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迷博客 爱好摩托车旅行的人

24 6 月, 2013

银行“钱荒”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3:04 下午

  “敏感时期,技术添乱”——周六下午,当得知@中国工商银行电子银行宣布计算机系统恢复、各项业务已可正常办理后,@财经网抱怨了一声。
  当天,在发现多地民众反映自己的工商银行卡不能取钱后,确曾引发对“敏感时期”的猜测,即如@公司舆情所概括:“有人联系到前几天银行间市场钱荒,认为工行是以升级为由避免提现”。南方都市报今晨报道《某银行大面积取不出钱,瘫痪约1小时后恢复正常》中虽为工行隐去了名头,但亦提及“网友怀疑与‘银行钱荒’有关”之反应:“系统升级都是在半夜凌晨进行,怎么白天还在升级?”
  “敏感”,从业内人士传导至普通储户,大约可以从周五傍晚算起。18时许,作为财经专业媒体21世纪经济报道下属网站,21世纪网发布独家消息:“据消息人士透露,中国银行今天下午资金违约,交易时间延半小时给各家找资金,但是一直没找到,市场资金缺口千亿规模……30分钟前央行投放4000亿货币”。此讯一出,当即引爆微博,各门户亦迅速将消息推入首页,对中国银行业资金紧张的讨论急剧升温。
  紧张情绪其来有自。前一天晚上,也是21世纪经济报道,在其微博账号中贴图为证,高喊“铭记历史这一刻,隔夜回购利率30%!”正是在一阵阵惊呼声中,SHIBOR(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这个被视作中国金融市场风向标的专业名词,被频频提及。人们通过媒体报道进一步得知,在五月底的时候,银行同业拆借利率还不到3%,进入6月份,这个数字不断飙升,“这个数字越高,银行间借贷成本就越大,市场上的流动性就越小,说白了,就是可用的钱越来越少”。
  再加上股市、金价暴跌等一系列坏消息来袭,对中国经济前景堪忧的哀声叹气四处可闻。
  唯一可以欣慰的,大概要算中国银行稍后即否认资金违约,21世纪网也在子夜发布致歉声明,承认《中国银行今日资金违约》经核实为不实新闻。根据围观者普遍推测,很可能是21世纪网看漏了“中国银行间出现资金违约”中的那个“间”字。
  但就算有了这个“间”字,也可以证明确实存在资金紧张的情况。周六多有市场化媒体聚焦于此,南方都市报头版头条即是《“钱荒”来袭,银行迎来“抢钱大战”。业内称当前资金局面“空前惨烈”,专家称对普通人财产安全影响不大》:“虽然6月份的‘钱荒’年年有,但今年尤其严重。本周四,如果一家银行向另一家银行借钱,1天的利率,按年折算最高达30%,相当于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的5倍,这已超过央行规定的正常贷款利率的最高限,越线就是高利贷。多位金融机构人士表示,当前资金紧缺的状况的确是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不少业内人士甚至用‘空前惨烈’来形容当前的资金局面”。
  而观察者们此时也都注意到了中央的“淡定”:“尽管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SHIBOR)屡屡‘爆表’,市场资金面信心受到重挫,市场哀鸣一片;但就目前来看,管理层坚持‘不放水’的态度依然坚决。业内人士普遍解读认为,本周央票的地量发行已足以彰显出央行收紧流动性的态度及决心,短期内降准、降息几无可能”。
  李克强两天前的表态被反复重温。早在周四晚间,@haitaode即以“温规李不随,克强不放水”为题,发布长微博《银行没钱了?》:“6月19日晚上,我的一位编辑同事,做了一个标题:银行资金告急。要是温时代,眼下这局势,央行早就放水了。现在是李时代,温规李不随。李总理似乎在与市场较劲,对资金饥渴的银行,坚持不放水。6月19日,克强主持国务院常务会议,信号是,顶住压力,盘活资金,推进利率市场化,货币不放水,放开设立民营银行的限制…… 目前来看,他是强硬的,要用市场上的钱解决问题。他认为,过去发行的货币,已经很多,市场上的存量货币是巨大的,关键是盘活,盘活就是提高周转效率……李说要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探索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也就是让民间的钱,成为金融的一部分。这一表态,有积极意义。这番讲话第二天,即6月20日,银行股大跌。克强在与市场扳手腕,输赢难料。”
