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的确,不要说十之八、九,其实人生不能顺我们的心意。想要生存在这个反复无常的世界里,最重要的还是要善于“忍”。
《菜根谭》中说:“语云:登山耐侧路,踏雪耐危桥,一耐字极有意味。如倾险之人情,坎坷之世道,若不得一耐字撑过去。几何不堕入榛莽坑堑哉。”不仅是登山踏雪需要这个“耐”字,当我们接触危险的社会时,若不坚持这个“耐”字,就容易遭到丧身之险。
但人生若一味地忍耐便显得毫无生趣可言。因此当然有人会怀疑:人究竟为什么要忍气吞声呢?中国有一句古语“十年河东,十年河西,”也就是相信目前虽然处于不幸的环境中,但是终究会有峰回路转的一天,以此来不断地提醒自己忍受现在的痛苦,等候时来运转。这种对前途抱乐观的希望使得忍耐有了价值。但是也不能担保哪一天会失去拥有的一切。所以在幸福的时候也应当谨慎小心,绝不松懈。
天地间绝没有十全十美的事,在极盛时就有衰败的征兆,正如花开满庭时便注定落花飘零的情景。因此在安乐时要居安思危,在大难当头时要坚此百忍,追求最终成功。
人生在世,谁都会有不顺遂的时候,也会有逆境的时候,这也是促使自己身心成熟,准备鸿图大展的机会。从前,当韩信受到“胯下之辱”的时候,他以巨大的忍耐力经受了这一切。而当司马迁遭受刑后,他以巨大的忍耐力,顽强地抵抗住不幸的痛苦,终于完成了旷世之作《史记》。
身处逆境中最忌讳的反应是:第一意志萧条。第二焦躁不安。第三惊慌失措,盲目挣扎。若是犯了这三项大忌中的任何一项,则不仅无法自逆境中脱困,反而会堕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中。
最关键的是要沉着地等待时机。就像《菜根谭》中所讲的那样,“伏久者飞必高,开先者谢独早,知此,可以免蹭蹬之忧,可以消躁急之念。”长久潜伏林中的鸟,一旦展翅高飞,必然一飞冲天;迫不及待绽开的花朵,必然早早凋谢。了解了这个道理,就会知道凡事焦躁是无用的,身处横逆之中,只要能储备精力,重展身手的机会一定会来l临,所以能够持久才是最重要的。只有抱着这种信念,才会跑完人生这段漫长的旅程。
1.忍让相安
隋朝时,有个大臣叫牛弘,他好学博闻,性情十分宽宏大量。隋炀帝很器重他,曾允许他与皇后同席吃饭,这在当时是了不起的礼遇,但牛弘依然车服卑俭,对人宽厚谦让。他不但官场上关系处理得好,而且家庭也搞得十分和睦。他家庭中发生的一件事,可以说明他的为人。
他有弟弟叫牛弼,经常酗酒闹事。一次牛弼喝多了酒,酒后将牛弘驾车的牛射死了。牛弘从外面回到家后,他的妻子迎上前,对他说道:“叔叔喝醉了酒耍酒疯,将牛射死了。”
牛弘听了,什么也没问,只是说将牛肉做成肉脯算了。他妻子做完之后又提杀牛一事,牛弘却说:“剩下的做汤。”过一会儿他妻子又唠叨杀牛的事,这时,牛弘才说道:“我已经知道了。”一点没有生气的样子,脸色像平时一样温和,甚至连头也没抬,继续看他的书。
妻子见丈夫这样大度,感到很惭愧,从此以后不敢再提牛弼杀牛的事了。
因此,牛家门内一片和气,再也听不到闲言碎语,弟弟也因此收敛了不少。
据记载,在唐朝第三个皇帝高宗即位后,一直受到皇后武则天的限制,因而抑郁而终。有一次,高宗在巡幸途中,遇到一家好几百人同堂的大家族,大家生活在同一屋檐下,却没有任何风波,十分和睦地生活在一起,这在当时实在少有。因此,高宗特地去拜访这个家族,向他们请教家族和睦的秘诀。
于是族长取出纸和笔,连写了一百多个“忍”字给高宗看,意思是讲,大家族和乐的秘诀除了“忍”以外别无他法。高宗看后深有同感,赐给该家族莫大的褒赏。
看来人与人和平相处的秘诀在于一个“忍”字,俗话说百忍成金。不仅如此,“忍”还是收伏人心的好办法。
