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的四川泸州市古蔺县石宝镇副镇长赵光华在论坛上发表的辞职声明,引发了人们对基层公务员现实工作生活状态的讨论。
按照云南信息报上周五发布的稿件:“赵光华在帖子中说,县委常委会通过了他的辞职报告,从7月1日开始他就不用上班了。赵光华说,他今年28岁,获得了法律硕士学位,从2011年6月24日开始任副科级的副镇长,现在刚过2年,因为‘价值观的问题’,他选择了辞职。”
赵光华在帖子中曾举例说明“价值观的问题”:“自己之前曾在法院工作了4年,每年审判一百多个案件,‘算是实现了我的价值。’但到政府工作后,‘这两年我到底在干什么?’他说,尽管他努力消灭小煤窑,‘但是上级只要消灭小煤窑,却不考虑群众提出本地煤价偏高,用不起而开采的问题。’并且他花了大量时间在维稳上,‘至今我都还在思考,维稳是真的维持稳定保持地方经济平稳发展,还是为了保帽子?’”
同时,他还抱怨了收入清苦:“每个月到卡工资3046元,住房公积金422元,电话下乡补助400元,年底有几千元目标考核奖金,但是每个月孩子的尿不湿和奶粉都要花掉1388元,‘如果不是以前搞点倒房的生意,不知道怎么过得下去。’”
新京报同日更有访谈记录,并获门户推荐。正如这篇《“工作压力大收入低”川一副镇长辞职》的标题所示,这位副科级干部再次陈述了自己对“基层干部工作都非常辛苦,但是改变很缓慢,很难看到工作成效”的失望之情:“有件事情对我触动很大,2012年下半年到今年1月份,我花大半精力盯着上访的刘氏兄弟,但最终我还是因为五人上访被行政警告处分。今年,我还多次到外地城市维稳。每次维稳都是放下其他工作,领导带队进村入户调解矛盾纠纷,监视重点人群流动,不胜其烦……维稳牵扯了我很大一部分精力。根据我自己的工作经历总结下来,每年平均花4个月维稳,2个月搞资料应付检查,2个月是开会、学习等,最多余下4个月干正事……我被维稳牵扯了很多精力,时间被浪费了,我想做更多实事。至今我都在思考,有些维稳是维持稳定保持地方经济平稳发展,还是为了保帽子?……我分管安全,从企业生产安全到老百姓的生命财产安全都要管。安全领域又是政府工作中最高风险点,即使兢兢业业干工作,保不准一个无法预见的事故就要被问责……我不认为我是体制的反抗者,也不是理想主义者,我是一个理性主义者。我选择改变自己的生活,这是个理性抉择。”
正是根据这些苦痛回忆,赵光华的辞职原因已被概括为“工资低压力大,1年维稳4个月”。此番,网络围观者的唏嘘中,的确少了几分过往最常见的对公务员的冷嘲热讽,稍有社会经验的人们此时也都愿意承认,像赵副镇长这样的基层干部如果确实只靠那点“死工资”,确实难以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而“维稳压力”,经由内部人揭发,则更加让意见领袖们为这个“怪圈”叹息不已。
南方都市报虽然是借由云南信息报发表了报道,但评论总可以出现在自家周六的版面上。短评《年轻人,不一定到“体制内”去》,正是借眼前的例子回忆南方周末两年前的那篇《年轻人,到“体制内”去》:“南方周末的报道以国家公务员考试连续多年火爆作为引子,详细讨论了体制内所提供的稳定、高福利、有保障和安全感对于这一代年轻人选择就业的强大吸引力……从本世纪初开始,在大学毕业生的眼里,公务员的offer开始变得非常金贵,过去世界五百强企业一家独大的格局逐渐被打破,许多强势部门的公务员岗位开始成为优秀年轻人的新宠儿。而在这背后,伴随的则是整个社会资源向政府靠拢的大背景。上世纪末开始启动的“金税工程”让政府的税收得以保证,而连续十多年的经济高速增长和房地产业的井喷式发展更是让政府的腰包变得非常鼓。由此带来就业市场格局的重新洗牌,也就不足为奇了,否则在今天,一个四川普通小镇副镇长的辞职事件,也不可能进入主流的舆论场被热议。”
根据作者的观察,“但凡看过赵写的辞职感言的人,恐怕都会对其所思所感表达一种同情之理解。为此,更有不少基层公务员在微博上留言,表示这样的想法几乎是标准基层‘副科’公务员所持有的”。所以,这篇文章是要值此向“陷入迷茫的很多年轻人”给出人生建议:“毫无疑问,如潮的社会和家庭观念都会将年轻人推向公务员考试的考场上,但任何一个寄希望自己在漫漫几十年中活出自身价值的人,都应该考量一下‘随波逐流’的代价。很显然,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进入‘体制内’,尤其是对那些希望自身个性得到施展的人来说。今天,新一代的年轻人不乏对人生丰富性与多元性的巨大想象,或许从这一代人开始,我们可以重新喊出:年轻人,不一定到‘体制内’”去!”
