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时56分,新华网发出《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被查》的消息:“记者从中央纪委获悉,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目前正接受组织调查”。
5分钟后,@罗昌平贴出新华网报道截图,一字不改地原题引用官方通报——确实看不出这位财经杂志副主编的心情,尽管这个时候,成千上万的微博用户正在向他表示祝贺。
理当庆贺,不管是为了他的举报成功,还是为了他的虎口脱险。5个月前的2012年12月6日,正是@罗昌平连发三条微博,向中纪委实名举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能源局局长刘铁男,作为证据呈现的不仅有刘铁男“涉嫌学历造假”的证书、与情人徐某的合影,还附上了早在一年多前就由其同事完成的调查报道——《中国式收购:一名部级高官与裙带商人的跨国骗贷》。
开创了微博实名举报现职正部级官员的先例,@罗昌平掀起了那场网络反腐行动迄今最高潮。言之凿凿,你死我活,正当人们像围观大片一般聚拢过来时,疾言厉色的反驳应声而至。根据新京报网站当天下午15时许引述,是国家能源局新闻办公室有关负责人出面表示,上述消息纯属污蔑造谣:“我们正在联系有关网络管理部门和公安部门,正在报案、报警。将采取正式的法律手段处理此事。”
此后发生的故事像是一场斗智斗勇的攻防战。国家能源局网站先是发表刘局长出席中俄能源谈判代表第九次会晤时的画面,签署文件者为刘铁男,身后站立的领导人正是此时已任中纪委书记的王岐山;深夜时分,却又撤下刘铁男所有的头版图片和活动新闻;另一边,门户网站首页上的相关新闻当晚亦陆续撤离,链接普遍失效;次日,除了21世纪经济报道、第一财经日报等有所跟进外,新京报、南方都市报等虽在微博上积极跟进,却难以将之化为正式报道。
接下来的5个月,是在窃窃私语中行进。刘铁男出席会议的新闻时不时会被媒体编辑发掘出来,传递“只能意会,不可言传”的关注——尤其是2013年1月29日,时任总理温家宝到国家发改委调研,刘铁男出席座谈会,并得以出现在次日晚间新闻联播画面中。
将新闻联播每一帧都视作风向标的观察者中,有些已经据此推测刘局长“平安着陆”。然而,@罗昌平显然没有气馁,他在2012年的最后一天发布声明:“一是刘铁男先生及妻儿均在中国,已向上司提交‘说明材料’,但未回应本人及公众,建议全文公布‘说明材料’;二是能源局报警报案并无下文,本人等了20多天律师函无果,不看好用组织渠道代理法治轨道。希望解决此事的两个时间窗口,在来年春节或两会之前。”
两会之前,@罗昌平没能等到好消息。3月10日,他重启话题,感叹“刘铁男40天没来‘微博打卡’了。国家能源局‘蛇吞’电监会,谁将新任?”