孟尝君曾经担任齐国宰相,在各国声望很高;他家中养了许多食客。其中有一位食客与孟尝君的妾私通。有人将情况报告孟尝君说:“身为人家的食客,暗中却和主人的妾私通,实在太不应该了,理当将他处死。”孟尝君听后淡然地说:“喜爱美女是人之常情,不必再提了。”
过了一年,孟尝君召来那位食客,对他说:“你在我门下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到现在还没有适当的职位给你,心里很不安。现在卫国国君和我私交很好,不如让我替你准备车马银两,你到卫国去做官吧。”
这位食客来到卫国,受到卫王的赏识和重用。后来齐国和卫国关系紧张。卫国国君想联合各国攻打齐国。此人于是对卫君说:“臣之所以能到卫国来,全赖孟尝君不计臣的无能,将臣推荐给大王。臣听说齐、卫两国的先王曾经相互约定,将来子孙绝不彼此攻伐,而陛下您却想联合其他国家来攻打齐国,这不仅违背了先王的盟约,同时也辜负了孟尝君的情谊。请陛下打消攻打齐国的念头吧。不然,臣愿死在大王面前。”卫君听后佩服他的仁义,于是打消了攻打齐国的念头。齐国的人听后赞颂道:“孟尝君可语善为事矣,转祸为攻。”即孟尝君实在是善治政事,竟然使齐国转危为安。
这段故事是告诉我们,人必须具有宽容的胸襟,不要因无关痛痒的小事而斤斤计较,要善于体谅别人,收伏人心。俗话说:“君子受人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以宽容爱护的态度对待别人,别人也会将心比心,投桃报李,回报于你。
2.忍成大事
春秋时,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退守在会稽山上,越国要求跟吴国讲和,吴国的条件是要勾践夫妇到吴国给夫差当仆役,勾践答应了。
勾践将国事委托给大夫文种,让大夫范蠡随他夫妇前往吴国。到了吴国,他们住在山洞石屋里。夫差每次外出,勾践就亲自为他牵马。有人指骂他,他也不在乎,低头顺眼,始终表现一副驯服的面孔,很讨夫差的欢心。
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在背地里让范蠡预测一下,知道此病不久就会好,他就亲自去见夫差,探问病情,并亲口尝了尝夫差的粪便,向夫差道贺,说他的病很快就会好的。夫差问他怎么知道,勾践就胡编说:“我曾经跟名医学过医道,只要尝一尝病人的粪便,就能知道病的轻重。刚才我尝了大王的粪便,味酸而稍微有点苦,用医生的话说,是得了‘时气之症’,所以病会好,大王不必担心。”果然不几天,夫差的病就好了。夫差认为勾践比自己的儿子还孝顺,深受感动,就把勾践放回国去。
越王深为会稽之耻而痛苦,一心伺机报仇。他睡不好觉,吃不好饭,不亲近美色,不看歌舞。他苦心劳力,对内爱抚群臣,对下教养百姓,经过三年,百姓都归顺了他。
为了更好地笼络群臣百姓,每当有甘美的食物,如果不够分,自己不敢独吃,有酒把它倒入江中,与人民共饮。勾践靠自己耕种吃饭,靠妻子亲手织布穿衣,吃喝不求山珍海味,衣服不穿绫罗绸缎。为了坚持锻炼自己的斗志,不过舒服的生活,勾践连褥子都不用,床上铺的是柴草,还经常预备一个苦胆,随时尝一尝苦味,以不忘所受之苦。人还经常外出巡视,随从车辆装着食物,去探望孤寡老弱病残,并送给他们食物吃。然后,他召集诸大夫,向他们宣告说:“我准备和吴国开战,拼以死活,希望士大夫踏肝践肺同日战死,我跟吴王颈臂相交肉搏而亡,这是我最大的愿望。如果这些办不到,从国内考虑估量我们的国力不足以损伤吴国,从国外考虑结盟的诸候也不能毁灭它,那么,我将抛弃国家,离开群臣,身带佩剑,手举利刀,改变容貌,更换姓名,去当仆役,拿着箕帚侍奉吴王,以便找机会跟吴王决战。我虽然知道这样做危险很大,要被天下人所羞辱,但是我的决心已定,一定要想办法实现!”
