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迷博客 爱好摩托车旅行的人

6 4 月, 2015

2014-11-14摩旅天水南郭寺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4:52 下午

  “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
  南郭寺位于天水市城南约2公里的慧音山坳,面临藉水,背负青山。这里风景优美,古树参天,梵宇辉煌,有汉柏隋塔唐槐之说。历来为天水第一古刹,“南山古柏”被列为秦州八景之—。
  南郭寺建寺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为历代诗人墨客览胜之地。唐代大诗人杜甫写下一百余首赞美诗,其中”山头南郭寺,水号北流泉。老树空庭得,清渠一邑传。秋花危石底,晚景卧钟边。俯仰悲身世,溪风为飒然.。的诗句.寺内现存三段前蜀乾德三年(921年)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宋熙宁六年(1073年)僧惠宝有秦州南山妙胜院新修砖塔第二级石碣记,和清代的三通石碑,详细记载了南郭寺各代修葺情况。现存建筑是经清代顺治、乾隆、光绪几代修葺和增建的。乾隆六十年(1795年)建关圣殿。光绪三十年(1904年)又重修和新建了其它庙宇。为纪念大诗人杜甫,同年将”东禅林院”改为杜少陵祠。其余三座牌楼式大门、天王殿、大雄宝殿、东西配殿、八角亭等都是市人民政府拨款,市建委新修或翻修。南郭寺西牌坊门前有两株千年古槐,围达七米多,虬枝揽云,茂叶蔽日。院内砖砌勾栏围护二株生长达2300年至2500年南北欹侧的千年古柏,其中:南向一枝黛色霜皮,干枯如紫,直插云霄,但顶端仍是青春焕发,枝叶茂盛,西北向一枝已枯,北向一枝巧架于槐树枝杈上,更神奇的是,她的已劈开的枯干中寄生着一株胸围108公分的黑蛋树(朴树),和老树“相依为命”,据考全国只此一树,观者无不称奇。这就是杜甫笔下的老树。全寺以三座山门组成东、中、西三院,构造奇特,佛像多尊,雕塑栩栩如生,中山门内有前后院,前院东、西看楼,后改为钟鼓楼,西仍为“禅林院”,东为“杜少陵祠”,祠内有杜甫及侍童塑像三尊。后院为三间两进宽阔宏大的天王殿,原额悬摹北宋大书画家米芾书“第一山”巨匾悬挂,气势磅礴。东山门为三间悬山顶牌坊,院内有财神殿,东院观音殿前新修八角亭,内有北流泉,清澈见底,水味甘美,终年不竭。东院还有新建的二妙轩诗碑长廊以及梅园等。

(more…)

2014-05-24摩旅天水古巷古民居之——连家巷连腾宵故居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4:34 下午

  天水城区古巷连家巷,位于天水市北关,成纪大道北侧,巷道口直对着到中心广场的大众北路,这里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连腾宵故居,为清初的一组古代建筑群,原为一门通进三院,即2、4、6号院,现为三进三院,各院独立门户。现有房屋30余间,建筑面积约1300平方米,占地面积约1500多平方米,是天水惟一的一座清代官邸式民宅合一的古建筑群。2003年7月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连腾霄,生卒年月不详,约生活在清乾隆年间。太学生,曾任秦州知州。据现存匾额题词称:“特受秦州直隶州正堂加三级记录五次季为”。据此可知连腾霄在秦州为官其间,曾经居住在连家巷,人称这座宅院是连氏官邸。

(more…)

2014-05-24摩旅天水古巷古民居之——自由路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3:11 上午

  天水秦州区自由路,位于天水市中心广场西北角,东西走向,长度大约400米左右。民国七至十年(1918—1921年),陇南镇守使孔繁锦曾先后两次加宽街道,新开辟了由中城直通西关的街道一条,当时称之为后街里,新中国成立后改为自由路。

(more…)

2014-05-24摩旅天水古巷古民居之——育生巷(二郎巷)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3:03 上午

  天水市育生巷,位于解放路南侧,南北连接解放路和南明路,长度约300米。
  元末,明举人西厢张氏第一世张哲迁入居住置宅建而自成巷道,此巷便名张家巷。清同治年间,张氏入秦18世平三公张登阶,捐资修伏羲城、筹军饷平叛有功,遂改名为三阳巷(张登阶号三阳公)。光绪年间,张登阶以二郎神最大为由,改名为二郎巷。民国三十年(1941年),经天水绅士敬议,取张世英先生字为巷名(张世英字育生),从此这条巷便叫育生巷。
  张世英(1844-1916),字育生,号佩莪,光绪六年(1880年)进士,为西厢张氏迁秦第十七世,初任翰林院庶吉士,历任陕西甘尔、蒲城、城固、渭南、宁羌、凤县、扶风、眉线、凤翔知县和商州,邠州知州,西宁府知府、甘肃军政府总务长、民国甘肃省税务厅厅长。

(more…)

2014-05-24摩旅天水古巷古民居之——石家巷石作瑞故居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2:50 上午