  即便是在温家宝仍任总理的最后几个月中,对其经济刺激政策的诟病就已不绝于耳。经济学家们或许认同他是一个富有亲民风格以及政治改革理想的领导人,但对他所主导的“四万亿”却是压倒性地批评,指其“饮鸩止渴”。如今,拥有经济学博士学位的李克强接任,期望值上扬,其以工业用电量等指标判断经济走势的“克强指数”被人们津津乐道,新浪财经专栏作家@向小田前天晚上的留言——“克强经济学是西方经济学普遍原理和中国经济改革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以李克强博士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运用西方经济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把中国长期经济改革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经验作了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情况的科学的指导思想。它代表着中国经济学派的新崛起”——虽然略有调侃,但应该也算是赞赏。至于跟帖者@天文w的那句“如果只学点修理地球的技术,天天被手下一群学经济的饭桶给忽悠,晚上无奈地看星星”,则分明就是嘲笑前任总理在经济问题上的“外行”。
  局势分析在工作日集中到来。新京报周六即在《高息危机暂解 部分银行反省自查》、《银行间市场惊魂72小时》中,提及“央行坚持不放水的铁腕纠偏效果已经显现……央行政策正是倒逼金融机构去杠杆,挤压融资平台,在紧环境下淘汰落后产能”,今晨更由评论员倪金节发表《货币政策没必要向“钱荒”妥协》,为金融改革喝彩:“广义货币余额已经达到百万亿元的大关,货币增量依然维持着较高的增速。这个时候,银行叫苦连天,说什么‘钱荒’,显然怪不到别人,只能怪自己没能用好这些资金……在银行间资金紧张之初,市场纷纷呼吁央行尽快降息降准,以再度放松货币信贷政策,来缓解短期流动性的紧缺——重复曾经的‘紧缺就刺激’的政策路径。但是,面对市场呼吁,随之而来的则是‘盘活货币存量’的政策基调尘埃落定,央行面对‘钱荒’也按兵不动。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自然是不能继续放任货币超发继续恶化,另一方面,银行业过去几年的很多行为,已到了必须控制风险的时候……货币政策不再向银行叫苦连天‘妥协’,不仅仅是在单纯纠偏之前银行业务过快的盲目扩张,更应着眼于深化金融改革,也就是不再纵容银行业的‘野蛮’扩张,而以市场化的改革方向,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在简政放权改革的背景下,启动金融改革或将是早晚的事情,放在未来5年乃至10年的视野当中,今日货币政策的‘不妥协’或将意味深长”。
  其《李克强总理100天:改革进行时》广获门户推荐,典型标题就是“打破惯性未救银行钱荒”。文中,导语即言“近日银行‘钱荒’与央行拒不‘放水’,将舆论焦点再次集中于李克强及其带领的新一届政府的金融政策上”:“尽管市场资金面信心受挫,但6月1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宣布:‘把稳健的货币政策坚持住、发挥好,合理保持货币总量。’此语一锤定音,彻底浇灭了市场对央行‘放水’的盼望。而央行也以坚持发行央票的实际行动,进一步表明了不放松的态度。此举令金融界普遍认为‘李克强经济学’的金融新政和货币思路已初现端倪”。
  以“李克强上任百日盘点:多领域改革快马加鞭”为题,人民网亦在首页重点推荐了这篇新京报报道。而作为最靠近中南海的喉舌,人民日报今晨亦有《银行间市场为何闹“钱荒”》,除了用提要宣布“目前所谓的‘钱荒’只是一种结构性短缺。进入7月后‘钱荒’会逐步有所缓解”外,就是直言不讳:“央行拒不出手,是对一些不重视流动性管理的银行的一种惩罚”。
  新华社的《中国式“钱荒”:不是没钱 而是放错了地方》昨天发布后,同样广获转载:“‘钱荒’的背后,更需要思考的不是有没有钱的问题,而是钱要如何用的问题……就在市场大声疾呼‘钱荒’的同时,央行却并没有释放更多的流动性,这一调控指向似乎在暗示,中国的货币政策已经开始由简单的数量调控逐渐转向质量和结构的优化”。
  财经专业媒体更加责无旁贷。来自经济观察报的《“央妈”翻脸:无情的母爱》,因其生动笔调,即获搜狐前昨两天以“央行翻脸变后妈,银行疯狂奔走相互问:有钱吗”为题,持续在首页展示。