后来越国终于与吴国在五湖决战,吴国军队大败,越军包围了吴王的王宫,攻下城门,活捉了夫差,杀死吴国宰相。灭掉吴国二年后,越国称霸诸候。
《论语》中有一句人人皆知的名言:“小不忍则乱大谋。”对于日常的琐碎之事,不必去斤斤计较。在大事业之前的小事若无法忍受,将无法成就伟大的理想。韩信的故事是一个很好的佐征。韩信是汉高祖刘邦的大将,年轻时整日游手好闲,无所事事。有一天,一群小浪氓找茬说:“你长得倒不赖,不知胆量如何呢?”韩信听后沉默不语。这时围观的人越来越多,流氓又挑衅说:“如果你有胆量,就来刺杀我;如果害怕,就从我胯下爬过去吧。”韩信仍然一言不发,默默地爬过他的胯下。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胯下之辱”的故事。
人的一生中,令人发怒的事不计其数,倘若每件事都斤斤计较,耿耿于怀,是成不了事的。反之,只要胸怀大志,就会“忍人所不能忍”,对于许多事情就不会放在心上,而是坚定地朝着自己的目标奋进。
3.忍避祸端
朱允败接替朱元璋皇位之后,接二连三地杀害了五位王爷。朱棣心里明镜似的,自己是在劫难逃。他如坐针毡。现在的亲王中,属他排行最大。恐怕朱允煅要认真对付的,也就是他了。北平左布政使(相当于省的长官)张罱,都指挥使(地方军事长官)谢贵,都不是朱棣的人。朝迁又以备边的名义,使朱棣王府卫队,从一万九千人只剩下四千人。朝延又派都督耿球在山海关练兵,都督徐凯在临清练兵。这就从北、东、南三个方向,对北平采取了包围的形势。
朱棣派内侍到庆寿寺,把姚广孝和尚请来,这位和尚十四岁出的家,曾参加过礼部主办的“通儒书僧”考试,高高得中。但他不愿去做僧官,却随朱棣到北平,被朱棣安置到庆寿寺当主持。姚广孝很有城府,朱棣经常将他邀进王府,让他给出谋划策。
这天,他随内侍来到王府,见了朱棣。他看朱棣愁眉不展唉声叹气,便问:
“殿下又为京中的事情忧心了?”
“大师请坐,”朱棣一面让内侍奉茶,一边说:“京中刚刚来了密报,说朝中传齐泰、黄子澄曾建议皇上,对本王用兵。不过,皇上还没应允。你看应该怎么办?”
“消息可靠吗?”
“消息的来源,是宫中司礼监的一个太监供给的,他成天伺候皇上,自然能知道宫廷的内幕的。”
“皇上优柔寡断,看来早晚会对殿下动手的,殿下可不能不防备一下,眼下我们必须一方面暗中加紧练兵,一方面外表上故作痴呆,使齐、黄不发生怀疑。只要是有了充分准备,一旦火候成熟,便可以用清君侧的名义,消灭齐、黄,到了那时……”说到这里,姚广孝向朱棣道:
“兵器打造得怎样了?”