不过,也正如这篇得获新浪推荐的评论中所提及,“吊诡的是,赵非常恐惧的维稳工作,最后也因为自己的辞职信惹来舆论关注,而不得不又发表了一篇‘拒绝传播’的声明。”
由赵光华手写体签名落款的这份“郑重声明”,周五出现在泸州全搜索论坛中:“本人于2013年7月4日以《我为什么要辞去副镇长职务和公务员身份》为题,在我的个人QQ空间发文,仅对关心我的亲友说明辞职原委,但因当时带有个人情绪,导致相关内容与事实不符,未曾想到引起了媒体关注和部分网民的讨论、传播,严重影响了我和家人的正常生活……”
最终,是腾讯郑重其事,以周日首页专题《副镇长辞职:基层公务员压力大、拿得少?》对赵光华这个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就基层公务员普遍反映的状况来看,这个工资额是可信的,如果该副镇长果真没有其他收入,这个收入相比起‘副镇长’的身份,的确不算高甚至可以说偏低。当然,并不是所有基层公务员的纯工资都称得上低,因为财政结构的原因,有些富裕地区的基层公务员账面合法收入就很不错。但的确不少地方的基层公务员有抱怨工资低的理由。作为公务员,在当今中国社会的舆论环境中,明面上是‘人人艳羡’,因为人们都知道公务员工作稳定,‘总收入’和福利高,但很多人实际上对公务员的待遇表示不满。如果一个基层公务员恰好是‘压力大工资低’的那种,往往会受到亲友一些不切实际的期待,和他人一些不应当的白眼。总体而言基层公务员是承担了一定的社会压力——‘生活高压、工作高压、舆论高压’。”
被用来当作旁证的是福建一名25岁副镇长自杀身亡的消息。根据海峡导报6日引述,这位去年刚刚应考任职的年轻人此前即常常提及工作压力很大,“电脑里还留有一封遗书,上面也写有‘工作压力’、‘被社会抛弃’等字样。”
但在承认“压力大工资低”的同时,这则专题仍要强调“这并不代表‘公务员热’是没看清围城”:“面对该辞职副镇长异常诚恳的态度,不少网友对公务员群体报以了同情。有网友评论称:‘公务员热,趋之若骛的人们,围城里的东西,你还没看清。’……去年被热议一时的‘万人争当月薪两千公务员’现象,有人就称之为‘城外的人没想清楚就冲进去’。但这一事实的反面,即公务员们像该副镇长一样辞职,却并没有成为普遍现象,不如说,是极为罕见的现象——‘城里的人并没有往外走’……。对于公务员来说,公务员身份最大的保障还在于是铁饭碗……,即便一时压力大、工资低,但公务员基本都不肯走,关键原因还是在于对‘工资以外的收入’和‘各种福利’有期待……中央党校教授徐祥临更是直言——‘松松垮垮的财经纪律则为官员获得灰色收入和腐败收入大开方便之门。欠发达地区公务员工资水平普遍偏低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但年轻人还要拼命往公务员队伍里挤,是因为公务员可以利用职务之便获得灰色收入和腐败收入,而且风险很低。’对这种违反财政纪律而获得的收入,公务员们会有压力吗?不会有压力,每个公务员身份都是‘挤破头’才得到的,获得这种收入在许多人看来是理所应得。”
“现状让基层公务员失去理想主义,也让民众难以信任”——这才是真正的困境。根据责编丁阳的分析,这就是所谓“基层公务员现状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在多数民众看来,公务员在工资之外有各种收入,‘油水十足’,根本就不该抱怨,对他们甚至感到严重不满。而对于公务员,还没‘捞到’的会因账面工资低叫苦,‘捞到’的会因精英意识而视自己获得高收入为理所当然,但又不能向民众理直气壮地表达出来。这便是基层公务员现状引发的系统性风险——公务员和民众的关系因此始终处在紧张之中”。
那么,“高薪养廉”是个办法吗?答案不言自明:“在一个向来倡导‘为人民服务’而官声却长期不好的社会,民众对此能答应吗?看起来这并不容易。在《党刊:低薪和繁重工作引发部分公务员心理失衡》这篇新闻的跟帖中,热度第一的是‘强烈呼吁习近平主席给基层公务员加工资’,紧随其后的却是‘公务员工资低?也只有专家们敢说’——这个现象既引人深思,也让人担忧。”
