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迷博客 爱好摩托车旅行的人

21 10 月, 2013

轮到星巴克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2:48 下午

  央视再一次“好心没好报”地被奚落。
  昨天上午,动用驻外记者,这家电视台发布将近20分钟的《星巴克咖啡全球市场调查》,指控其“在我国的售价比在美国、欧洲都高出了很多”:“同样的一杯咖啡,在北京的售价显然是最贵的,美国芝加哥、印度孟买的价格都相对的便宜。”
  于是,虽然承认“企业根据市场策略制定价格无可厚非”、“买卖双方本来就是你情我愿”,但央视抓住“公平贸易原则”不依不饶,援引上海市咖啡专业委员会会长王振东等人的分析:“一杯星巴克拿铁咖啡的物料成本构成,咖啡豆加上牛奶和纸杯等一次性用品,加起来不到5元人民币,而它在中国的定价为27元……星巴克在中国价格高,主要原因是国内消费者对星巴克等洋品牌的迷信;从全球看星巴克相当于餐饮中的麦当劳,只是作为一个为消费者提供品质稳定的咖啡而存在,本该是一个大众化的消费产品。按照人均收入对比,在中国售价应在每杯10元左右。”
  节目中,星巴克不仅是“歧视对待”,还显得“傲慢”:“记者来到星巴克北京公司,但是这里的工作人员拒绝了我们。星巴克北京公司人员:‘所以我还是这个问题,是有消费者逼着你或者是推着你,非要过来跟我们要一个答案,是这样吗?’……记者再次尝试联系星巴克公司,几经周折,星巴克中国区传播总监表示,可以接受采访,但只能是通过电话进行……在半个小时的采访中,这位负责人表示有些为难,她无法提供任何财务报表和声明以外的数据。”
  根据央视解说词,在通过星巴克公司最新一季财报得知“中国及亚太大区是其中利润率最高的区域”后,国内很多媒体都表示关注:“‘星巴克很黑很暴利’,‘星巴克变身土豪奢侈品’,‘星巴克被指在华牟暴利’。一些媒体评论说,星巴克在中国不愁卖,一方面是咖啡文化在中国日渐流行所致;另一方面则是盲目崇洋,赶时髦的结果。只想说一句,奉劝消费者洋品牌绝不是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代名词,奉劝洋品牌,中国消费者只求一视同仁。”
  话是没错。在央视出手之前,确实曾经多有中国媒体对星巴克提出质疑,例如第一财经日报曾连续发表《星巴克中国“暴利”:亚太区利润率为欧洲16倍》等报道,强调“一杯星巴克美式咖啡的物料成本也就2.6元”,指责“中国运营成本与市场动因不一样”的说法难以自圆其说。
  但是,当时就有批评者嘲笑这些财经专业媒体是如此“不专业”。供职于IBM的陈果_George即言第一财经日报“缺乏财务学常识”:“星巴克中国/亚太区运营利润率32%,美洲21%,欧洲1.9%,毛利高不仅由售价高决定,也可能是人工成本等原因。至于定价和利润关系,除供需关系外,还取决于存货周转,据我观察,中国星巴克的翻台率远低于美国,很多人一泡就是几小时,可能也是价格高的原因。”
  如今,当批评者变成了央视,变成了那个在很多人心目中“凡事皆有阴谋”的喉舌媒体,舆论场上的风向就更加一边倒。
  来自新浪官方的@微博搜索昨日带头发难,并且暗含对新闻联播的讥讽:“我觉得吧,只要星巴克不逼着我每晚七点喝一杯他们家咖啡,他爱卖多贵都行,嫌贵不喝就是了。”
