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托迷博客 爱好摩托车旅行的人

18 7 月, 2014

2014-07-04摩旅甘南行之洮州卫城

Filed under: 未分类 — 标签: — admin @ 11:46 上午

  洮州卫城始筑于明代,依山而建,城周长4390米,墙垣高9.9米,黄土夯筑,是西北地区保存最完整的卫城,1995年被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国务院近期核定并公布的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中,洮州卫城榜上有名。
  明时的洮州涵括了现今甘南州的临潭、卓尼和碌曲的洮河流域,它的经济、文化、军事中心就是在洮州卫城,位于临潭县新城镇所在地,西距临潭县城即旧城37公里,东距岷州卫城即岷县县城60多公里。
  为了拱卫它,当时的临潭境内筑有十二关,如今已名闻天下的旅游胜地冶力关也是其中之一。
  这十二关有六处隘口,有六处暗门,有三十七座小城堡,有上百个烽墩。
  洮州卫城被紧紧地包围在中央,这样立体的防御体系在中国古代军事史上也属罕见。
  洮州卫城位于临潭县新城乡新城村。俗称新城,与旧城(旧洮堡址)相对。始建于汉代,当初叫侯和城,后来更名洪和。从那时到朱元璋建立大明帝国,洪和城在一千多年里总是朝夕易主,吐谷浑、吐蕃的战马不时驰骋于洮州地面,扬起战乱的烟尘。洪武十二年,朝廷派精锐部队远征西北,征服了盘踞洮州的元朝残余势力,建立了洮州卫,并将破败不堪的侯和城予以重修扩建,老百姓便称其为“新城”.
  它至今经历了600多年的风雨,依然挺立于洮河之阳东陇山下,成为目前全国范围内保存最完好的古城之一。
  洮州卫城筑于东陇山脚下的南川,为前后城结构,半在平地,半在山坡,方位约为偏西30度,前后城由东西向墙垣从中分隔,前城取直线构筑,后城依山脊走向随形而筑,呈不规则形,最北垣筑于垂直高度近300米的山脊,下临陡坡,形势险峻。后城又被纵向墙垣分隔为东西两域,西域内包容一纵向山脊,沿山脊构筑烽墩即烽火台四座。
  东陇山俗称凤凰山。对此,当地民间还有一个优美的传说。传称:当年筑城时,地点本来选在卫城以东5公里的扁都川,就在开工放线之际,突然飞来一只五彩凤凰,衔起线绳,直落东陇山。主持筑城的将军认为此乃天意,于是便将卫城改筑于东陇山脚。从此,东陇山遂被称为凤凰山。
  据史料记载,新城最早始建于北魏太和五年(公元481年),是吐谷浑十一世十四传王符连筹所建,最早命名为洪和城。到了唐代,新城是有名的“唐蕃古道”的古镇,文成公主入藏走的就是这条道。唐时,新城繁荣一时,经五代至北宋有所衰落,多为吐蕃控制。明朝初年,朱元璋皇帝出于巩固边防的考虑,命军队死守洮城。在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由西平侯沐英、曹国公李文忠在此基础上加固扩筑了该城,人们又称此城为洮州卫城。
  远观洮州卫城全貌,在视觉上的震撼无法言表。整个城池不是建在空旷的平地上,而是依据了“一半山一半原”的奇特地势,前城筑在平地上,直线造型,非常规整,一道城墙从现在的新城镇横贯而过,而后城的城墙完全随山势而建,顺着凤凰山的山脊城墙逶迤延伸到附近的几座山头,不时有烽火台、了望台巍然耸出,如同一条不甘蛰伏欲飞的黄龙,威势逼人。
  到了洮州卫城内城近处探看,它由城垣、城门和烽墩构成。
  专家从形制结构分析了它和其他所见城垣的不同:山原结合,半山半原,布局严整,十分壮观;因势造型,多分区结构。城分前后,后城又分东西,前城方直,后城随形,纳山脊沟壑于城内;城内构筑烽火台多座,这在明代卫城中是独一无二;外城墙台(俗称马面)向内,这在中国卫城构筑中仅此一家;四大城门之外,另开水西门。以城门和城垣马道将内外城连为一体,使各分隔区域相通,在防卫中便于相互策应。