所幸,8天之后,就有了“刘铁男卸任国家能源局局长”的通报。于是,重贴那张刘铁男在习近平身后露出半张脸的资料图片,他补充在官方网站上的发现:“国家能源局网站更新局领导名录,发改委副主任吴新雄兼任能源局局长……卸任国家能源局长的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负责经济运行调节、产业协调方面的工作。”
再次主动提及刘铁男,又过了一个多月。事后看来,@罗昌平5月7日的这段留言中已经透露出胜利在望的曙光:“实名举报刘铁男以来,至今尚未收到正式结论,但喜见:一是国家能源局合并电监会,精简了机构人员;二是刘卸任实权岗位,悬空挂职;三是发改委能源局今起大幅下放能源项目审批权限,符合条件的无需上报。根据举报以来的业界反馈,刘铁男任内长期压件不批,导致不少项目错过时机,上亿投资打了水漂”。
天道酬勤。5天之后的新华网消息,已经足够他享受胜利后的喜悦与释放了。现在,他终于可以宣布,即将通过微信账号连载实名举报刘铁男的来龙。
当事人的淡定,反倒更映衬出围观者的兴奋。最广为传阅的微博点评包括以下两段,分别来自@何光伟和@邱启明:“国家能源局此前辟谣说,媒体人@罗昌平对他们刘铁男局长的举报纯属污蔑。但事实证明,国家能源局在造谣掩饰刘局的罪行。请国信办追究国家能源局造谣掩饰腐败的责任”;“谁造谣谁污蔑,一清二白。仅此事件,国家能源局就公信扫地。公信力如何重拾?首先请以国家能源局的名义公开向实名举报人罗昌平及民众道歉。其次公开说明当初为何替刘铁男背书。”
是的,在昨天这个下午,几乎所有的自由派意见领袖都在一边在向罗昌平表达祝贺,一边要求官方像惩治@何兵他们一样惩治国家能源局造谣之责。对他们来说,这场辟谣之后又被反辟谣的逆转,实在是用来羞辱官方的最好不过的武器。按照@武大沈阳此时的观察,辟谣打脸此时已成为民间舆论场的“情绪性反击”。比如@雷颐,当即哪壶不开提哪壶地旧闻重录国家能源局当初的“纯属污蔑造谣”之论,自有@谢文等转发者心领神会:“这回看是谁造谣,可要封号的…按照新精神,可以封掉能源局的网站”。
连地方党报@河南日报都加入到质问行列中:“如今‘谣言’成真,当初国家能源局未经调查的‘辟谣’无异于造谣,受伤的又是政府公信力!近期多名网民因造谣被处理,替刘铁男‘背书’者,该当何罪?”
@新华视点是在发布《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被查》一个半小时后,试图将舆论导向引至反腐成绩上来,《实名举报让“蛀虫”无以遁行》写道:“国家能源局局长刘铁男被证实正接受组织调查。从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实名举报至今,等待过程似有些漫长。近来,中纪委多次提倡实名举报,刘铁男终落马无疑传递了一种推进的正信号。恶有恶报,让贪腐蛀虫陷于人民监督的汪洋大海,它们必会无以遁行。”
“恶有恶报”——作为喉舌结论,这四个字当即获各门户推荐在首页。而更加令转发者兴奋的评价还在后面:“从被实名举报,到新闻办负责人否认严斥,再到今天证实接受调查,刘铁男的‘剧情’跌宕起伏。实名举报在先,组织调查在后,这再次说明,创造条件让公众监督,是反腐制度化不可或缺的正能量。同时也要警醒:新闻发言人本是公职,怎会沦为‘家奴’,为个人背书?”
痛斥“家奴”的不是别人,正是@人民日报。虽然少不了嘲讽最高党报也是“家奴”的声音,但这段对新闻发言人职责操守的警诫比@新华视点之论触动了更多人的内心,也就此成为昨晚今晨各路媒体引用最频繁的点评。