“十万件总有了吧!”朱棣回答道。
颇有城府的朱棣早在他大哥朱标死后,认为他最受父皇庞爱,说不定会立他为太子。但后来朱元璋隔着儿子一辈立了皇太孙朱允炊。朱棣心中不满,暗中便打定了要较量个高低的主意。燕王府原是元朝的皇宫,建筑得富丽堂皇。朱棣听从了姚广孝的建议,在宫舍下面,挖了地下室,秘密地请来工匠,在地下室里,不分昼夜地制造武器。怕打铁的声音外传,又养了许多鹅鸭,天天吵个不休,作为掩护。同时,还用重金雇佣勇士,养在宫中。朱棣不分昼夜地进行着备战。
再说,朱棣和姚广孝研究对策时,忽然,内侍来报,南京的黄太监到府降旨。朱棣让挑广孝到屏风后面,吩咐叫请进来。不一会儿,黄太监在四名卫士的陪伴下,来到中堂。朱棣跪下接旨,原来朱棣前一段曾上疏告病,所以皇帝朱允败特派黄太监来慰问。
圣旨宣读完毕,王府总管把卫士陪了出去,设宴款待。这边黄太监笑对朱棣说道:
“看殿下神采奕奕,想贵恙已大痊了吧!”
“哈哈哈!”朱棣大笑起来:“当着真人不说假话,本王得的乃是心病。”
“心病还须心药医嘛!”
“那是当然。黄公公带来什么良药呀?”
“皇上这次派我来,就为的是察看殿下是否真的有病,那齐、黄二人,成天在皇上面前嘀嘀咕咕,说诸王里唯有燕王殿下是个隐患,看样子,对燕王下手,只是个时间的问题。”
“唔!”朱棣沉思点点头,黄太监继续说道:“皇上另外派人降旨,要张呙、谢贵加强对殿下进行监督。”
“他们不错嘛,很关心我,每隔十天八天,便来探一次病!”朱棣冷笑道:“好吧!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这叫逼上梁山,反正不是鱼死,便是网破。”
黄太监带着朱棣送给他的一大盘珍珠宝石,满载而归地回京复命去了。
朱棣不分昼夜地加紧备战。转眼之间,便到了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五月,朱元璋已经死去一周年了。南京举行祭典,称为“小祥”。建文皇帝发下圣旨,各位亲王不必晋京,但对王子却没有明确规定。朱棣为了麻痹皇帝,决定把他的三个儿子,一齐打发到南京去参加祭典。有的亲信劝他,让三个王子进京,风险太大,万一把三位王子当作人质扣起来,那可就被动了。
朱棣笑着说:
“舍不得孩子打不住狼,三个孩子一起去了,就解除了皇上的疑心,也让齐、黄两个贼子找不到借口。”
三个王子到南京去了,朱棣虽然嘴里说得很硬,但心里也像十五个吊桶,心里总是七上八下的。万一儿子被扣留,朝廷再派兵来拿,到了那时,进行抵抗吧,投鼠忌器,不抵抗吧,只好束手就擒,想到这,他又后悔起来。
时光到了六月中旬,世子朱高炽和他的三弟朱高燧回来了,只有次子朱高煦没有回来,原来燕王三子到京参加祭典后,齐泰果然建议朱允般把燕王三个儿子都留下。但黄子澄却不同意,他认为这样会打草惊蛇。不如放王子回去,使燕王不发生怀疑,这样便于行事。两个人争执不休,后来王子们的娘舅魏国公徐辉祖提出个折衷的办法,让三个王子留下一个,回去两个,即把二王子朱高煦留了下来,名义上是舅妈舍不得让他走,实际上,这自然是当作人质扣了下来。 .
不久,朱高煦却偷偷地跑了回来。这朱高煦虽然只有二十岁,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还颇有心计。他被舅父徐辉祖留下,心里便明镜似的,这是押起来当作人质了,心里十分气愤。但表面上,他却不动声色。时间一长,监视他的人也便放松了。一天中午,他从马棚里把徐辉祖骑的那匹白龙马偷了出来,单枪匹马,日夜兼程,便跑回家里,
顿时,朱棣惊喜参半,见到儿子回来,他心花怒放,可是,另一方面,对手们会不会乘机下手呢?
