾尔人叫“色格孜”的带有粘性的黄土,很适合用作土陶,从此很多土陶作坊在此落户生根。
在这里聚居的维族人,有这样一种风俗:家族人口增加一代,就要在祖辈的房上加盖一层楼,而房屋的建设,无须规划,完全根据家族的居住需求,借地势,任意建造,于是新房就以原住地为轴心,向高空及四周延伸,如此这般一代一代,就形成了房连房、楼连楼,层层迭迭的格局。这些房屋大多是土房,也有不少新建的砖房。
这些随意建造的楼上楼、楼外楼、过街楼,在时间的打磨下,渐渐构成了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曲曲弯弯、盘旋上下的幽深小巷多达50余条,犹如迷宫一般。这迷宫般的小巷和奇特的房屋建筑就一起构成了这个民居奇观。沿着斜坡小道,慢慢走进民居深处,如同穿越时光隧道,走进了一幅幅历史与现代相交织的维吾尔族的风情画。
在居民区内,看到各种不同的院落,或大、或小,地形高低不同。每一所院内,都栽种着维吾尔人民喜爱的桑树、无花果、石榴、杏树、葡萄、玫瑰、月季、夹竹桃等树和花卉。果树成荫,环境清幽。有些面积大的庭院,多种葡萄,搭成凉棚,既能吃到水果,又是夏季乘凉的好场所。院落内一般都有前廊,建有土炕,上面铺草席、毛毡或地毯。夏季炎热时人们多住在前廊土炕上。
住室内不设木床,几乎都睡在土坑上。土坑占去整个面积的一半或三分之二。墙壁上则建有敞开式的壁柜,有许多层,放置生活用品。客厅墙壁上的壁柜多为拱形,大小不同的壁龛,层数不等,四周有维吾尔传统的石膏花边图案。高台民居的居民很多从事土陶制造,也有许多居民从事绣花帽、刀具制作、皮革加工、纺织、铁匠、缝纫等多种手工业。
这个“土楼”里的很多居民,虽然生活在喀什这个日益现代化的城市里,家里却依然遗存着人畜共同生活的农耕时代风俗。白天,男人们忙于外出经商或工作,儿童、妇女和老人就成了悠悠古巷里最生动的一道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