环球时报总编辑@胡锡进的表达方式更婉转一些,他定义刘铁男之倒台是“微博反腐的又一里程碑式事件”,“赞罗昌平和微博反腐,挺官民反腐之会合”,至于辟谣反被辟谣之事,他的说法是:“能源局第一时间就为刘铁男辩护,也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更详细的阐述呈现在今晨社评《媒体人“战胜”高官,什么让前者强大》中:“一位媒体人通过微博最终扳倒了一名部级高官,这是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刘铁男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给人留下的强烈印象,尽管这又一里程碑式的事件还发出了更广泛的信号。去年12月6日财经副主编罗昌平实名举报刘铁男的微博一出来,预测刘铁男‘凶多吉少’的人就很多。除了罗的举报‘看上去像是真的’,还因为人们有了这样的预期:如果刘‘真有事’,如今的中国没有人能够‘保他’,他的部级高官身份同样成不了他的护身符。”
环球时报这样说,倒也不算事后诸葛亮,因为早在去年@罗昌平发布举报次日,其社评就已定明“刘铁男显然在面临严峻考验……由于实名举报者罗昌平是资深调查记者,有较高‘举报信誉’,使两人之间的这起对抗比以往的微博爆料有一层更深的递进意义。这有可能成为微博从揭局级官员到揭部级官员的转折点……刘、罗二人谁最终胜出必被社会各界高度关注。”
如今,看着刘铁男已然被宣布涉嫌严重违纪,这份人民日报子报要借此强调“这些日子里的调查一直静水流深”,重申“这就是正在中国发展的民主和法制的真谛”:“刘铁男案进一步巩固了中国社会的一个信念:只要是被揭出来的腐败和丑闻,而且是真实的,嫌疑人能够逃脱的可能性已经很小。正义决不像一些人说的那样只是中国社会的化妆品,它更像是这个社会的真实脸色和态度。”
接下来,环球时报就要讲一讲难以避开的话题:“我们都清楚记得,罗昌平微博实名举报刘铁男的当天,能源局就以官方名义为刘的‘清白’背书,并宣布对罗的‘污蔑造谣’报案报警。这反映了公权力有时会向高官屈服,甚至被他‘私用’。谁说这个问题不恰恰就是腐败发生的温床之一……昨天互联网上的掌声里,夹着大量对能源局当初声明成了‘官谣’的嘲讽,社会部分人的反向情绪不会因这件事扭转。事实上官方调查刘铁男也不是为了舆论而去做的。但‘表哥’、‘房婶’以及雷政富们都被查处了,现在刘铁男也倒了,事情的正面效果正在民间的真实舆论里积累,这些是微博的胜利,但到头来,它们都是‘体制绩效’的彰显。”
更多的市场化同行没那么体贴。虽然今晨人民日报并未将刘铁男被调查的消息放上版面,但微博里的表态就足够了,再加上@新华视点以及@胡锡进、@何光伟、@邱启明的一干点评,足够各地媒体将之作为今日重点。包括罗昌平所供职的财经杂志,也终于可以将自家员工的微博举报变作网站首页新闻。
作为5个多月前即勇于跟进的媒体,第一财经日报尚有余勇,今晨头版头条正是《神秘的越洋电话:举报刘铁男始末》,并以其独家性广获门户推荐:“从2012年12月到2013年5月间发生了很多事情。昨天,财经杂志副主编罗昌平……如此表示……根据罗昌平的说法,他‘曾接到刘铁男情妇从日本打来的越洋电话,获得重要的初始信息’。另有知情人士称,实名举报后,中纪委从包括自己在内的相关人士处取走了一些书证。罗昌平所称的刘铁男情妇是其当时举报中所指的徐某,他称刘和徐两人日本相识,一个当经济参赞,一个读博士并兼职翻译,刘曾亲自为徐出函介绍工作。双方因利益关系反目后,女方多次受到死亡威胁。”
分析了罗昌平举报过程后,腾讯今晨已有首页专题《刘铁男落马,反腐剑指行政审批权》,强调“只有进一步地取消行政审批权,更多地让市场机制来解决问题,腐败寻租才能根本上好转”。
评论向两个方向延展。一为力挺举报,比如新京报之《刘铁男被查,官民互动反腐渐入佳境》、长江日报之《调查刘铁男为实名举报打气》、成都商报之《善待那些即便不完美的公民举报》、东方早报之《让网络活水汇成反腐的汪洋大海》。
同样是借此扩散国内各重点网站同步推出网络“举报监督专区”之事,京华时报的《刘铁男被查是反腐正能量作用》更有与众不同之处:“反腐不是小孩过家家,微博上你说他有问题,他就一定有问题,有没有问题你都必须得回应。所谓不冤枉一个好人、不放过一个坏人,同时不能打草惊蛇诸如此类,在实际中的操作,远比对舆论的回应要来得复杂,甚至惊心动魄。刘铁男被举报5个月后的被查表明,我们不仅对中央的反腐要有信心,也要有耐心。”