  而比起中央媒体需要避免直接对比前任后任总理,财经网能把话挑得更明。在以首页头条推荐《总理100天:“克强经济学”初见端倪》的下方,所附即有连日来广获传阅的复旦大学教授张军之文《李克强为什么按兵不动?》:“直到上周习近平主席在加州庄园与奥巴马会面,答案才露出水面。习主席对奥巴马说,我们其实是可以让经济增长得更快的,但是我们把增长目标调低了,因为我们希望通过压低增长率来实现经济的转型升级。习主席的这段话直截了当,不仅道出了中国最高领导人对当前经济减速的最明确的看法,也帮助解释了为什么最高领导人对经济的放缓趋势至今保持沉默和不断的容忍……习主席的这个说法很可能代表中国最高领导人的一个共识。如果这样,那么意味着,李克强政府现在首先要做的就是去清算在2008-2010年‘四万亿刺激计划’下产能过快扩张的遗产……李克强的策略似乎应该是,要让中国经济的基本面再回到08年之前,继续开启中国经济结构升级的窗口,就需要痛苦地清算过去5年投资扩张的遗产,去压缩那些阻碍结构调整的产能和矫正被扭曲的投资结构。”
  发现“钱荒”来袭之际,@创业家杂志昨日午前旧文重发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两年前的一份报告,文中亦有“2013年7、8月将爆发由地方债或房地产引发的银行危机;新政府在上任半年后开始引爆前任泡沫”之预测。
  除了提供“钱荒或闹到7月中旬”之预测,每日经济新闻今晨更由评论员叶檀将微博上的推测化作白纸黑字,即《“钱荒”是一场主动压力测试》:“央行此次实际压力测试很有必要,让我们认清,不仅中小银行,甚至某些大型银行由于表外资产众多、热衷于地方投融资平台和房地产贷款,已经出现资产恶化、银根抽紧的现象,在重要的调头寸节点,经不起任何风吹草动。银行维持目前赢利模式,心照不宣的前提条件是,如果头寸紧张,央行一定会放松货币……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上海银行间拆借利率过山车,成为世界财经界重要事件,从美国到新加坡,对中国金融市场的风险将重新定价。”
  在《中国式钱荒背后:监管层剑指资金“空转”》中,第一财经日报亦断言:“这场中国式‘钱荒’的背后,是决策层有意整顿社会融资规模过快扩张与银行同业业务期限错配风险,旨在打击资金‘空转’,引导金融服务实体经济”。
  如此大事件,当然需要胡舒立亲自撰文。本期新世纪周刊社评即是由这位财新传媒总编辑赞扬《严把货币闸门是上策》,并寄望于“金融市场的改革主张”:“‘魔鬼在细节之中’,正确主张的落实需要细致的实施筹划,更需要有效的激励。惟此,才能激发市场主体即金融机构的主观能动性,防止停留于一般号召,避免市场的‘政策投机’带来新的道德风险。特别是针对金融机构自身的改革方案,比如此次提到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金融机构重组改造’,应及早落到实处,取得实效。”
  文末,胡舒立既是期许,也是警告:“须知,改革也是再而衰、三而竭,当前迫切需要超越口号,找到使人眼前一亮的改革突破口。从国际到国内,机会的窗口已经非常有限。在守住货币闸门之后,改革一定要出真招”。
  《把“危机说”当做对中国的提醒》——这是环球时报周六呼吁民众“冷静看待,不轻易兴奋或者恐慌”:“这一轮‘中国版次贷危机说’,针对的正是中国地方债务、影子银行及货币超发问题,问题是存在的,而且并不轻松,和2008年华尔街金融危机也的确有类似之处。尤其地方债务问题,是多年来地方发展‘唯GDP论’结下的恶果。不可否认,发生‘中国式次贷危机’的可能性并非是零,不能把它完全看成危言耸听”。
  今晨,这份人民日报子报又由作者李长安以《防止经济“出大事”须加快改革》补充对策,当然,胡锡进主导的媒体语调不会像胡舒立那样刺耳:“在后危机时代,由于中国国内经济问题开始凸显,矛盾有逐渐尖锐化的趋向,‘唱衰中国’论再次粉墨登场,再加上国内某些学者的随声附和,在部分普通民众的心理上造成中国经济要‘出大事’的印象……要消除‘唱衰中国’的论调,改革就是最好的‘消毒剂’。喊破嗓子不如甩开膀子,要消除国际国内对中国经济增长的担忧和疑虑,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切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来,拿出实实在在的发展成绩来”。
  最疾言厉色的在微博上。眼见股市大跌,身为投资基金董事长的@王瑛006已将经济形势之恶化与反宪政潮流相联系,认同于建嵘所言“政治信号混乱正在动摇社会信心”:“股市大跌和银行流动性危机突发——这次大家将领教一次政治危机引发经济危机……这是点燃一个连锁爆炸物的引信!波及和影响的范围,以及烈度会超出人们的想象。这次历史‘余毒’的系统性发作形成的政治危机,将引发政治——金融(虚拟经济)——实体经济——社会的一系列危机,会导致付出过于沉重的代价。唯一的希望是快速得到政治上的解决。”

没有评论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L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

Powered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