  作为经济学家,刘胜军和马光远也都在微博中开炮,直指“央视没资格批评星巴克”:“地球人都知道,星巴克不存在任何垄断因素,别说30元一杯,就算300元一杯,也轮不到央视批评啊。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是自由,只能说央视连市场经济的基本精神都不理解。建议央视抽空多批判一下垄断的石油电信金融央企吧”;“咱能做点专业一点,有价值一点的事吗?一个竞争性行业,拿成本来说事,已经凸显了在经济学方面的无知了,真替你们捉急。有这功夫,质疑一下食盐,成品油,漫游费,网费,进口车等暴利吧,也质疑一下中国产的东西,在美国居然都比国内便宜的原因吧。”
  @五岳散人则认为“跟央视扯经济学都算是浪费”,因为“他们揣着明白装糊涂”:“说个最简单的对比:至少在北京,除了星巴克、科斯塔等咖啡馆之外,你能找到其他交通便利、品质如一、环境靠谱、服务到位、价格适中的地方聊天、谈事、闲坐么?我不能把人约到沙县小吃吧?”
  甚至,“大裤衩”里的同事都看不下去了。认证身份为央视英文频道主播的@王屹芝出言吐槽:“我尊敬的央视大人,能不能先调查一下为啥高铁上的猪食盒饭要45块?”;至于向以经济理性教诲众生的@王志安,也强调定价高“很正常”:“说明星巴克在中国的营销很成功。这个案例和哈根达斯有些类似。话说中国的肉夹馍也打入老美市场了,卖的比国内贵多了,这就是本事。”
  一个名叫“星巴克Starbucks”的未认证账号,因为发言内容比@星巴克中国这个官方账号更加咄咄逼人,甚有喧宾夺主之势:“消费者可自主选择。个人认为央视更应该关心关乎民生的实际社会问题。如果生活必需品的价格国家可以为老百姓控制调控;如果医疗费用国家可以严格管理把控;如果贪污受贿能越来越少,如果空气质量越来越好,如果食品安全不再用我们担心,如果……如果没有如果,央视太闲的时候再来聊聊苹果和星巴克吧!”
  当然,基于苹果公司的前车之鉴,对“星巴克没在央视投广告”的原因推测,也再一次浮现。@王巍w就是极尽嘲讽:“刚看到央视又与星巴克干上了,许多阶级分析和敌情判断。有那么复杂吗,不过是一位央视领导买中杯却被收了大杯的钱嘛。星巴克就是这么没出息的东西,您息怒,还是玩自己喜欢的吧。”
  这些微博论坛上的吐槽声,不仅汇聚成京华时报、北京晨报、都市时报今日跟进报道,还激励了刘远举写出《也说星巴克的暴利》。这篇综合其早前东方早报、成都全搜索网专栏而写成的火线评论,在昨天下午通过财经网发表后广获各路市场化媒体转播:“首先,即便一个普通老百姓也知道,成本的构成并非仅为物料。在地价日益上涨的今天,在一线城市的繁华商业区,物业租金非常之高,往往占到成本中很大比例。除此之外,装修、人力、日常运营的水电气费、税费等,都构成了商家的成本。媒体岂能仅以物料成本来计算利润率呢?贴膜小贩在大街上忍受夏日酷暑、冬日寒风,不也是一种很大的人力成本支出吗?实际上,成本如何并不重要。西方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是,在市场中,决定价格的并不是成本,而是稀缺性……正所谓一流企业卖标准,二流企业卖品牌,三流企业卖产品,星巴克实际上提供的是一种文化体验,出售的是一种身份标准识别。这就决定了星巴克的稀缺性,进而确定了它的市场地位,以及这个地位自然会带来的高定价能力。简而言之,这就是品牌的力量。”
  刘远举承认“各地区价格不一样,的确是一种‘价格歧视’”,而且“确有个别洋品牌钻国内的空子,牟取不正常的高额利润”,但在他看来,“这个行业的价格是正常的,是合理的”:“虽然有时候难免有一些自然性的垄断出现,并造成一些暂时性的垄断价格,但从长期而言,没有人能一直站在技术垄断的巅峰……对‘暴利’的不恰当指责,在一定程度上暴露出批评者市场经济常识的欠缺。不过,知识不足,补足便好,再不济也可求助于专家,但令人疑虑的是,‘守土有责’、中国消费者是‘遮了眼睛转圈拉磨的驴’这些话语,似乎预示着另一场整治的开始?”