另一个点评方向当然就是针对国家能源局如今的“辟谣”尴尬。
附以《警惕“先辟谣后落马”损伤政府公信》的评论,晶报把今日封面设计成了刘铁男黑幕被捅破的效果。报道中,作为引语的是网友阿不长的评论:“刘铁男事件再次说明,‘自证清白’不靠谱是铁一般的事实”。
几乎一字不改,是扬子晚报作为今日快评标题:“听新闻发言人的语气,刘铁男太无辜了。可结果呢?一调查就发现,举报并非造谣,而是新闻发言人的话成了‘自证清白’的谎言……这些活生生的例子警醒什么呢?笔者认为,对网友举报贪官的腐败问题,需要建立‘提级调查’或者‘第三方参与调查’的处理制度,而且,原则上禁止单位‘自查’。”
北京青年报社评中,更是联想至重庆市政府新闻办公室当年为王立军而说的“休假式治疗”,强调《新闻发布制度不能成为问题官员的“辟谣机”》:”为今之计,需要从改进政府新闻发布制度的程序入手,规定凡涉及政府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负面传闻或事项,必须由上级政府或相关部门出面发布消息,如果由本级政府新闻机构发布消息,必须获得上级政府或相关部门的授权认可,以充分保证所发布消息的真实性、权威性。”
再加上重庆时报《由刘铁男被查看“背书式辟谣”》、齐鲁晚报《刘铁男被调查,提醒“辟谣”须谨慎》,都是以@人民日报那句“家奴”为后盾,在警诫各级官方发言人:“公权部门的行为应该恪守边界、尊重私权,不管是出于利益、出于本能,还是无意识的行权习惯,公器为私利‘背黑锅’的现象,都必须被当头棒喝。现在,被实名举报的刘铁男被查,就既是对公民举报的激励,也是照出辟谣生态的镜子,促人反思。”
辟谣生态就是“谣言要分为官谣和民谣”。“事实证明那官方回应才是真正的‘谣言’;而来自民间的所谓‘谣言’,有时候还真是‘遥远的预言’”——这是都市快报已不忌讳于引用网络反讽。同城钱江晚报评论员刘雪松的《刘铁男落马,“谣言”又成真了》,更得新浪搜狐共荐:“罗昌平赢了。当初国家能源局认定的‘谣言’,兑现成罗昌平5个月前遥远的预言。这种具有讽刺意味的结果,再次印证了网民‘反贪隔墙扔砖’理论,也巧合了‘不查是焦裕禄,一查是雷政富’的概率……如果捉老虎、拍苍蝇这样的风险活儿,都让几个不怕死的罗昌平来做,反腐只能永远任重着,道远着。刘铁男落马,远不值得欢呼雀跃,但倘以此推进反腐肃贪的法治进程,则罗昌平们幸甚,民众幸甚。”
的确,虽然大河报已将罗昌平誉为“反腐英雄”,但在一些时局观察者看来,这实在算不得什么胜利。南方都市报今晨就有《刘铁男“落马”,庶民的胜利?》之问:“每一次网络反腐‘小胜一局’的庆祝时间,或更有必要思考:高官落马,是否真的属于那种可预期的‘庶民的胜利’?扪心自问,在每次举报尘埃落定的前一秒,在那些提心吊胆、举报者被沉默、对结局难有把握的时间里,其实更需要权威机构及时、坦诚、有一说一的反馈与回应。是否启动调查,甚至是否注意到了网络举报(而不至于使其沦为‘沉没的声音’),调查进行到了哪一步,都是考验权力透明的节点。一切才刚刚开始,好在,一切已经开始。”
“体制不变,一个贪官落马了,另一个贪官上来了。而已而已”——这是@章文的文章昨天的悲凉。在@陈季冰看来,那些要求能源局道歉的网民就更加可悲可笑了:”这些人根本不懂谣言和真理的定义。一个信息是否谣言难道是取决于它是否真实?绝不是的!来自上级的信息和观点就是真理;未经上级批准的信息和观点,则都是谣言。”
其实,注脚就在眼前。回到昨天傍晚,在发布了“恶有恶报”之论后,@新华视点就已经从另一个方向埋下伏笑——“微博之所以能成反腐利器,在于公开,更在于真实。失去了真实,微博难免堕落为中伤谩骂的角斗场。不造谣体现的是底线,不传谣体现的是智慧”。
14 5 月, 2013
“家奴”的辟谣
没有评论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L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