他沉思良久,终于计上心来,立刻装起疯来,披头散发,跑到大街上,狂呼乱叫。王府的侍卫们要扶他回去,他就乱打一顿。饿了,他就跑到饭摊上,拿起食物就吃。困了,他躺在墙角上,“呼呼”地大睡。侍卫们只好远远跟着,暗中保护。
时间一天一天地过去了,顿时,燕王疯了的消息,传到平城里,家喻户晓了。燕王一到大街上,成群的孩子,围在他身边,向他身上吐口水的,往他身上扬土的,扔石头的。他什么都不在乎,嘻嘻哈哈的。他从饭摊上抢来食物,跟孩子们一块吃。孩子们你争我夺,乱成一团。食物的钱过后自然由王府的人一分不少的送还。饭摊的主人乐得让他们抢去。有时,朱棣又不让小孩子跟着了,赶着他满街跑,大街上乱哄哄的,连车马都不能通行了。
有时朱棣还从墙边捡起一撮狗屎,放在嘴里吃起来,不但不嫌臭,反而吃得津津有味。
全北平的人,都认为燕王是真疯了。
但张、谢二人终究不放心,他们借探病为由要到王府去亲自看一看。正是盛夏时,火辣辣的太阳,坐在屋里都汗流浃背。可是,他们看到燕王坐在火炉旁边,身上围着棉被,嘴里还喃喃地叫着:“好冷、好冷!”他们当然不知道,燕王的怀里抱着一个装满冰块的铁桶。
张髯和谢贵这次亲眼看见燕王的情况,也认为是真的疯了。他们告辞了,可是,陪同他们的王府长史万诚,悄悄地告诉张、谢:
“二位大人不要让燕王骗了,他的这一切都是假装的。”
这时,一件意外的事发生了。燕王府的百户邓庸,奉命到南京呈送燕王有病的奏章。齐泰传讯了邓庸,加以严刑拷打。邓甯受刑不过,只好把燕王府里私造兵器,操练壮丁的情况,供了出来,消息传到了朱棣耳朵里。他立刻把姚广孝和尚、张玉和朱能等智囊请来,研究对策。
不久,燕王便被逼上“梁山”了,率领大军向南京发起攻势了。经过激烈的较量,他终于大获全胜,夺取了天下。
4.百忍成金
人生在世,常常会遇到令人十分苦恼的境况,如无法自明自己的时候,或无须、不值得为自明自己花费太多精力的时候,要能够学习等待,学习忍耐,不要玉石俱焚,不要纠缠不清。唐代苏州寒山寺的两位名住持寒山与拾得于此有过一番很精采的对话。一日,寒山谓拾得:“今有人侮我,冷笑笑我,貌视目我,毁我伤我,嫌恶恨我,诡谲欺我,则奈何?”拾得日:“子但忍受之,依他,让他,敬他,避他,苦苦耐他,装聋作哑,漠然置他。冷眼观之,看了如何结局?”这可是炉火纯青的忍耐艺术了。虽然这种忍耐是消极避世的方法,但“冷眼观之,看他如何结局,”却别有一番正气在,包涵了一种俯视人生的姿能,和清冷于荣华纷利的风骨。据《旧唐书·娄师德传》记载,娄师德是一个既有学议又气量宽宏的人,名相狄仁杰就是他举荐的,但狄仁杰入相后,并不知道这件事,还因为看不惯娄师德而经常排斥他,以至于到后来娄师德只好出京城而远到边地去任使了。武则天知道后,就拿出往日娄师德举荐狄仁杰的表章给狄仁杰看,说你怎么这样对待有恩德于你的人呢?狄仁杰看了,大为惭愧说啊呀,他从来也不与我辩是非,也不对我说这件事,我受娄公如此包涵还不知,我比他真是差得太远了!娄师德为朝廷的重臣几十年,谦恭勤谨,从不懈怠,严于律已,宽于待人,在矛盾重重的中枢机构中从未有过帮派之争,也未有大起大落的经历,始终受到认者的推重,这与他稳重的处世风格是不无关系的。因此,适当的容忍也是一种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大事清楚,小事糊涂,正是一种智者的风度。
5.忍的妙用