  按照勒石的标注,洮州卫城曾经有四大城门,东为定武门,南为迎熏门,西是怀远门,北是仁和门,但历经六百余年的漫长岁月侵蚀和兵燹之灾的洗劫,最终只有迎薰门较为完整地保存了下来。而在“7·22”地震中洮州卫城又经历了新的考验。
  在洮州卫城,不可不去的就是处于镇中心位置的隍庙,始建于蒙元时期,它最早有个名字叫“鞑王金銮殿”据说是忽必烈南征大理时的行宫。
  隍庙现存的主建筑有殿宇四座,即我们现在看到的正北大殿、东西两偏殿、山门楼台和东西廊房。均为典型的高阶深廊、飞檐斗拱、复娲瓦彩绘的歇山式木质中式建筑。
  长时间在洮州生活,来自江淮移民们的面容、语言都深深地打上了当地人的痕迹,但对江南老家的蚀骨思念,使得他们竭力在习惯服饰上顽强保留着江淮人的痕迹。四十年前的洮州汉族妇女,服饰打扮极具特色。未出阁的女孩子纤秀温婉,身穿浅蓝色齐膝长衫,散腿裤子,绣花鞋,梳独辫或者双辫。于是便有了“尕娘娘”俏皮的说法。
  她们面容娇艳,梳大髻,头戴银饰镂花压鬓,发髻插满银泡。耳戴叮当作响的银饰坠子。发插流苏步摇。头顶双折对角花头巾。穿浅蓝色齐膝长衫,下穿撒花裤子并绑裤脚缠腿带。脚蹬花色艳丽的绣花鞋。若逢赶集庙会进城。身背精致的小背篓,臂挽一个竹丝提笼。走起路一步三摇,婀娜多姿。
  还有一个说法,洮州“尕娘娘”的称呼和一位此地出生的明代王妃“麻娘娘”的传说有关。据说这位“麻娘娘”就是洮州卫指挥使李达的女儿。在洮州卫城建成二十四年后的永乐元年,李达接任洮州卫指挥使,至此李达及其后人经营洮州四十余年。这位以忠立身、以仁抚民的官员不负众望,一方面修筑烽墩、寨堡,除暴安良维护地方稳定;一方面鼓励军民发展生产,大力开拓茶马互市,并积极倡导教育,促进文明开化,使洮州很快出现“创墩台了望处处农猎,开卫学教化家家诗书”的太平景象。
  李达逝世后,明朝廷工部派人在临潭新城大石山脚下修筑坟茔安葬,群众称其茔地为“李家坟”,坟城门前雕凿了石猪、石羊及人物等排列两行,树立“镇守洮州荣禄大夫佥右军都督李公墓碑”一块。李达和其后人对洮州的贡献,临潭民间用一句俗语加以总结:“先有李家坟,后有洮州城!”
  据说老家在安徽凤阳的李达在洮州卫任职后,他的夫人死于水土不服,只好续娶了当地土着女子为妻,生下众多儿女。他的三女儿容貌超凡,又长于诗画女红,刺绣的荷花十里闻香,描绘的凤凰翩然欲飞,似乎可以听到清丽的长鸣。因为不亚于“貂蝉再世”、“罗敷显身”的美貌,她每次出行都会引来人群的围观甚至骚动,给她本人带来许多不便与烦恼。为此,她亲手制作了一副丑陋的麻子面具,出门即戴在头上遮掩面目,被人们呼为“麻娘娘”.
  “麻娘娘”十六岁那年,永乐大帝死于北征途中,皇太子朱高炽继位,下诏全国选美。因李达系朱氏皇族同乡,圈定于选妃范畴,“麻娘娘”担惊受怕,从此大门不出二门不迈,藏于闺阁读书绣花。没想到她特意遮掩美貌的事早已传播京城,选美钦差星夜直奔洮州,强行将她接往数千里外的皇宫,做了仁宗皇上的贵妃。只是那朱高炽体胖多病,不到一年便撒手归天,“麻娘娘”备受思乡之苦折磨,随即香消玉殒。朝廷依照她的遗嘱,运灵柩于洮州故土,工部造坟礼部致祭,按照皇妃规格予以厚葬。同时赦免洮州皇粮差役,特许洮州民居的建造参照皇族规格和式样。
  由于带有江南水乡女子秀丽灵慧的传统基因。洮州“尕娘娘”们,自有“麻娘娘”名气在先,他人遂将麻娘娘的故里女人称之为小一辈的“尕娘娘”,加之面容姣好、身段苗条。五百年过去了,她们的着装打扮仍然是古时江南习俗。至今到南方江浙一带,还能很清晰地找到洮州临潭女子“尕娘娘”服饰的影子。
  永续的乡愁,是“尕娘娘”服饰中不变的芬芳迷魅。那些男女之思、友朋之念,以及越到后来的家国君臣之思,相互重叠着、涵化着,渐成新城镇人六百年来灵魂深处的故乡之恋。

没有评论

No comments yet.

RSS feed for comments on this post. TrackBack URL

Sorry, the comment form is closed at this time.

Powered by WordPress