被提到的《党刊:低薪和繁重工作引发部分公务员心理失衡》,是指人民论坛杂志所发表的《政治精英与商业精英收入反差引发心理失衡》,上周五亦曾获各门户重点展示。文章提要即阐明立场:“县委书记权力巨大,月工资却多在3000-5000元之间,加上奖金、福利,年工资往往仅有8-10万元;而在县城经商的个体老板,生意不错的一年也能收入10万以上,更不用说国有企业的老总、知名企业的CEO了。同样是精英,经商的老板发大财,为其服务的官员腰包瘦,经济问题是人生大计,处在收入反差的‘闹心’区域,手握大权的公务员如何hold得住?‘又让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当下,低薪和愈益繁重的工作任务日益引发公务员群体的心理失衡,对此,人员流失、服务质量不高、以权谋私都是可预见的后果;然而,公务员在稳定和福利方面的优越性、各种名目的灰色收入,也让百姓诟病,负面揣测、愤愤不平、质疑指责的情绪表达并不鲜见。两种心理失衡何解?是一个难题。官员始终是公共资源的分配者,权力大,使命重。否则,既然工资低,为何每年的公务员考试还挤破头?在当前关键时期,官员们面对的压力、作出的贡献的确很大;但‘老板’作为商业精英,是稀缺的资源,作出的贡献甚至更大。两者既可比,又不可比。理性探讨公务员工资问题、中和失衡的同时,需明确的是,这更多是一个选择问题。正如总理指出,为官发财,应当两道;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系列文章中,带头署名的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徐祥临列举了几个亲历事实:“在讨论分配不公问题时,一位中部地区某省的省委副秘书长说到,前不久,与他共事的另一位省委副秘书长调到省属国有大企业当老总,年薪超过50万元,加上职务性消费等,名正言顺的收入至少是在省委机关工作的七到八倍,比省里几大班子的正省级领导多很多……笔者两年前参加了一个考察团,成员有中央部委的司长和处长、地级市的局长和县长。闲聊时“晒”工资收入,结果是发达地区地级市的局长月薪10000多元,中央的司长月薪8000多元,西部地区县长的月薪3000多元。”
于是,针对这种“分灶吃饭格局下同工不同酬,不同职位间灰色收入差别大”的情况,徐教授提出解决对策:“一是积极稳妥地纠正‘分灶吃饭’造成的公务员队伍内部同工不同酬弊端……各乡镇财政供养人员的工资和办公经费由县财政统一保障,公务人员尤其是乡镇主要领导干部的收入只与工作业绩挂钩,与所在乡镇的经济实力脱钩……二是严肃财经纪律,严实地堵住大大小小的各种腐败漏洞……在上述两条对策中,公众舆论容易倾向于为第二条鼓掌欢呼。但在现阶段,第一条更带有根本性和基础性。因为,在‘分灶吃饭’体制下,很多穷困地方的官员只能违反财经纪律才能维持可怜的工资收入和最起码的办公条件,即使上级机关乃至纪检部门发现了他们的问题,也只能睁一眼闭一只眼。更进一步,落后地区官员在工资收入和工作条件上与发达地区攀比,也成为‘可以理解’的违法乱纪的理由。但这样一来,公私难以分明,产生了大量的灰色地带甚至是黑色地带。”
更早一些时候,作为人民论坛杂志的主管上级,人民日报曾经会同新华社、央视,联手发表以基层干部为正面主角的系列报道评论,包括《小角色担当大责任》、《一根针穿起千条线》、《压力山大相知与谁》等,为那些在第一线的“芝麻官”谋求理解、加油鼓劲。而作为现任最高领导人,习近平亦多次公开表达过对基层干部的勉励,根据通稿,在月末刚刚召开的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他又有号召:“对广大基层干部要充分理解、充分信任,格外关心、格外爱护,多为他们办一些雪中送炭的事情。”
9 7 月, 2013
副镇长辞职
没有评论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L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