当马琴利做美国总统时,特派任某人为税务主任,但为许多政客所反对,便派遣代表前往进谒总统,提出咨问,要求说明出派该人为税务主任的理由。为首的是国会议员,身材矮小,脾气暴躁,说话粗声恶气,开口就给总统一顿难堪的讥骂。如果当时总统换成别人,也许早已气得暴跳如雷,但是马琴利却视若无睹,不吭一声,任凭他骂得声嘶力竭,然后才用极和婉的口气说:“你现在怒气应该可以平和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但是,现在我仍愿详细解释给你听。”……
这几句话把那位议员说得羞惭万分,但是总统不等他道歉,便和颜悦色地说:“其实我也不能怪你。因为我想任何不明究竟的人,都会大怒若狂。”接着便把理由解释清楚。
其实不等马琴利总统解释,那位议员早已被他折服了。他私下懊悔不该用这样恶劣的态度责备一位和善的总统。他满脑子都在想自己的错了,因此,当他回去报告咨询的经过时,他只摇摇头说:“我记不清总统的全盘解释,但只有一点可以报告,那便就是——总统并没有错。”
这故事告诉我们:向来为人所轻视的“忍气吞声”具有极大的妙用,不发怒不但使马琴利的解释获得极有效的助力,而且使那位议员从此彻底悔悟,以后永远不再做出令人难堪的举动。有些狡猾的人,往往故意用种种狡计,使你大发脾气,你一发脾气,便做出种种不合理的事,这结果无异使你自投圈套,自讨苦吃。
在一个不易发怒的人面前,更不可发怒,否则你一定将遭遇无法挽回的难堪,象那位责骂总统的议员一样。同时如果你欲制服一个大发脾气的人,再没有比“低声下气”更好了。这在孙子兵法上也有一招,叫做:“以柔克刚”。
6.“忍激二字,是祸福关”
《呻吟语》中说:“忍激二字,是祸福关。”“忍激”二字有两种解释:一是忍耐;二是把情绪发泄出来。这两种情绪的选择,就是决定幸与不幸的分歧点。
本来笑一下没有什么,但却能够召来祸患和留下祸患。《左传》中记载,晋国派谷克会盟于齐。齐人掀开帐幔,让妇人看邰克。谷克进宫,妇人在后房笑。郁克回去后,请求伐齐,大败齐国。之后,齐候到晋国朝拜,快要送上玉器的时候,谷克上前说:“你们这次来,是为了妇人那一笑。”又据《战国策》记载,战国时的平原君赵胜,善结天下之士,有次邻居一个跛子去打水,平原君的美人在楼上看见了大笑,后来跛子到平原君家里来数落平原君爱美人不爱士。平原君始终不以为然。过了一年多,平原君门下的宾客渐渐走散了。他很奇怪,问明原因。有人对平原君说:“这是因为您不杀笑跛子的美人。人们以为你重色轻士,才走了。”平原君便杀了那个美人,士便渐渐回来了。
7.“曲则全”
齐国攻打宋国,燕王派张魁作为使臣率领燕国士兵去帮助齐国,齐王却杀死了张魁。燕王听到这个消息,非常气愤,就召来有关官员说:“我要立即派军队去攻打齐国,给张魁报仇。”
大臣凡繇听说后谒见燕王,劝谏说:“从前认为您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愿意当您的臣子。现在看来您不是贤德的君主,所以我希望辞官不再当您的臣子。”燕昭王说:“这是什么原因呢?”凡繇回答说:“松下之乱,我们的先君不得安宁被俘,您对此感到痛苦,但却侍奉齐国,是因为力量不足。如今张魁被杀死,您却要攻打齐国,这是把张魁看得比先君还重。”凡繇请燕王停止出兵,燕王说:“应该怎么办?”凡繇回答说:“请您穿上丧服离开宫室住到郊外,派遣使臣到齐国,以客人的身份去谢罪。说:‘这都是我的罪过。大王您是贤德的君主,哪能全部杀死诸候们的使臣呢?只有燕王的使臣独独被杀死,这是我国选择人不慎重啊。希望能够让我改换使臣以表示请罪。”’