  天水石家巷位于伏羲城东门十字路口东南角,原叫尚武巷、爱武巷,后因天水名人石作瑞而改名石家巷。由于周围房地产开发,巷道仅存50米左右,石作瑞故居在被淹没在锅形凹地中间,虽是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岌岌可危。
  石作瑞,清乾隆至嘉庆年间人,自幼生活在儒商家庭,九岁作诗文,乾隆六年(1741年)辛酉科拔贡被派往四川川北清溪任知县,后任川北道道台,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提升为川南永宁道道台加巡按使,并授予通译大夫。一说石作瑞殁于任所,一说他七十多岁卸任回原籍,卒于天水。民间传说乾隆年间石作瑞为皇后祝寿时被皇后收子并加官进爵。

(more…)

2014-05-24摩旅天水古巷古民居之——赵家大园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2:40 上午

  天水市秦州区赵家大园位于解放路飞将路南入口左侧,巷道东西平行于解放路,里面又南北叉出几条小巷,似迷宫般迂回曲折,颇能引起儿时的回忆。

(more…)

2014-05-24摩旅天水古巷古民居之——三新巷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2:24 上午

  天水市秦州区三新巷位于解放路北侧,南北走向,东西又有分叉,东面接杨家楼和自由路,巷道呈十字交叉。
  抗战时,我国民族企业家的代表——荣氏家族的部分产业迁至天水,三新巷因荣氏家族的三家企业茂新、申新、福新而得名。巷内有荣毅仁故居和葛霁云(曾参加过西班牙内战时的国际纵队)故居。

(more…)

5 4 月, 2015

2014-05-24摩旅天水古巷古民居之——澄源巷张庆麟故居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46 下午

  天水市秦州区澄源巷张庆麟故居,位于天水市秦州区澄源巷21、23、42号院。由布局各不相同的三组院落组成。占地总面积为1700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200平方米。有60多间房屋,规模宏大。这座古建筑群中保存至今的完整古建筑有1座楼阁、3座影壁、5座垂花门。木雕亦精美,其中23号大门内“五福捧寿”影壁,建造十分精美,还有碑古、上马石、栓马石等历史遗物。2003年7月5日,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张庆麟(1818–1868年),字云卿,号晓峰,清秦州人,道光已酉(1849年)科举人,咸丰十年(1860年)庚申科进士,同治元年(1862年)壬戍科殿试,委以知县,于同治六年(1868年)戊辰任河北省广平县知县。次年(同治七年1869年),身染重病,卒于保定官邸,时年51岁。卒后,封为文林郎,诰封奉政大夫。朝廷恩准将张庆麟牌位祀奉于乡贤名宦祠。

(more…)

2014-05-24摩旅天水古巷古民居之——澄源巷哈锐故居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31 下午

  天水市秦州区澄源巷位于市中心广场西北角,南北走向,南接大同路(山陕会馆所在),北去原来的北关,接现在的成纪大道。
  哈锐故居位于澄源巷13、17号,42号,三院同一图纸,同时建成,为明末建筑。前院3道门,头门座西向东,影壁北进为二门楼,向西为内门,垂花门雕饰精细,保存完好。进入院内,南房侧厅3间,北面过厅5间,东、西厢房各3间,悬山顶式,梁架结构和檐斗拱具有明代建筑特点,雕花脊饰,精美逼真。中院北3间悬山顶式出檐附阶二层楼,东、西厢房各3间,后院西房3间为两层木楼,南、北厢房各3间。东向开一后门,后院建筑为晚清风格。
  哈锐(1862年—1932年),字蜕庵,回族,甘肃天水人,祖籍福建。出自中医学世家,19岁入陇南书院,21岁乡试中举.31岁光绪壬辰科(1892年)会试,初战告捷成为进士,又考入翰林院庶吉士,获得了科举场中很高的荣誉。成为中国回族文化发展史上独一无二的翰林公。1895年哈锐考试散馆签分刑部四川司主事,不久,因母殁返里,守孝三年。当回京供职时正值“戊戌变法”与“庚子之变”。“戊戌变法”失败后哈锐的恩师翁同和作为光绪帝的师傅、智囊,被慈禧开缺回籍,哈锐由此也受到牵连。于1898年10月不得不返回故乡。1902年再至京师。1905年报牒吏部。1906年起先后出任四川壁山、宜宾、乐山等县知县。民国初回天水兴办实业、教育以及地方公益事业,事迹突出,功勋卓著,品德高尚,望重乡里。民称“哈瀚林公”。

(more…)

2014-05-24摩旅天水古巷古民居之——共和巷冯国瑞故居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2:21 上午

  天水市秦州区共和巷位于市区主干道民主东路北侧,北接建新路,共和巷原叫明德巷、共仓巷,因纪念孙中山民主共和共黄铖秦州起义而得名。
  31号院据传在清康熙年间是吴贞、吴良两位将军的故宅,曾被称为“将军府”。
  33号院是冯国瑞故居。冯国瑞(1901-1963年),字仲翔,别号麦积山樵。先后师从于任承允、哈锐、梁启超、王国维等人,成为甘肃文化史上一位颇多建树的学者、诗人。在文学、诗词、历史、考据、金石、文学以及书法艺术都有颇深的造诣和令人瞩目的成就。尤其是在对天水麦种山、永靖炳灵寺等石窟的发掘和勘察上,做出了前无古人的开拓性贡献。在天水地方史研究方面,他是利用考古文物探索秦人早期历史的第一人,并先后编著了《秦州记》、《天水出土秦器汇考》等专著,明确提出了天水是秦人发祥地的观点。

(more…)

« Newer PostsOlder Posts »

Powered by Word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