  “守土有责”、“遮了眼睛转圈拉磨的驴”的说法,源自@人民日报昨天傍晚声援央视时的微评《中国市场不是待宰羔羊》。就是从这种“杀气腾腾”的言论中,刘远举也联想到了几个月前围绕苹果的那一场舆论风波:“现在政府相关部门偏爱进行一种灰色的管理,这种管理模式往往凭借着不确定的,或过于苛刻的法规来进行整治。而最近一段时间,更变本加厉,朝着靠民粹舆论来进行道德压制的方向而去。先是通过舆论口诛笔伐,再由官方代表民意出面,进而达到整治的目的。所谓整治,就成了先‘整’再‘治’。从舆论围剿苹果的各国不同保修政策,到质疑星巴克的高价、各国不同价格,这个方式似乎已经逐渐成型,浮出水面。”
  钱江晚报同持此论,今晨发表《星巴克一杯拿铁招惹了谁》,嘲笑“一场看似正义的维权不仅未能赢得受众的响应,反而招致几乎一边倒的批评”:“个中原因,除了不讲常识、只讲情绪,更有着深层次的逆反情绪……媒体维权如果在‘拿谁是问’的核心问题上避而不谈,指着用被歧视的习惯心态,煽起民众的屈辱情绪来抵制消费,显然是低估了消费者的自身判断能力。”
  评论员刘雪松是以“进口车在中国市场价格奇高”为据,呼吁“权威媒体不要会错民众情绪上真正的那个‘意’,也不要低估了百姓心中的公众意识和消费常识”:“媒体维权如果在‘拿谁是问’的核心问题上避而不谈,指着用被歧视的习惯心态,煽起民众的屈辱情绪来抵制消费,显然是低估了消费者的自身判断能力……一杯淡茶可以替代星巴克的拿铁,一辆破旧的国产车可以代步奔驰宝马,百姓却摆脱不掉中国人自身打造的价格不菲的畸形消费。比如在高价的宽带收费中使用着蜗牛般的网速,比如用国产的手机拨打着高价的话费,比如拿养家糊口的工薪买着那么贵的房子、那么贵的汽油、交着那么贵的过桥过路费……这是谁都绕不开的冤枉开支,谁都感到不公的消费负担,是实实在在的民生。真心维权,这些国产的‘全球高价’就在眼前,根本用不着跟老外商量……媒体拿出一副星巴克一杯拿铁招惹了中国消费者的腔调,却不知这腔调本身,却招惹了消费者的情绪。这是比无视经营常识更糟糕的结果。经营常识是个技术活儿,公众意识是个人性活儿。”
  此外,还有北京青年报强调《探讨星巴克咖啡价格不能罔顾经济学常识》,嘲笑有些人“一接触实际,骨子里面计划经济的思维就会大行其道”;成都商报发表《星巴克有没有歧视中国人》,宣布“因为星巴克是外资,就戴着有色眼镜,紧盯其‘暴利’不放,可能恰恰是一种歧视”;长江日报则由评论员刘敏叹息星巴克在中国卖高价这个报道是“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相对而言,重庆晨报上那篇《暴利引发吐槽,谁来给星巴克定价?》,已经可以算是体谅央视:“消费者批评星巴克的不公平定价值得肯定,这意味着国内消费者的权益意识有所提升。星巴克的价格虚高实则来自市场条件下的信息不对称,尤其是去星巴克消费这种行为逐渐被赋予了一定的社会意义之后。所以,认识星巴克的价格问题,不应该以某种想当然的角度去剖析这些市场行为。当然,无论是媒体,还是消费者,让星巴克等外国餐饮品牌逐渐蜕去神秘面纱,还原其商品的本质属性,在价格体系上回归市场本质,都是一种进步。从长远看,既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保护消费者,也有利于避免洋餐饮在中国‘水土不服’。”

没有评论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L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

Powered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