燕王接受了凡繇的意见,又派了一个使臣到齐国去。
使臣到了齐国,齐王正在举行盛大宴会,参加宴会的近臣、官员、侍从很多,齐人让燕王派来的使臣进来禀告,使臣说:“燕王非常恐惧,因而派我来请罪。”使臣说完了,齐王又让他重复一遍,以此来向近臣、官员、侍从炫耀。
于是齐王就派出地位低微的使臣去告诉燕王,让燕王返回宫室居住,表示宽恕燕王。
由于燕王委曲求全,为攻打齐国,准备了充分的条件。
燕国地处偏僻,国内缺少人才。不但外面人进不来,就连本国仅有的几个人才也外流到别国中去,昭王为求贤人心急如焚。
大臣郭槐给燕昭王出了个招揽人才的办法。郭槐说:“从前有个国王,用一千两黄金买一匹千里马,但始终没有买到。他手下一个侍从跟国王要五百两黄金,说可以买到。国王于是给了那侍从五百两黄金,结果那个侍从用五百两黄金买了一堆死马骨头回来。国王非常生气。侍从向国王解释说,我国能用五百两黄金买死马骨头,天下人一定认为您会出大价钱买活马,这样,千里马就会自动送上门来。果然不出侍者所说的,不到一年的工夫,这个国家就得到了三千匹千里马。如今大王真想招揽天下有才能的人,就从郭槐我开始吧。我做事平庸,无人才干,就像千里马的骨头。如果您对我很重用尊敬,那么天下比我有才能的贤人就会接踵而来,投奔你的门下,为大王所用。”
燕昭王真的照着郭槐的话办了。处处尊敬郭槐,给他很高的奖赏,封他很高的官禄,处处都给予特殊优待。这样不到三年,天下的贤才就从四面八方投奔到燕国。这些贤士来到燕国以后,为燕昭王讨论国事,实行改革。由于国内人才辈出,时间不长,燕国就变得兵强马壮,国家繁荣昌盛,燕王认为时机已到,于是准备出兵攻打齐国,后来在济水一带燕国打败了齐国。
试想,如果当初燕王逞一时之气,在没有充分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匆忙攻打齐国,可能早就成为齐国刀俎下的鱼肉了。因咽不下一口气而亡国丧生,岂不抱恨终身!
老子认为与其采取直线的生存方式,倒不如遵循曲线的生存方式。例如,如果我们在前进时碰到了障碍,要想顺利地向前,就必须先撤退。“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这句话的大意是,委曲的状态反而能够保全自己;弯曲反而可以伸长;低陷才可以装满水;破旧反而可以生新;不刻意追求反而可以有所得;追求太多只能徒增烦恼。.这便是老子柔软且强韧的处世哲学。这种做法并非是一种失败主义,而是一种曲线式的生存方式。这是以柔克刚,以退为进的策略,就像弹簧缩在一起,其间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中国有句俗话,叫“大丈夫能屈能伸。”讲的是古时候辅佐汉高祖刘邦称帝的大将韩信忍受胯下之辱的故事。小不忍则乱大谋,这是一句至理警言,一定要牢记在心。一个人处事时一定要小心、谨慎,切忌心高气傲,眼里容不得沙子,否则只会贻害无穷。
5 5 月, 2013
世事纷争,忍为上策
没有评论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L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